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作品鉴赏要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美术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当我们开始品读美术作品时,可以从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开始,从画家及其创作的美术作品中人文背景入手进行品读,这样更容易让贴近画家所要传达的感受。美术作品鉴赏将绘画作品带入到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才能更确切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分析、解释、评价。 下面将运用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结合社会文化情境,对达利的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进行鉴赏。
一、叙述
《记忆的永恒》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如何呢?色调低沉?疲惫不堪?离奇而有趣?不符合逻辑?梦幻、未来…
这些词闪现在我们的头脑中,细细品读,会发现,当我们在解读这幅作品的时候,脱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情境,即超现实主义,我们对超现实主义的碎片化记忆帮助我们解读作品。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土黄色的平台,上面长着一棵干枯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令人骚动、不安、烦躁,使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息。
二、分析
《记忆的永恒》作品中,从“构图”的角度来看: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远景展现了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整个远景仿佛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近景由四块钟表构成。从“造型”的角度来看:白色的软体怪物它看起来像一张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脸,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在画面中,时间表达为柔软的钟表,曲线柔和宛转, 呈现出软而无力的情绪。从“色彩”的角度来看: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达利似乎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三、解释
在文化情境中来品读《记忆的永恒》,最吸引我们的是熔化了的钟表,日常生活中,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而达利借助钟表传达了时间是“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
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和分析到达利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 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 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四、评价
《记忆的永恒》美术作品被画商朱利安·莱维买下,当时他说:“你的话很特别,但它是反大众的,不可能有买主,我准备挂在家里自己欣赏。”事实证明这语言的错误,《记忆的永恒》后来被一再转卖,最终进入纽约现代艺术馆,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文化情境不仅是美术鉴赏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在美术鉴赏中,也能体现出蕴含在艺术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性,更加深入的解读作品的内涵。
作者简介:
张旭东(女-1989)、河北、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美术教育。
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当我们开始品读美术作品时,可以从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开始,从画家及其创作的美术作品中人文背景入手进行品读,这样更容易让贴近画家所要传达的感受。美术作品鉴赏将绘画作品带入到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才能更确切理解画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和思想。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分析、解释、评价。 下面将运用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结合社会文化情境,对达利的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进行鉴赏。
一、叙述
《记忆的永恒》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如何呢?色调低沉?疲惫不堪?离奇而有趣?不符合逻辑?梦幻、未来…
这些词闪现在我们的头脑中,细细品读,会发现,当我们在解读这幅作品的时候,脱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情境,即超现实主义,我们对超现实主义的碎片化记忆帮助我们解读作品。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土黄色的平台,上面长着一棵干枯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令人骚动、不安、烦躁,使人闻到衰败和死亡的气息。
二、分析
《记忆的永恒》作品中,从“构图”的角度来看: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远景展现了湛蓝、淡黄与亮白色相间的天空衬托褐色、棕色的低矮山脉,整个远景仿佛虚无迷幻的海市蜃楼。近景由四块钟表构成。从“造型”的角度来看:白色的软体怪物它看起来像一张有鼻子、眼睛和嘴的人脸,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在画面中,时间表达为柔软的钟表,曲线柔和宛转, 呈现出软而无力的情绪。从“色彩”的角度来看: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达利似乎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三、解释
在文化情境中来品读《记忆的永恒》,最吸引我们的是熔化了的钟表,日常生活中,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而达利借助钟表传达了时间是“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
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和分析到达利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 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 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了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四、评价
《记忆的永恒》美术作品被画商朱利安·莱维买下,当时他说:“你的话很特别,但它是反大众的,不可能有买主,我准备挂在家里自己欣赏。”事实证明这语言的错误,《记忆的永恒》后来被一再转卖,最终进入纽约现代艺术馆,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文化情境不仅是美术鉴赏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在美术鉴赏中,也能体现出蕴含在艺术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性,更加深入的解读作品的内涵。
作者简介:
张旭东(女-1989)、河北、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