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齐鲁文化;武术拳种;影响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40-03
  
  1 齐鲁文化与武术拳种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也是中华文化有机整体或大系统下的亚文化或子系统,更是中华武术拳种得以不断塑造培育的不竭源泉。武术拳种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又与民风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齐鲁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
  1.1 “齐鲁”一词的由来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1.2 “齐鲁文化”的形成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齐、鲁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逐步形成一个有别于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独立的地域文化圈——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齐、鲁两国的建立是周文化征服东夷文化的政治尝试,但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统治者狭隘的政治意图,这两种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一经结合,便形成了两种更高级、更先进的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1.3 齐鲁文化与武术拳种的关系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1982年武术挖掘整理对拳种的界定为:“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使武术拳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拳种的产生与发展,既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又与民风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齐鲁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从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来看,齐之民风习俗主要是阔达多智、尚武勇、尊贤尚功、尚奢侈、好经术、矜功名等。齐之民风习俗自然而然地催生着武术拳种的萌芽。而鲁之民风习俗,主要表现为好儒备礼、尚俭啬、尊尊亲亲、重教好学等方面,也是拳种产生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氛围。门类繁多的拳种在齐鲁地域得到发展和流传,有螳螂拳、燕青拳、查拳、连五掌、八方掌、虎燕掌、回马掌、文圣拳、八卦掌、花拳、少林大花拳、少林大滑拳、关公落地梅花拳、少林俞门拳等。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八极拳在宁津一带流传,长拳在文登流传,红拳流行于鲁西南,子午梅花拳、内功八极经传入临沂,龙形太极拳由天津传入利津,小虎雁拳在广饶流传,二郎拳、燕青锤在惠民流传,岳家大枪、摔跤二十手在益都、沂水流传,太祖拳在苍山流传,潭腿、埋伏捶等在郯城流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了源远流长的、自然奔放的、富于英勇实战的中华武术。
  
  2 齐鲁文化的人文环境对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2.1 历史文化方面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中说: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发展”。不同民族文化吸纳的越多,则推动文化发展的力量越大。单一的民族、相同的文化,是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的。一种文化必须有多种异质文化的不断掺入,才能在斗争中互相吸收,在比较中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创新发展,表现出勃勃生机。齐鲁地区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正统,是有其特别强大的发展动力——民族大融合与人文大同化。
  齐鲁地区文化长期处于发达状态,且人口聚集,信息畅通,是各地区、各民族体育凝汇的中心,向各地区辐射的武术拳种,多在这里首先汇集、流传并发展起来。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文化的融合推动着拳种地不断产生和发展。例如螳螂拳,它是在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拳派。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双钩等。螳螂拳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就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
  2.2 民族文化方面 炎、黄时代,著名的炎、黄阪泉之战,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蚩尤与赤帝的涿鹿之战都是在齐鲁这块古代宜于人类生息、发展的宝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之地发生的。鲁人崇尚道德和秩序,讲信用,重承诺,民风谦逊礼 让。与鲁国的文质彬彬相比,齐国崇武尚勇,由此养成了齐人粗犷、刚烈、勇武、坦直的性格。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各具特色。但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如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性潜移默化影响下,齐鲁地域产生和发展拳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拳种的风格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从查拳、华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分析,普遍存在朴实简练、舒展大方、形健劲遒、动静分明、发力顺达、协调完整等特色,体现出粗旷豪放的性格及善战之风,与齐鲁文化和民俗习性相吻合。著名的武术高手有以腿法实战而称雄一世的“山东李半天”,以擒拿卸骨而著称的“鹰爪王",以醉拳地趟跌扑而称雄天下的“千跌张”,他们武技高超,重实战,有绝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东武术杰出代表。
  2.3 宗教文化方面 齐鲁地域内居于五岳之首的泰山,庙宇、名胜遍布全山,是佛、道两教圣地,被奉为神山,受到历代人们顶礼谟拜,帝王的不断封禅,以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少林拳受到佛家深刻影响的典型拳种,它硬打快攻,刚中有柔,朴实无华,注重技击。形意拳则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具有较大的威力。练拳的目的在于养气健身、制敌自卫。由于齐鲁地域是佛、道两教的圣地,故少林拳和形意拳等深受宗教影响的不同风格的拳种在齐鲁地域中流行广泛。
  齐鲁之地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儒家把“德”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以“德”化天下,把“德”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孔子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武术的伦理思想。“义”首先指秩序,是人与人之间身份等级的差异,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各自在拳种门派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其次是“义气”,通俗地讲就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信”则是信用。在人与人交往时做到不失信,在武术界是至关重要的。“义、信”既是德化的基础、又是立身处世的原则。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中形成了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即“武德”。中国武术界流传“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讲究“尚武崇德”。儒家思想促使武术拳种把“德行”作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地位。
  
  3 齐鲁文化的自然环境对拳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进而是住行问题。人类的初始阶段,除了自身的两手和简单的木棍石块工具之外,要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须选择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如水源是第一需要。其次是可供采集猎取的动物、植物,茂密的森林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是可供栖息安身又能得利避害的地形、地势和较为温和的气候。齐鲁地区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
  3.1 季节 齐鲁地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使武术拳种运动表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点。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使武术拳种运动随季节而变,形成了多种气候型武术拳种运动。练习形意拳就是一个受季节影响的典型拳种,练习时要与四时相配,要顺四季发展的规律,即春发、夏放、秋收、冬藏。所以春天练拳时,应注重内气、内劲的焕发,走势宜悠,发劲宜柔,使筋络渐渐舒伸开展。夏季练拳时适宜发放劲力,不至于伤筋扭骨或拉伤了韧带。秋季意味着植物已经成熟,并逐渐走向衰老或萎缩。中秋、深秋练拳,则应少发爆发力,练时应内收劲力。在严冬时练拳,更应随之而深藏劲力,不可急发爆发力,这个季节发放劲力最容易伤筋骨,损坏韧带。
  3.2 气候 “齐鲁”地处北温带,位于我国黄河下游,林木繁盛、为绿色覆盖的地带。这一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生物繁衍,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隆冬季节气温寒冷,人在室外练武。难以抵抗凛冽的寒风,因此必须不停地、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激烈强劲的动作,增加人体的热量,使得齐鲁地域流传的拳种具有大开大合、起伏转折、形健劲遒、动静分明等普遍特点,可见气候条件对武术拳种的风格也有影响。
  3.3 地形 地形条件对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也很大,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齐鲁地区地形多样,东临大海,西部黄河入海口处,冲积平原,沃野千里,活动范围大。泰沂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更适合人类的生存,既可以避免水患,利于人类长居久安。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利于丰富的武术拳种发展,并且形成的拳种风格主要是腿的动作多而且幅度大,擅长力量和腾空跳跃,同时利于长兵器的发展。如梁山以水浒英雄命名的各种拳法和器械,像武松醉拳、燕青拳、李逵板斧、关胜大刀、林冲枪、鲁智深禅杖等广受流传。梁山同少林、武当、峨嵋被誉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充分说明了地形对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4 结 语
  
  齐鲁文化是以先秦时期齐鲁的历史、地区为中心的古代地方文化,它以其自身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对齐鲁地域文化内涵中人文条件的丰富诸多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更深层次地搜寻出武术各拳种的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风格特色。兵家、儒家等齐鲁文化思想的影响,在武术拳种的风格特色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
  
  投稿日期:2005—11—2l
  作者简介:马敏卿(1966-),女,河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体育休闲和旅游都能使参与者获得体验。将二者相结合的体育休闲旅游满足了城市居 民对自然和健康的需求。城市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并推动旅游 业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型参与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杭州市为例,通过对体育休闲 旅游资源(R性分析)、市场(M性分析)、产品(P性分析)三个方面关系的分析,对开发城市体 育休闲旅游提出设想。  关键词:城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  中图
期刊
摘要: 运用“4+1”教学法(即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法、临场实习无线遥控教学法、理论学习C AI立体教学法、考核微格控制教学法与自主训练有机结合的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 裁判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提高篮球裁判教学效果,改进篮球裁 判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裁判技能。  关键词:篮球;“4+1”教学法;裁判课;裁判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研究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讨论各取向的结构与关系,其意义在于:促 进师生的专业性成长,有利于构建专业课程方案,为技能教学改革发现内隐与对策。为此, 主要讨论:术科教学的问题与成因,课程论专家的课程观及解读等。研究的结果认为:1)教材编制者,应明确本课程的目标,规定最低的合格标准;2) 要体现“知识”的价值,应 选取技击性与对抗性强的课程内容;3) 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教师
期刊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于其理论研究的日益繁荣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之时。探讨本 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应基于此时代背景,从而可知,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在于对“民族传统 体育”概念的恰当界定,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其基本任 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
期刊
摘要: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组特殊的蛋白质。实验表 明,经过预应激处理后,生物机体对再次热休克或其它应激刺激产生耐受;而其它应激刺激 作用于机体后,亦使其获得对热休克的耐受。因此,在对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 HSP70途径来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避免或减小大强度运动对肝脏的损伤。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交叉耐受;肝脏;抗氧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以篮球比赛得分为切入点,对2005-2006赛季6场NBA季后赛录像涉及到得分的67项技 术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NBA比赛中得分情况和队员得分方式,把握世界优秀球队和 球员的主要得分规律及特点,以指导我国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篮球;得分;得分方式  中图分类号:G84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7)05-0718-02  篮球比赛是以参赛双方
期刊
摘要: 项目布局是竞技体育取胜的法宝。通过走访座谈、查阅分析大量资料,结果表明,山 东一类重点项目布局偏弱而其它省市相差不大;六省市对重点项目布局都非常重视,但不尽 合理,主要问题是六省市重点项目布局基本相同或相近;在城运会,一类重点项目运动员布 局较多,广东有5项,辽宁、江苏各3项目,山东田径项目人数最多的特点。  关键词:重点项目;布局;现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711/2008
期刊
摘 要:入世后,我国中小体育用品业面临着国外知名品牌企业的竞争威胁,引起了我国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产业集聚战略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晋江运动鞋行业为例证,分析了我国中小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竞争优势和形成条件。  关键词: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16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北京借助2008年奥运会营销北京的理论分析,认为营销北京是发展北京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和途径,通过奥运会营销北京可以强化北京经济基础,树立北京城市特色和品牌,对促进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北京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奥运会;营销;北京  中图分类号:G811·211(21)/20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01
期刊
摘要: 通过观察2005年世青赛的比赛,以中国青年队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比赛中出现的防守行为分 为个人防守技战术和集体防守技战术。结果表明:防守中的技战术行为是围绕整体防守队形 展开的,表 现出很强的整体性特征。断球成为最主要的个人防守形式。围抢是在防守队形的保护层次形 成后,在局部区域内,数名防守队员相互协调,围堵控球队员,并将球抢断下来的一种集体 性的防守行为。在前、中、后场各区域内,防守行为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