不做五次官,陶渊明不会归隐田园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人知道陶渊明,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他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的乌托邦;但同时,他也写了像《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的诗赋,表达了对政治的感慨。鲁迅曾说,陶渊明身上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种结合,缺了哪一种,都不是完整的陶渊明。
  过去研究陶渊明,主要谈他的田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导范子烨,主要观察他与晋宋政治的关系。范子烨说,陶渊明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是密切关注的,他的诗笔也是与时代同步的。陶渊明并不反对做官,只是反对做贪官,反对与人同流合污。他渴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这种选择,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省德安县)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东晋时代,在南朝刘宋只生活了不到7年。在他的时代,浔阳的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首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是京口(今江苏镇江),上游則是浔阳,如果风向配合,从上游顺流而下,一夜可兵临建康城。在讲究门第的时代,陶渊明的出身不算高,浔阳陶氏家族最多算三流家族,一流的王谢才算顶级高门。陶氏的崛起要归功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以军功封东晋大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并在东晋王朝的几次重大危机中,都平叛有功。到了陶渊明这一代,陶家已经完成了由武向文的转化。
  陶渊明在柴桑的乡下度过了少年时代,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在此期间,他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一种“猛志”。什么是“猛志”?自然不会是归园田居,当然是想建功立业。后来,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有三次是在军队中。所以,他的诗歌中除了美酒,还经常有宝剑——他是职业军人出身,正经练过剑的。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29岁的陶渊明担任江州祭酒,这是他第一次为官,一个小文官。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到江陵,进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府。桓玄当时很厉害,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他是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儿子,而桓温和陶侃关系很好,陶渊明的外公孟嘉又是桓温的参军。在没有科举考试的年代,家族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仕途。陶渊明身处这个位置,等于是掌握着当时最高国防机密的人。再看这个时期陶渊明的诗,他写得很潇洒,总沿着长江跑来跑去,从军事角度看,他作为参谋,显然在传递军事情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突出特点,没有什么爱国主义者,家族利益至上。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居然有很重的家国情怀——他始终自称为“晋人”。然而,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宣告东晋覆灭,后又被刘裕打败。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义熙元年(405)三月,陶渊明又成为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里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简而言之,刘敬宣是刘牢之的儿子,刘裕做过刘牢之的参军。这已经是陶渊明第四次为官。最后一次是公元405年8月,他请求脱离军职,改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多天,11月彻底辞官归隐。
  陶渊明为什么能从容进退,要做官就做官,想归隐也没人阻挠?范子烨认为,归根到底是因为家族势力。尤其到东晋后期,陶渊明的主君刘裕已经大权在握,声望也很高。在陶渊明的时代,尽管距离公元316年西晋覆亡已经过去了快一百年,但传统的知识分子仍然认为自己是晋人。所以,刘裕收复中原地区,博得了广泛好评。但事实上,刘裕只是借这样一个功劳来捞取政治资本,这一切都是为他登基做皇帝服务——陶渊明看透了这一点。
  刘裕篡晋建宋,在手握重权以后开始大清洗。做过桓玄旧部的人,除了少数几个逃到北朝,留在南朝的基本难以幸免,唯独陶渊明活了下来。这种漏网并非刘裕的疏忽,主要在于陶渊明有很高的政治技巧和政治手段。陶渊明主动要求担任彭泽县令,这个请求必然要刘裕点头,在此过程中拉近和刘裕的距离;八十多天后迅速辞官,又拉开了双方的距离。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张弛有度,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在仕与隐的选择上,彭泽县令是最后的分水岭。此前,陶渊明五次为官,说明内心也是充满矛盾的,最后一次才算彻底想明白。
  《桃花源记》强调避秦,《咏荆轲》强调刺秦,本质是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反秦,即反对充满暴政的社会。他憧憬的是一个至真、至美、至善、至爱、至公、至理的和谐社会。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对立面,就是世俗的专制主义社会——也就是陶渊明所面对的现实。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五次为官的人生经历,陶渊明就不会真正体验到回归田园的快乐;没有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政治体验,他也不会创造伟大的田园诗。
  现在有一种争议,陶渊明到底算不算魏晋名士?范子烨很肯定地说,是的,而且是魏晋名士的最高峰。所谓魏晋风流,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美,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忽而酒兴大发,身边却没有酒,他只好摘了一束菊花,坐在屋子旁独自惆怅。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他送酒,这就是“白衣送酒”的典故。这样的人物不风流,还有谁能自命风流?
  魏晋名士以放达为美,嗑药裸奔都是日常。陶渊明不会做这种事,尽管他崇尚自然,有名士的潇洒,但在他内心,儒家仍占很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史上,陶渊明非常重要。自他以后,中国文人不再寂寞,因为大家寻找到一个特殊的精神寄托,就是这种诗酒风流。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现代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  刘备知人待士襟怀坦白,而且仁慈爱民。但他在道德方面并非完美无缺,这也正是现代人认为刘备有假仁假义之嫌的原因。刘备在道德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应是取西川一事。刘备取西川,于德有亏,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要想在当时的情势下立足,并进一步一统天下,必须取得西川。但刘
有人挂出一幅画,上面画着一只体型高大的狮子被一个人捕杀的情景。观众看得扬扬得意。一只狮子经过那里,挫了他们的傲气。  “我也看出来了,”他说,“在这幅画里,画家的确给了你们胜利;但是画家骗了你们,他随意颠倒是非。假如我的同类也会绘画,那么画成我们的胜利会显得更为合理。” (摘自《拉封丹寓言選》)
宋徽宗当皇帝当了二十五年,对外关系和军事建设经营得一塌糊涂,却办了一个出彩的翰林图画院。这个画院好生了得,入院的画师都是“研究生”级的。当然,那时候没有研究生,供职人员等级由高而低分别为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画学生等。由于画院成立于宣和年间,史上习称宣和画院。画院经常考试,试题多由宋徽宗拟定。即使今天来测试,仍是高难画题,不妨剖析几例。  第一题:“乱山藏古寺。”这里有两个具象:乱山、古寺。重
皇帝是什么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被边缘化的叔孙通突然求见汉高祖刘邦。原来,他发现了刘邦体制的一个漏洞。这个漏洞是:没有人知道皇帝是什么。  汉代最初的体制是继承项羽的分封制。在项羽灭秦后,由于参与对秦战争的将领大都有六国的血统,而人们在对抗秦朝的中央集權帝国时,往往憧憬着回到过去的战国时代,项羽尊重了当时的思潮大肆分封诸侯,不过由于需要照顾的人很多,项羽的分封把原来七国的界限碎片化了,
《机器人是人吗?》  [美]约翰·弗兰克·韦弗 著 刘海定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人工智能概念在AlphaGo事件中已是家喻户晓;手机助手Siri已经能够进行语音交流,完成很多工作;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全球各地实地测试。隨着人工智能成为愈加无法逃避的现实,它将促使我们改变生存世界的假设,颠覆我们对生活秩序的认知。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管家、人工智能外科手术医生……越
首先,文明对话有助于构建自由、真诚和公正的共同體对话环境。“理想的言谈情境”是文明对话的前提。在这个情境中,各方主体在机会平等基础上展开沟通交流。其次,文明对话有助于通过交往活动形成令参与各方接受的社会规范。主体之间通过平等对话确立下来的社会规范是文明对话的规范基础。最后,文明对话有助于促进对话主体的相互理解。文明对话行为以相互理解为目标,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以宽容、和解的姿态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
刘邦晚年,一心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虽然有不少元老重臣反对此事,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坚定地站在刘邦的对立面,且刘邦的主意已定,恐难以挽回。  这件事情,最为着急的是吕后。正在吕后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有人为吕后设谋,让她找张良。吕后于是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  但是,张良并不愿卷入储君谋立、皇位继承这种极度敏感的事件之中,可是张良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功臣之一。
百丈怀海有一次陪马祖大师外出,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他:“那是什么?”怀海说:“野鸭子嘛。”马祖又问:“飞哪儿去了?”怀海说:“飞过去了。”马祖闻言上前,使劲拧怀海的鼻子,疼得怀海大叫。马祖说:“叫你还说飞过去了!”怀海当下大悟。  马祖的意思是:野鸭已经飞走了,你还在心里记挂着。  因此想起慧海禅师的故事。有人问慧海,他是如何用功的。慧海说:“很简单,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那人说:“人人都是一
欧洲和中国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各自工业化的时机,而是在于政治体的规模不同。就人类历史的进程而言,二者开始工业化的时间大同小异,仅相差了两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但政治体规模的差异却至少持续了两千年,且影响极大。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四分五裂。也正是这一点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理解中国时以欧洲为模板显得那么无力。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哪怕拿破仑和希特勒再野心勃勃,欧洲也
小侄女說幼儿园有个小男孩天天欺负她,气死了。  嫂子说:“那你想出什么办法对付他?”  小侄女气愤地说:“我决定长大后嫁给他,不给他零花钱,不高兴了就逛街买衣服,生气了就让他跪搓板,用你对付我爸的手段对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