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动”还是“起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2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内容讲述伽西莫多因参与劫持爱斯梅拉达而被示众鞭笞,受到众人的百般辱骂和取笑,而在他干渴难耐、求助无望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上去给他水喝。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预习时,学生对这个结尾提出异议,认为“感动”一词不合理,从事实看,观众的行为应该是“起哄”。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很好的切入点,可以作为教学的主问题。这个问题以前我没有注意到,自然也没有很好地思考。到底是“感动”还是“起哄”?可以探究。
  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来探究这一问题。第一组从文中观众的一贯表现,即人物的情绪发展的逻辑角度去探究。第二组从文中作者对观众态度的角度去探究。第三组从原著的整体角度去探究。第四组从不同年代不同人翻译的版本角度去探究。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大部分认为“起哄”更合理,少部分认可“感动”。
  否定“感动”,主张是“起哄”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感动”这一反应违背了人物情绪发展的逻辑。
  从课文看,人物情绪不可能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变化。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观众对伽西莫多的态度,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是极端恶毒的,都竭尽谩骂侮辱之能事。其中六次写了观众恶意的哄笑。第一,被捆绑着的伽西莫多出场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第二,他被绑在圆形底座上时,“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第三,当施刑人宣布开始的时候,“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第四,“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第五,当他要水喝的时候,“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第六,他再一次要水,“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
  除了写观众整体的哄笑取乐外,还写了观众个体对他的辱骂。
  当他被执行完毕的时候:
  在这里就像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
  “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
  “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
  “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当他要水喝的时候: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这些足以证明观众的恶毒,这样一群几分钟前还是毫无怜悯之心的无知、冷漠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被爱斯梅拉达的行为感动?人的这种毫无人性的状态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长期的观念、环境的影响,自然也不可能在刹那间改变。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对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起哄和责骂,这样写才可以凸显爱斯梅拉达的勇敢和高尚,符合观众一贯立场。
  理由二:“感动”这一反应也与作者在文中对观众的一贯看法不一致。
  在描写观众对伽西莫多的恶劣态度的时候,作者有三段直接的议论: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
  我们已经让读者知道,伽西莫多的确是被大家借种种理由厌恨着,人群里没有谁有理由或者觉得有理由去怜悯圣母院的可恶的驼子,人们看见他出现在刑台上都觉得非常高兴,他刚才所受的酷刑的悲惨景象,不但没有使他们心肠变软,反倒给他们提供了一桩乐趣,使他们的厌恶情绪表现得更为恶毒。
  还得说明,在那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
  可见,作者对观众的冷漠、愚昧有了清醒和深入的认识,这种时候,他们对伽西莫多的遭遇不仅没有同情,反而变本加厉。作者对这群人作了定性的判断:“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既然如此,后面怎么可能写他们被感动?
  理由三:“好极了!好极了!”这种语言不像人感动时的反应,更像鲁迅笔下阿Q拧了小尼姑之后看客的起哄。人在感动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喊的,更多的应该是无语,是流泪,是鸦雀无声。如果观众被感动了,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以雨果敏锐的感觉和擅于描写的笔法,一定少不了来几个人物特写,有默默低头的,有掩面而泣的,有泪流满面的,但文中没有。从原著看,倒是这部分的后面写了一个隐修女对爱斯梅拉达的诅咒:“你该千刀万剐!吉普赛女,千刀万剐!千刀万剐!”可见,雨果凸显的是人们的不理解和反对。另外,由法国拍摄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中,这一幕也只是配有观众的莫名其妙的笑脸和喊声,没有任何感动的镜头。可见他们对原著这一幕的理解也是“起哄”。还有198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也是由陈敬蓉翻译的文本就没有用“好极了”,而是用“大家拍着手叫道,吁呀!吁呀!”这个拟声词就像是起哄。
  反对“起哄”,主张是“感动”的也有三点理由。
  首先,查阅了不同的版本都是用“感动”,说明这是合理的。如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管震湖翻译的、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施康强、张新木翻译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潘丽珍翻译的都是这样处理的。
  其次,从手法上看,观众的感动是为了凸显爱斯梅拉达行为的勇敢和善良,凸显这一行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另外,学生还认为那些观众由极端的仇视立马变成“感动”,也是一种可怕,是为了凸显他们是缺乏自我认知、很容易被操控的愚昧群体,与作者前面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处理。
  至此,学生的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完整的论证。我给学生的任务是把这些观点整理出来,结合自己的认识,形成一篇小文章。
  那么文本为什么会这样?是译者的疏忽还是作者的败笔?我想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学生对文本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恰恰是今天我们的新教学理念着力倡导的。这给我们的教学启发是: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疑难问题入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完全可以形成阅读的厚度,可以异彩纷呈,教师则可以跳出繁琐的、无谓的分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张学生应进行“发现式”的学习。他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这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但是它又是最困难的,最少见的。”为此他要求:“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进一步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这番话对教育无疑有警醒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本问题的探究会消耗一定的时间,也许形不成一个有价值的见解,甚至有无功而返的风险,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是一个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是教育功利和教育理想的区别。
  
  (作者单位:衢州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为个案,在分析这一公共事件的网友评论时,笔者发现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通过对个案的再现和细致解剖,结合网友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刺医事件 大众舆论 负面性 刻板成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一件社会公共新闻事件曝光的时候,公众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笔者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选取了“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
● 微课选题分析  考虑到微课自身的特点,其选题要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我们将本节微课教学重难点定位为理解诗词内容,体会李清照的“浓愁”抒写。这一选题小而精,且目的性较为明确,符合微课从小处入手、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另外,对诗词中诗人情感的解读也符合语文课标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 微课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节微课以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浓愁”抒
【摘 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形象 《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农民工的媒介形象问题,
【摘 要】每年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如何让经常性的会议报道出彩成为各路媒体的头等大事。本文以中青在线2013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为例分析其在新闻策划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全国两会 中青在线 专题报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盛事,也是国内外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下,各路媒体利用微博、微信、二维码等互动高科技产品抢占两会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
2019年7月22-25日,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决赛在山东淄博顺利举行。来自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在内的5700余名参赛选手参加了现场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NOC大赛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18人,淄博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重庆代表队名列第二,深圳、北京代表队并列第三名。  7月25日,第17届NOC大赛颁奖暨闭幕式在淄博市体育中心综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词汇,是指户口身份为农民的工人,他们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城市户口的社会群体。我国新闻媒体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农民工 改革开放 特殊群体 社会转型  “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十年间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后,
【摘 要】本文就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到的“技术垄断”概念以及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进行阐述,对波兹曼基于“技术垄断”的媒介思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 媒介环境学 技术垄断  尼尔·波兹曼是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其《童年的消逝》(1982)、《娱乐至死》(1985)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1992)最为人们熟知,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他创
普希金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差,老师经常摇着头对他说:“写你的诗吧,反正你数学考试总得零分。”  普希金出名后,很多人成了他的粉丝,还争相模仿他的着装和发型,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一次,他在一个广场上演讲,观众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齐声高喊他的名字。他打算借机做点什么,于是请一个少年上台随手写下一道数学题:5487-3699=?普希金皱着眉头,半天算不出答案,只好在“=”号后面写了“0”。  看到他的答案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里提到‘胡同’和‘胡同文化’两个方面,而结尾只写了‘再见吧,胡同’,我认为文章的结尾应该这样写,‘再见吧,胡同和胡同文化’;或者从语句对称的角度,写成‘再见吧,胡
【摘 要】随着web2.0技术时代的到来,一种互动式新媒介景观伴随UGC的产生而诞生,以导购网站和电商内部用户评价系统、社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是UGC的产物。本文以淘宝网及其外围部分为例,试图在研究中证实UGC使电商逐渐走向社区化带来的结果是使电商交易双方信息逐渐走向均衡化。而其在对电商信息不对称规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因虚假和片面内容导致的判断无力,这也就涉及到电商社区的审核机制。  【关键词】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