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清朝中央政府大权日益旁落,无力承担推行“新政”所需的经费,只能靠地方大员筹集,除了传统的加捐加税,还纷纷发行了新式的公债来筹集经费。
直隶省为各省之首,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之后,“新政”的花费也是各省无法比拟的。原来可以通过清朝政府直接获得经费,但国力渐微,袁世凯也捉襟见肘,只能发行公债。但到了1905年底,仅募得一百多万两。
不得已,袁世凯只能把公债转借于天津的外国银行,此时,日本经济势力正想打入直隶省,故而异常高兴,立即与袁世凯签署协议,把直隶省剩下的三百余万两公债全部买下。大部分公债被日本银行掌握,公债顿时变为外债。
湖北仿效直隶,也开始发行公债。虽然官员极力劝募,甚至强行摊派,终因民力匮乏,只有一半左右推销出去。其余的债票也与直隶省公债一样,由外国银行购买。
直隶、湖北两省发行公债,其他各省不顾后果,也相继效仿。 有的省份发行公债,与湖北、直隶两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干脆不公开发行,几乎全部包给外商,用公债之名行外债之实。
清政府开始忧虑,借外债过多,可能影响中国经济。但湖南省巡抚杨文鼎以财力殚竭为由,在湖南省也发行公债120万两。
日本等国虎视眈眈,知道湖南民力无法承担这批公债,湖南省公债最后必然走直隶、湖北、安徽的老路。果然,公债在湖南根本发行不出去,预先留在本省发行的20万两,只有10万两募到了款,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地极力推销,也毫无进展。最后,在1911年,湖南省只能以公债作为抵押,向德国礼和洋行借款70万两。
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不管不顾,用新式的经济手段来个“霸王硬上弓”,先后发行五次公债,发行额达到1690万两。而且,不能“因地制宜”,必定导致失败,其中的1324万两公债被外国购买。本想利用公债来寻求发展,却背上外债这个大包袱,酿成更大的危机。
摘自《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
直隶省为各省之首,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之后,“新政”的花费也是各省无法比拟的。原来可以通过清朝政府直接获得经费,但国力渐微,袁世凯也捉襟见肘,只能发行公债。但到了1905年底,仅募得一百多万两。
不得已,袁世凯只能把公债转借于天津的外国银行,此时,日本经济势力正想打入直隶省,故而异常高兴,立即与袁世凯签署协议,把直隶省剩下的三百余万两公债全部买下。大部分公债被日本银行掌握,公债顿时变为外债。
湖北仿效直隶,也开始发行公债。虽然官员极力劝募,甚至强行摊派,终因民力匮乏,只有一半左右推销出去。其余的债票也与直隶省公债一样,由外国银行购买。
直隶、湖北两省发行公债,其他各省不顾后果,也相继效仿。 有的省份发行公债,与湖北、直隶两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干脆不公开发行,几乎全部包给外商,用公债之名行外债之实。
清政府开始忧虑,借外债过多,可能影响中国经济。但湖南省巡抚杨文鼎以财力殚竭为由,在湖南省也发行公债120万两。
日本等国虎视眈眈,知道湖南民力无法承担这批公债,湖南省公债最后必然走直隶、湖北、安徽的老路。果然,公债在湖南根本发行不出去,预先留在本省发行的20万两,只有10万两募到了款,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地极力推销,也毫无进展。最后,在1911年,湖南省只能以公债作为抵押,向德国礼和洋行借款70万两。
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不管不顾,用新式的经济手段来个“霸王硬上弓”,先后发行五次公债,发行额达到1690万两。而且,不能“因地制宜”,必定导致失败,其中的1324万两公债被外国购买。本想利用公债来寻求发展,却背上外债这个大包袱,酿成更大的危机。
摘自《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