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是学生作文的重要阶段,面对自己的作文实践,按要求修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其终生受益,也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作文不光是要‘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可见,读是修改文章的好办法。我认为从字、词、句、段逐步修改,一旦主题变动的话,势必徒劳无功,所以文章的初稿,一般按中心、材料、语言、词汇等由主到次顺序进行修改。遵循以上文章的修改程序,我在课内实行了学生自改作文的三步曲。
一、初读——感知整体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作文要练习先编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这样先定下中心选好材料再打草搞,写起来就不容易离题,但小学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越写越离题,没有按所定的中心,选择突出的材料。因此,写完初稿后首先要让他们初读自己的作文,所谓“初读”就是先粗略地从头到尾读一两遍,从整体感知自己所写的材料是否符合中心,主次是否分明等。值得提出的是要读出声音。专家研究认为:小学生在默读中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错误或不足,若借助于声音的刺激,凭借读感的帮助更能发现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便于马上纠正。如班上一位同学写《我的一位好朋友》提纲是这样编的:
中心:赞扬朋友助人为乐的精神。
1.要写的朋友是______________
2.朋友的外貌特征。
3.朋友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特点。
4.选择具体事例体现朋友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特点。
通过初读后发现,初稿中自己所选的两件事例中第一件:写一次朋友帮助自己扫地的经过,主要写自己而不是朋友且写得很详细。而第二件事:写朋友是因为他送给人家的笔不仅精美,而且来之不易,还因为所送的人是个陌生的小朋友。他认为朋友为了帮助一个陌生的小朋友,竟舍得把竞赛的奖品送给人家,这确实难能可贵,足以反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不能略写。进行修改后详写第二件事,第一件事略写。这样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更能体现中心了。这种改法,脉络清晰,直观性强,符合小学生特点,易于把握作文的方向。
二、 精读——取长补短
鲁迅先生说过:“若把同一体裁同一形式的作品,拿来比较,简直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讲授,这确实是极有益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比较是学习写作文的好办法,也是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好措施。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评后,安排一定时间交流互改,选择典型例文,及时讲评优劣,可让学生在全班大声朗读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至片段、篇章,让大家共同欣赏。学生通过对照、赏析,有所借鉴有所启发,不仅懂得怎样改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改。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下水文或有关范文,开展集体评议活动,分析这些作文的优缺点,再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与之比较,吸收他人文章长处,学习他人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经过这样取人精华、去己糟粕的自我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
三、品读——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总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习作、自我鉴定中去发现去反复推敲,是否有错别字、漏字、多余字,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合理,标点是否准确……这样从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的“小改”到发现条理立意、语言表达等存在的问题,学会写批语,力求达到文从字顺。这样通过自改,教师只需要针对自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评讲。从而打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抄正——教师评讲的传统模式。叶圣陶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主体意识,优化训练过程,让学生学会作文,努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目标。
一、初读——感知整体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作文要练习先编写作提纲,再动笔作文。这样先定下中心选好材料再打草搞,写起来就不容易离题,但小学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越写越离题,没有按所定的中心,选择突出的材料。因此,写完初稿后首先要让他们初读自己的作文,所谓“初读”就是先粗略地从头到尾读一两遍,从整体感知自己所写的材料是否符合中心,主次是否分明等。值得提出的是要读出声音。专家研究认为:小学生在默读中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错误或不足,若借助于声音的刺激,凭借读感的帮助更能发现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便于马上纠正。如班上一位同学写《我的一位好朋友》提纲是这样编的:
中心:赞扬朋友助人为乐的精神。
1.要写的朋友是______________
2.朋友的外貌特征。
3.朋友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特点。
4.选择具体事例体现朋友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特点。
通过初读后发现,初稿中自己所选的两件事例中第一件:写一次朋友帮助自己扫地的经过,主要写自己而不是朋友且写得很详细。而第二件事:写朋友是因为他送给人家的笔不仅精美,而且来之不易,还因为所送的人是个陌生的小朋友。他认为朋友为了帮助一个陌生的小朋友,竟舍得把竞赛的奖品送给人家,这确实难能可贵,足以反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不能略写。进行修改后详写第二件事,第一件事略写。这样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更能体现中心了。这种改法,脉络清晰,直观性强,符合小学生特点,易于把握作文的方向。
二、 精读——取长补短
鲁迅先生说过:“若把同一体裁同一形式的作品,拿来比较,简直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讲授,这确实是极有益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比较是学习写作文的好办法,也是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好措施。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评后,安排一定时间交流互改,选择典型例文,及时讲评优劣,可让学生在全班大声朗读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至片段、篇章,让大家共同欣赏。学生通过对照、赏析,有所借鉴有所启发,不仅懂得怎样改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改。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下水文或有关范文,开展集体评议活动,分析这些作文的优缺点,再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与之比较,吸收他人文章长处,学习他人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经过这样取人精华、去己糟粕的自我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
三、品读——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总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习作、自我鉴定中去发现去反复推敲,是否有错别字、漏字、多余字,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合理,标点是否准确……这样从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的“小改”到发现条理立意、语言表达等存在的问题,学会写批语,力求达到文从字顺。这样通过自改,教师只需要针对自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评讲。从而打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抄正——教师评讲的传统模式。叶圣陶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主体意识,优化训练过程,让学生学会作文,努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