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情境 教学形式 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鲜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生活中巧妙提炼数学知识,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异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这一课正赶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周,我以期中试题题型为情境重新设计了问题:“本次期中考试各类试题是这样安排的:试卷共有试题14道,其中选择题是计算题的2倍,而填空题是选择题的3倍,你能猜出各类题分别有几道吗?”期中考试是学生最关注的,这一问题情境使他们兴趣大增,思维发散,高效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宣布:“本次试题泄密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就这样,这节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日常生活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设计《正比例函数》一课的引入时,书上的事例是北极燕鸥的迁徙,但学生对此知道得很少,难以引起兴趣。我经过一番思考,引用传统相声中的一段话: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容易发现:蛤蟆的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蛤蟆只数的变化而变化,蛤蟆与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x;蛤蟆与眼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2x;蛤蟆与腿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4x;由此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共同探索其定义。
(三)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息、航空、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讲《用数据谈节水》时,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先进节水措施;在讲到统计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电视节目收视率统计,国家各种普查的相关程序,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讲《圆》这一章时,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共同探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此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而对于稚气尚未全脱的中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做”的形式当属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玩中做,在乐中学。
例如我在设计《用坐标表示位置》一课时,以教室中横纵的两排座位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安排三项系列活动: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找朋友(即根据给定的坐标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齐答出该同学是谁);看谁反应快(即教师指定坐标范围,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知识。
三、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应多渠道地开发教学资源,增强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推理之间搭起层层阶梯,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奠基。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教具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具外,还可以随时开发身边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比如教学正负数的含义时可以拿来方便面、面包的包装袋,让学生体验用正负数可以表示误差。特别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具有几何意义的物体,适时拿来做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铅笔、尺子就可以当线段,圆规除了可以画圆以外,还可以看成自由变换大小的角,各种“几何体”更是举不胜举。
总之,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合理链接”,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时刻保持新鲜感、亲切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乐趣,从而增强数学学科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沙贺信.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2(04).
[2]宣建丽.快乐数学开心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情境 教学形式 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鲜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因时而变,活用教材。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生活中巧妙提炼数学知识,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异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这一课正赶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周,我以期中试题题型为情境重新设计了问题:“本次期中考试各类试题是这样安排的:试卷共有试题14道,其中选择题是计算题的2倍,而填空题是选择题的3倍,你能猜出各类题分别有几道吗?”期中考试是学生最关注的,这一问题情境使他们兴趣大增,思维发散,高效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宣布:“本次试题泄密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就这样,这节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模拟日常生活环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设计《正比例函数》一课的引入时,书上的事例是北极燕鸥的迁徙,但学生对此知道得很少,难以引起兴趣。我经过一番思考,引用传统相声中的一段话: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容易发现:蛤蟆的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蛤蟆只数的变化而变化,蛤蟆与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x;蛤蟆与眼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2x;蛤蟆与腿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4x;由此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共同探索其定义。
(三)紧抓时代脉搏,重现历史经典。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时加入鲜活的时代元素,适当引用经典历史问题,恰当加入中外数学家的简介,以体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数学是有用的学科,对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在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他们介绍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信息、航空、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在讲《用数据谈节水》时,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奥运场馆水立方的先进节水措施;在讲到统计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电视节目收视率统计,国家各种普查的相关程序,我国加入WTO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讲《圆》这一章时,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共同探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此激发广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而对于稚气尚未全脱的中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做”的形式当属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玩中做,在乐中学。
例如我在设计《用坐标表示位置》一课时,以教室中横纵的两排座位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安排三项系列活动: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找朋友(即根据给定的坐标说出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齐答出该同学是谁);看谁反应快(即教师指定坐标范围,符合要求的就站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知识。
三、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应多渠道地开发教学资源,增强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推理之间搭起层层阶梯,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奠基。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教具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具外,还可以随时开发身边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比如教学正负数的含义时可以拿来方便面、面包的包装袋,让学生体验用正负数可以表示误差。特别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具有几何意义的物体,适时拿来做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铅笔、尺子就可以当线段,圆规除了可以画圆以外,还可以看成自由变换大小的角,各种“几何体”更是举不胜举。
总之,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合理链接”,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时刻保持新鲜感、亲切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乐趣,从而增强数学学科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沙贺信.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2(04).
[2]宣建丽.快乐数学开心教与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