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称谓; 构建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3-0046-02
2005年4月22——26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办的全国党校系统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有关部委党校、新疆建设兵团党校和省级及副省级地方党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参会论文38篇。会议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
通过交流与讨论,与会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或名称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包括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第一种是“创新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强调这一称谓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最能反映当今时代精神,最能体现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成果。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态,创新实践唯物主义则是当代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创新实践是相对于常规实践而言的,它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也是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
第二种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实践性、辩证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最基本特征。但是并不主张马上取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提法,因为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已长期习惯于这种称谓了,改变它要有一个过程。
第三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现实的人为核心的新形态”,或叫“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的观点。强调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观和哲学使命的变革,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变革。它不再是纯粹的理论哲学,而是真正的实践哲学。它不再热衷于传统的本体论,而是重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实质就是以人的生存世界和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哲学。马克思反对传统的本体论,但不是要取消本体论,而是从传统本体论转变为新本体论,转变为立足人的实践、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转变为改变世界的哲学。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途径
通过交流与讨论,与会代表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途径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第一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实现十大转移:哲学研究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转移、从物质观到物质观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转移、从哲学立场到哲学立场与哲学方法的统一转移、从哲学的阶级视野到全球视野的转移、从哲学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反映论和唯物历史观)到哲学生长点的变化、从无我哲学到有我哲学的转移、从预成本体论向生成本体论转移等等。
第二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走出对马克思主义经院式、学究式的研究老路,必须面向生活世界、面向未来开启。强调面对现代西方哲学问题的激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置于当代世界各种思潮的激荡之下,体认当代世界的运思,承续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变革哲学范式。总之,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关键是要从哲学上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强调从“回到马克思”到“走入中国”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根本的指向。强调要特别重视研究当代中国的国情,重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四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首先要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现代形态”的发展和演进。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特别需要研讨方法问题,具体说:一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由体系研究到问题研究的转变,从而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从传统解释到返本开新的转换,从而克服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偏见和误解;三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由革命批判到建设创造的转变,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第五种观点主张,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途径,认为构建新形态主要在于拓展新视野、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径。强调研究的新途径有三个:一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矛盾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二是从研究市场经济的背景中深化认识和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三是遵循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的思维路径和理念,在研究当代实践发展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既要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境界中来坚持其精神实质,同时也要立足现实,回到真正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演化其精神实质的新面貌。
第六种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作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发现并科学地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国形态,开辟我国哲学理论发展的新道路。
第七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既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又要处理好实践探索与学理探究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把“重回马克思”、“正本清源”、重新解读马克思本人的全部文本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必然前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八种观点主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哲学中的变革、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和革命理论诞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理想的层面、理论架构的层面和指导具体革命实践的操作理论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贯彻始终。追求社会公平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层面,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理论架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基;而指导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为自己规定的任务。因此,就其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强调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层面,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认为从其三个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层面是不可超越的,其理论的核心和构架也是不可超越的,而其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导理论则是与时俱进的。言下之意,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应当主要在第三个层面上下功夫。
第九种观点强调,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既要批判吸收当代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也要概括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既要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也要吸收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取得的理论创新的成果,等等。
第十种观点认为,构成一个“哲学形态”,必须具备哲学问题、理论硬核、学说重点、文化形式等四个基本要素。以此为参照,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核心,以“人”的问题的凸现为哲学重点,并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已经初步形成。但还需要我国马哲界对它的进一步建构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3-0046-02
2005年4月22——26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办的全国党校系统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有关部委党校、新疆建设兵团党校和省级及副省级地方党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参会论文38篇。会议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
通过交流与讨论,与会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称谓或名称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包括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第一种是“创新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强调这一称谓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最能反映当今时代精神,最能体现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成果。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态,创新实践唯物主义则是当代形态的实践唯物主义。创新实践是相对于常规实践而言的,它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也是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
第二种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实践性、辩证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最基本特征。但是并不主张马上取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提法,因为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已长期习惯于这种称谓了,改变它要有一个过程。
第三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现实的人为核心的新形态”,或叫“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的观点。强调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观和哲学使命的变革,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变革。它不再是纯粹的理论哲学,而是真正的实践哲学。它不再热衷于传统的本体论,而是重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实质就是以人的生存世界和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哲学。马克思反对传统的本体论,但不是要取消本体论,而是从传统本体论转变为新本体论,转变为立足人的实践、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转变为改变世界的哲学。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途径
通过交流与讨论,与会代表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途径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第一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实现十大转移:哲学研究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转移、从物质观到物质观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转移、从哲学立场到哲学立场与哲学方法的统一转移、从哲学的阶级视野到全球视野的转移、从哲学四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反映论和唯物历史观)到哲学生长点的变化、从无我哲学到有我哲学的转移、从预成本体论向生成本体论转移等等。
第二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走出对马克思主义经院式、学究式的研究老路,必须面向生活世界、面向未来开启。强调面对现代西方哲学问题的激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必须置于当代世界各种思潮的激荡之下,体认当代世界的运思,承续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变革哲学范式。总之,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关键是要从哲学上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强调从“回到马克思”到“走入中国”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根本的指向。强调要特别重视研究当代中国的国情,重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四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首先要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现代形态”的发展和演进。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特别需要研讨方法问题,具体说:一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由体系研究到问题研究的转变,从而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从传统解释到返本开新的转换,从而克服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偏见和误解;三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由革命批判到建设创造的转变,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第五种观点主张,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途径,认为构建新形态主要在于拓展新视野、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径。强调研究的新途径有三个:一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方式的问题和矛盾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二是从研究市场经济的背景中深化认识和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三是遵循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的思维路径和理念,在研究当代实践发展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既要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境界中来坚持其精神实质,同时也要立足现实,回到真正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演化其精神实质的新面貌。
第六种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作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发现并科学地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国形态,开辟我国哲学理论发展的新道路。
第七种观点主张,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既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又要处理好实践探索与学理探究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把“重回马克思”、“正本清源”、重新解读马克思本人的全部文本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必然前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八种观点主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哲学中的变革、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和革命理论诞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理想的层面、理论架构的层面和指导具体革命实践的操作理论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贯彻始终。追求社会公平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层面,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理论架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根基;而指导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为自己规定的任务。因此,就其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强调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层面,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认为从其三个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层面是不可超越的,其理论的核心和构架也是不可超越的,而其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导理论则是与时俱进的。言下之意,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应当主要在第三个层面上下功夫。
第九种观点强调,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既要批判吸收当代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也要概括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既要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成果,也要吸收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取得的理论创新的成果,等等。
第十种观点认为,构成一个“哲学形态”,必须具备哲学问题、理论硬核、学说重点、文化形式等四个基本要素。以此为参照,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核心,以“人”的问题的凸现为哲学重点,并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已经初步形成。但还需要我国马哲界对它的进一步建构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