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无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化,让学生自主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而言,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有限,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以往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教育。因此,本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此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绪感染法、道德两难法、活动体验法、品德评价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进行教育。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变学生消极心理定势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象演员一样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冷漠无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致命大忌。
2.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实践研究表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本上的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品德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动力。
在本模式中,联系中学生实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环节,主要是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能够为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实际材料来创设情境;在“讨论探究、释疑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和理论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矛盾,探究释疑,引导他们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在“总结归纳、自悟导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
3.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和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只有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本模式采取在理论与现实矛盾所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实施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思想品德课的“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发现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发现,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只要求学生会叙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如通过关于“当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消除认知和情感的障碍,因而它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教师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需要注意不断学习,重视知识更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以往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教育。因此,本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此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绪感染法、道德两难法、活动体验法、品德评价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进行教育。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变学生消极心理定势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象演员一样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冷漠无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致命大忌。
2.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实践研究表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本上的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品德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动力。
在本模式中,联系中学生实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环节,主要是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能够为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实际材料来创设情境;在“讨论探究、释疑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和理论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矛盾,探究释疑,引导他们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在“总结归纳、自悟导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
3.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和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只有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本模式采取在理论与现实矛盾所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实施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思想品德课的“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发现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发现,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只要求学生会叙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如通过关于“当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消除认知和情感的障碍,因而它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教师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需要注意不断学习,重视知识更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