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虹影看来,是过去的坎坷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在她用心经营的家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怀揣利刃面对世界的女人,而是一个被家庭的幸福和温暖紧紧包围的妻子和母亲。
“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方,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窗外不到一尺,就被另一座很高的土墙房挡得严严实实,开了窗,房里依然很暗,白天也得开灯。……还有一间阁楼,不到十平方,最低处只有半人高,夜里起来不小心,头会碰在屋顶上,把青瓦撞得直响。有个朝南的天窗,看得见灰暗的天。”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曾这样描写她儿时的家。从文字间就能感到一阵湿冷,灰暗的色调扑面而来—这样逼仄的空间里,生活着她和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
虹影从小便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如今,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心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她是这块空间里的创世者,以自己的喜好和眼光,一点点、一步步地将它建造起来,每个细节都不容敷衍,每个角落都深得她心,苦心孤诣得如同用唾液和绒羽筑巢的燕,呕心沥血却又乐在其中。
对于虹影和她细心经营的家,我有太多的疑问:“怀揣利刃面对这个世界”的私生女身份,是不是会让她对“家”有着别人无法体会的复杂感情?儿时母亲对她的爱总是欲迎还拒,谨守某种距离,这是否会影响她和女儿西比尔之间的感情表达?这个以逆风扬头的姿态面对世间的执拗灵魂,在设计“家”这一物质与精神融合的复杂体时,抱有怎样的审美和情怀?“家”,是她心灵中的某种信仰,还是需要小心翼翼对待的疮疤?
跟虹影聊“家”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有点类似于一场充满试探的冒险。
执拗,为钟爱之物
虹影的家四壁落白,没有多余的装饰,据说房子刚买来的时候墙上贴着“泥巴色壁纸”,被她撕掉换成了白墙。“北京冬天天暗,白色会让人感觉亮堂,有空间感。” 洁白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画作和相框,其中一幅是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星黄柳霜的肖像,是先生送给虹影的礼物;其他相框内相片的主角,大多是女儿或母女二人。客厅的一面墙则完全被一个大书柜占据,书柜里摆放着虹影和丈夫多年来的藏书。
进了门即是朱褐色的地板,在大幅落地窗的光线下发出柔和的光泽。地上铺着一块地毯,编绘着孔雀、白鹤等寓意吉祥的纹样。众所周知,虹影喜欢收藏地毯,家里的地毯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卧室里那块是她先生的“家传之宝”,其余都是她游历各地时淘回来的。虽然风格各异,但地毯几近统一的色调,搭配上同色系的地板,点缀在房子里却不显杂乱,反而起到了非常舒适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个段子被屡屡提起—虹影曾经找遍了整个北京城,只为了一张存在于她理想中的地毯。她一直无法找到那块拥有着青花瓷般的蓝的地毯,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走进一家专门做出口的定制地毯的店铺。那个时候,这种出口的地毯非常昂贵,动辄好几万,国内很少有人问津。但虹影一进店铺就开始扎在地毯堆里翻,果然,终于翻到了她要的那一方青花瓷地毯。没问价格,她就给一口气买了回来。现在看来,这种对钟爱之物的执拗还是非常值得。“现在还是喜欢,一点都没有要换掉它的想法。”虹影说。
除了地毯,信佛的虹影还收藏着许多佛像。她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个造工精致的文殊菩萨雕像,这是她在潘家园淘的。她本是去潘家园附近淘地毯的,却一眼看中了这个雕像。“我一直找了很多年。”虹影三岁时,母亲经常带她到庙里去,拜的就是文殊菩萨。虹影相信,“这是我的保护者。”虹影相信世间有神。“很多人什么都不信,但我信。”
与大多数作家不同,虹影的主要写作场所是卧室。她说自己属于那种“写一会儿,再躺一会儿”的人,要休息够了,才想写点东西。所以,休息和工作必须是同一个地方。“我这个人比较怪。有时候突然想到了什么东西,哪怕是半夜,也会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趴在床边的书桌上写。所以,我在意大利的家,卧室跟书房是连在一起的,两个房间专门打通了一个门。”虹影喜欢听着音乐进入写作状态,几首喜欢的音乐会重复地播放。这个时候,写作占据了她的全部世界—没什么重要事情,绝不接电话。
要简单,不要复杂
当初刚搬进北京这处新家的时候,由于先生正在忙其他事情,于是虹影一力操办,扛起了整个家的设计活儿。
对于虹影对家居设计的眼光,先生显然很放心。“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虹影指着头顶上的一盏灯,这盏看似斜叶子的意大利水晶灯是她从十里河买回来的,价格不菲。先生对此颇有微词,“你不是说我们两个人是两票吗?你怎么自己做主,去买了那盏灯呢?”虹影模仿着先生的语气。后来,她对先生说,“要是你真的不喜欢,就把它换了。”但没过几天,她先生坐在客厅看书,突然对虹影说:“我发现这个灯特别好看。”虹影立刻追问:“真的吗?不想换了吗?”
“他立刻说不换了,真的不换了。”虹影大笑。那么多年来,她和先生早就心灵相通,达成了某种默契,“第一,我和他都有一个原则,家不是宾馆;第二,我认为家里的设计要简单,不要复杂,有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但虹影说的“生活所需”显然有着更高的标准。比如说,沙发旁边一定要有一盏灯,因为她和先生都要看书。再比如,她的眼睛所望之处一定有一个风景,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很多人的家为什么看起来老是不对呢?就是因为东西太多,又什么都不愿意扔,要的不要的全部都垒在一起,就没有风格可言了。”
“我希望我的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而且一看就是我的风格,不会是别人的。”虽然不喜欢垒东西,但是虹影喜欢老东西,喜欢那些有岁月痕迹的家具。她经常从旧家具市场购置家具,哪怕只是几张边桌边柜,也因为带着铜把手、烫着金漆而晕染上了一丝民国遗风。
对于家里的每一样东西,虹影都要求得非常细致。对她而言,家里最重要莫过于窗帘和灯,“这就像家里的一个灵魂,跟家里的女主人一样,是主心骨。这两个地方如果错了,你会发现你的家再好看,都沒有那个神,没有魂儿。”就拿订窗帘这事儿来说,搬到这个新家的时候,正好是年关,很多地方的布城都关门了。虹影逛遍了北京几个有名的布市,都没买到她想要的布。经过几日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家店,里头有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布料。那个布料是意大利进口的,要买还得从国外寄过来,而且奇贵无比,一个窗帘就相当于虹影家里所有其他窗帘价格的总和,但她想都没想,就订了。“如果我看中一个东西是我真正想要的,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最圆满的生活
处女座的虹影说自己是个“特别麻烦”的人,“准备买一个窗帘,我可能整整一个月都在想到底要个什么颜色好。要出去旅行,我可能又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研究那儿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事后,脑子里全是那个地方的景色。”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道菜,别人看着她可能只花了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实际上却并不如此。“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看着面前所有的材料,脑子里就倒海翻江,想一会儿要做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我经常觉得自己的脑子简直就是一个大电脑。”
去年,虹影出了一本美食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很多人从那时开始,才知道虹影原来是一个非常会做菜的女人。作为一个对“吃”颇有心得的人,虹影对于下厨的细节更是精益求精,绝对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美食家,在食物选择配料做法及器具上,她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拿做菜的橄榄油来说,虹影必须选择最好的。实际上,她把大量的时间和钱,花费在购买橄榄油火腿和奶酪上。她喜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有时是自己旅行时采购来自这两个国家的原配料,有时是托朋友,不能的话,就到北京的专卖店采购。
“我做的菜,一般就是把可以使这个菜最好吃的所有元素都放在一起,不放味精,也不放其他调料,尽可能地保持菜的原汁原味。要调味的时候,我就会用上高汤。当然,这个高汤也是自己亲手用一只老母鸡熬出来的。”
饭桌也是她的另一个社交场。偶尔她会请朋友们过来吃饭,席间聊些感情问题,她便会化身为指点江山的“口头革命家”,给大家出出主意。“我出的主意属于比较上天入地的那种。”虹影笑道。
有了女儿之后,虹影减少了社交,也减少了外出旅行的次数。大多数时间,她总是围着女儿转,晚上几乎不出门,周末时间也都给了孩子。陪女儿画画、学跆拳道、游泳、见女儿的小朋友,便是虹影的日常功课。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给了虹影最大的满足感。“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没有一件事情让你赶,没有一个人让你揪心。也没有一个人让你牵挂,因为你所爱的人皆在你身边,生活简单、安全,彼此忠诚。身边有喜欢的朋友,而且有读不完的新书等着你去读,有写不完的故事等着你去写。我觉得,这就是最圆满的。”
[对话虹影]
厨房决定论
虹影 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上海王》、《饥饿的女儿》、《K》、《孔雀的叫喊》、《好儿女花》、《小小姑娘》等。最新作品为美食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
记者:你非常喜欢下厨,平时最喜欢用什么食材来做菜?
虹影:我喜欢用柠檬、大蒜、橄榄油,还有海盐,这几样必不可少,另外,我家里永远会有洋葱、西红柿、豆腐、鸡蛋,还有一些水果。我喜欢用水果做菜,不管是烤的还是沙拉,我都喜欢放水果。我做菜的时候会非常注意营养搭配,喜欢采用时令最新鲜的食材。而且,我特别喜欢逛菜市场。
记者:厨房是你的一片小天地,所以你也会特别看重厨房的设计?
虹影:你到别人的家里做客,可以特别留心一下他家的洗手间跟厨房。这是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晚上,你在卧室里睡觉,白天起来之后,可能就不会用到了。但厨房和洗手间是从早到晚你都会用到的。房间脏了,可以简单打理。但厨房脏了,就一定得好好收拾,因为你不能将就着用一个脏了的厨房。我到别人的家里做客,第一时间肯定会看这个家的厨房是否井井有条。通过厨房,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主人生活得是不是有意思。有的人家里的厨房不但脏乱,而且很冷清,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放在厨房里的刀并不好用,菜板也不多,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所要求。再比如有的人,厨房里有好几口锅,但是没有一口锅是好用的,你也可以由此发现他过得稀里糊涂。所以,从一个人的厨房,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什么类型的人。
記者:你家里有很多中西式的家具,你平时都在什么地方淘这些东西?
虹影:我喜欢行走,走过很多的地方。我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带那个地方有特色的东西回家。这次到景德镇,我就买了两个名师手绘的瓷器。但也有例外,有一回我在澳门,本来想着带点小摆设回家,但找了半天,也没有看见一个喜欢的东西,所以最后我什么都没买。
记者:你如何将中式家具和西式家具搭配到一起?
虹影:这些家具有些是我挑的,有些是我先生挑的。当然,挑选家具的时候,我和先生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一些个人色彩,但我们肯定是有一些共同的喜好,才能达成共识。比如在色调上,我比较喜欢偏蓝色、白色、黑色系的东西,我先生差不多也是这样。两个人碰在一起,正是因为喜欢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挑出来的东西哪怕有些许的不同,但总是能够相配的。如果两个人的性格迥异,一个喜欢大红大紫,另外一个却喜欢青白,那无论怎么努力弄到一起都不对。家居跟厨房的理论是一个意思,拿来套在婚姻上也是一样的。你看一个人的家里家具的搭配情况,就可以发现男女主人是不是真的合适。要是你发现一个家里选择的家具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是硬凑在一起的,说不定哪天男女主人就离婚了。
“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方,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窗外不到一尺,就被另一座很高的土墙房挡得严严实实,开了窗,房里依然很暗,白天也得开灯。……还有一间阁楼,不到十平方,最低处只有半人高,夜里起来不小心,头会碰在屋顶上,把青瓦撞得直响。有个朝南的天窗,看得见灰暗的天。”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曾这样描写她儿时的家。从文字间就能感到一阵湿冷,灰暗的色调扑面而来—这样逼仄的空间里,生活着她和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
虹影从小便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如今,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心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她是这块空间里的创世者,以自己的喜好和眼光,一点点、一步步地将它建造起来,每个细节都不容敷衍,每个角落都深得她心,苦心孤诣得如同用唾液和绒羽筑巢的燕,呕心沥血却又乐在其中。
对于虹影和她细心经营的家,我有太多的疑问:“怀揣利刃面对这个世界”的私生女身份,是不是会让她对“家”有着别人无法体会的复杂感情?儿时母亲对她的爱总是欲迎还拒,谨守某种距离,这是否会影响她和女儿西比尔之间的感情表达?这个以逆风扬头的姿态面对世间的执拗灵魂,在设计“家”这一物质与精神融合的复杂体时,抱有怎样的审美和情怀?“家”,是她心灵中的某种信仰,还是需要小心翼翼对待的疮疤?
跟虹影聊“家”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有点类似于一场充满试探的冒险。
执拗,为钟爱之物
虹影的家四壁落白,没有多余的装饰,据说房子刚买来的时候墙上贴着“泥巴色壁纸”,被她撕掉换成了白墙。“北京冬天天暗,白色会让人感觉亮堂,有空间感。” 洁白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画作和相框,其中一幅是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星黄柳霜的肖像,是先生送给虹影的礼物;其他相框内相片的主角,大多是女儿或母女二人。客厅的一面墙则完全被一个大书柜占据,书柜里摆放着虹影和丈夫多年来的藏书。
进了门即是朱褐色的地板,在大幅落地窗的光线下发出柔和的光泽。地上铺着一块地毯,编绘着孔雀、白鹤等寓意吉祥的纹样。众所周知,虹影喜欢收藏地毯,家里的地毯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卧室里那块是她先生的“家传之宝”,其余都是她游历各地时淘回来的。虽然风格各异,但地毯几近统一的色调,搭配上同色系的地板,点缀在房子里却不显杂乱,反而起到了非常舒适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个段子被屡屡提起—虹影曾经找遍了整个北京城,只为了一张存在于她理想中的地毯。她一直无法找到那块拥有着青花瓷般的蓝的地毯,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走进一家专门做出口的定制地毯的店铺。那个时候,这种出口的地毯非常昂贵,动辄好几万,国内很少有人问津。但虹影一进店铺就开始扎在地毯堆里翻,果然,终于翻到了她要的那一方青花瓷地毯。没问价格,她就给一口气买了回来。现在看来,这种对钟爱之物的执拗还是非常值得。“现在还是喜欢,一点都没有要换掉它的想法。”虹影说。
除了地毯,信佛的虹影还收藏着许多佛像。她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个造工精致的文殊菩萨雕像,这是她在潘家园淘的。她本是去潘家园附近淘地毯的,却一眼看中了这个雕像。“我一直找了很多年。”虹影三岁时,母亲经常带她到庙里去,拜的就是文殊菩萨。虹影相信,“这是我的保护者。”虹影相信世间有神。“很多人什么都不信,但我信。”
与大多数作家不同,虹影的主要写作场所是卧室。她说自己属于那种“写一会儿,再躺一会儿”的人,要休息够了,才想写点东西。所以,休息和工作必须是同一个地方。“我这个人比较怪。有时候突然想到了什么东西,哪怕是半夜,也会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趴在床边的书桌上写。所以,我在意大利的家,卧室跟书房是连在一起的,两个房间专门打通了一个门。”虹影喜欢听着音乐进入写作状态,几首喜欢的音乐会重复地播放。这个时候,写作占据了她的全部世界—没什么重要事情,绝不接电话。
要简单,不要复杂
当初刚搬进北京这处新家的时候,由于先生正在忙其他事情,于是虹影一力操办,扛起了整个家的设计活儿。
对于虹影对家居设计的眼光,先生显然很放心。“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虹影指着头顶上的一盏灯,这盏看似斜叶子的意大利水晶灯是她从十里河买回来的,价格不菲。先生对此颇有微词,“你不是说我们两个人是两票吗?你怎么自己做主,去买了那盏灯呢?”虹影模仿着先生的语气。后来,她对先生说,“要是你真的不喜欢,就把它换了。”但没过几天,她先生坐在客厅看书,突然对虹影说:“我发现这个灯特别好看。”虹影立刻追问:“真的吗?不想换了吗?”
“他立刻说不换了,真的不换了。”虹影大笑。那么多年来,她和先生早就心灵相通,达成了某种默契,“第一,我和他都有一个原则,家不是宾馆;第二,我认为家里的设计要简单,不要复杂,有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但虹影说的“生活所需”显然有着更高的标准。比如说,沙发旁边一定要有一盏灯,因为她和先生都要看书。再比如,她的眼睛所望之处一定有一个风景,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很多人的家为什么看起来老是不对呢?就是因为东西太多,又什么都不愿意扔,要的不要的全部都垒在一起,就没有风格可言了。”
“我希望我的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而且一看就是我的风格,不会是别人的。”虽然不喜欢垒东西,但是虹影喜欢老东西,喜欢那些有岁月痕迹的家具。她经常从旧家具市场购置家具,哪怕只是几张边桌边柜,也因为带着铜把手、烫着金漆而晕染上了一丝民国遗风。
对于家里的每一样东西,虹影都要求得非常细致。对她而言,家里最重要莫过于窗帘和灯,“这就像家里的一个灵魂,跟家里的女主人一样,是主心骨。这两个地方如果错了,你会发现你的家再好看,都沒有那个神,没有魂儿。”就拿订窗帘这事儿来说,搬到这个新家的时候,正好是年关,很多地方的布城都关门了。虹影逛遍了北京几个有名的布市,都没买到她想要的布。经过几日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家店,里头有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布料。那个布料是意大利进口的,要买还得从国外寄过来,而且奇贵无比,一个窗帘就相当于虹影家里所有其他窗帘价格的总和,但她想都没想,就订了。“如果我看中一个东西是我真正想要的,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最圆满的生活
处女座的虹影说自己是个“特别麻烦”的人,“准备买一个窗帘,我可能整整一个月都在想到底要个什么颜色好。要出去旅行,我可能又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研究那儿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事后,脑子里全是那个地方的景色。”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道菜,别人看着她可能只花了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实际上却并不如此。“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看着面前所有的材料,脑子里就倒海翻江,想一会儿要做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我经常觉得自己的脑子简直就是一个大电脑。”
去年,虹影出了一本美食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很多人从那时开始,才知道虹影原来是一个非常会做菜的女人。作为一个对“吃”颇有心得的人,虹影对于下厨的细节更是精益求精,绝对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美食家,在食物选择配料做法及器具上,她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拿做菜的橄榄油来说,虹影必须选择最好的。实际上,她把大量的时间和钱,花费在购买橄榄油火腿和奶酪上。她喜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有时是自己旅行时采购来自这两个国家的原配料,有时是托朋友,不能的话,就到北京的专卖店采购。
“我做的菜,一般就是把可以使这个菜最好吃的所有元素都放在一起,不放味精,也不放其他调料,尽可能地保持菜的原汁原味。要调味的时候,我就会用上高汤。当然,这个高汤也是自己亲手用一只老母鸡熬出来的。”
饭桌也是她的另一个社交场。偶尔她会请朋友们过来吃饭,席间聊些感情问题,她便会化身为指点江山的“口头革命家”,给大家出出主意。“我出的主意属于比较上天入地的那种。”虹影笑道。
有了女儿之后,虹影减少了社交,也减少了外出旅行的次数。大多数时间,她总是围着女儿转,晚上几乎不出门,周末时间也都给了孩子。陪女儿画画、学跆拳道、游泳、见女儿的小朋友,便是虹影的日常功课。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给了虹影最大的满足感。“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没有一件事情让你赶,没有一个人让你揪心。也没有一个人让你牵挂,因为你所爱的人皆在你身边,生活简单、安全,彼此忠诚。身边有喜欢的朋友,而且有读不完的新书等着你去读,有写不完的故事等着你去写。我觉得,这就是最圆满的。”
[对话虹影]
厨房决定论
虹影 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上海王》、《饥饿的女儿》、《K》、《孔雀的叫喊》、《好儿女花》、《小小姑娘》等。最新作品为美食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
记者:你非常喜欢下厨,平时最喜欢用什么食材来做菜?
虹影:我喜欢用柠檬、大蒜、橄榄油,还有海盐,这几样必不可少,另外,我家里永远会有洋葱、西红柿、豆腐、鸡蛋,还有一些水果。我喜欢用水果做菜,不管是烤的还是沙拉,我都喜欢放水果。我做菜的时候会非常注意营养搭配,喜欢采用时令最新鲜的食材。而且,我特别喜欢逛菜市场。
记者:厨房是你的一片小天地,所以你也会特别看重厨房的设计?
虹影:你到别人的家里做客,可以特别留心一下他家的洗手间跟厨房。这是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晚上,你在卧室里睡觉,白天起来之后,可能就不会用到了。但厨房和洗手间是从早到晚你都会用到的。房间脏了,可以简单打理。但厨房脏了,就一定得好好收拾,因为你不能将就着用一个脏了的厨房。我到别人的家里做客,第一时间肯定会看这个家的厨房是否井井有条。通过厨房,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主人生活得是不是有意思。有的人家里的厨房不但脏乱,而且很冷清,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放在厨房里的刀并不好用,菜板也不多,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所要求。再比如有的人,厨房里有好几口锅,但是没有一口锅是好用的,你也可以由此发现他过得稀里糊涂。所以,从一个人的厨房,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什么类型的人。
記者:你家里有很多中西式的家具,你平时都在什么地方淘这些东西?
虹影:我喜欢行走,走过很多的地方。我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带那个地方有特色的东西回家。这次到景德镇,我就买了两个名师手绘的瓷器。但也有例外,有一回我在澳门,本来想着带点小摆设回家,但找了半天,也没有看见一个喜欢的东西,所以最后我什么都没买。
记者:你如何将中式家具和西式家具搭配到一起?
虹影:这些家具有些是我挑的,有些是我先生挑的。当然,挑选家具的时候,我和先生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一些个人色彩,但我们肯定是有一些共同的喜好,才能达成共识。比如在色调上,我比较喜欢偏蓝色、白色、黑色系的东西,我先生差不多也是这样。两个人碰在一起,正是因为喜欢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挑出来的东西哪怕有些许的不同,但总是能够相配的。如果两个人的性格迥异,一个喜欢大红大紫,另外一个却喜欢青白,那无论怎么努力弄到一起都不对。家居跟厨房的理论是一个意思,拿来套在婚姻上也是一样的。你看一个人的家里家具的搭配情况,就可以发现男女主人是不是真的合适。要是你发现一个家里选择的家具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是硬凑在一起的,说不定哪天男女主人就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