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4日,记者来到地处中越边陲的广西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弄农屯,见到连片的500亩果蔗地块成方、水渠相连、机耕路相通,一条条输水带伸向垄里,一派现代农业的景象。
龙州县县长赵丽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初期,龙州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因地力、灌溉、远近等因素,每户所经营的土地都比较零散,不利于耕地保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整合土地,进而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益,成为全县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思考的问题。”
1996年,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板卜屯通过群众自愿原则,把原零散的土地整合成只有一片面积达500亩的土地,然后按农户原有亩数,重新划片,连片规模化种植香蕉、黑皮果蔗等,提高了经济效益。之后,周边村屯纷纷效仿,因地制宜推行土地“小块并大块”。
在推行过程中,由于农民自身能力有限,投入不足,农村生产道路和农业给水灌溉渠道远近不一,交通运输、水利排灌等生产条件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08年,政府投入1151万元实施了上龙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9个自然屯,1000余户农户。2010年投资1.1亿多元实施了51个开垦项目和金龙镇敢赛村、逐卜乡锦阁村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涉及320个自然屯、2.1万余户。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原有渠道、边沟、田坎等进行有效整理,明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解决了群众想“小块并大块”但没有资金投入修路、修渠的问题。
目前,龙州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44个村的120个自然屯推行了“小块并大块”优化调整,调整面积7.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99%。全县“小块并大块”主要集中在上龙乡,该乡8个村已有7个村42个自然屯推进“小块并大块”,共优化整合土地3.05万亩,占该乡耕地总面积的50.9%。
首创互换并地模式
2010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曾到龙州县现场调研,他们称赞龙州县上龙乡“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模式“开了全国先河”,“在中国是首创”。
说起“首创”,在这里要谈及该乡上龙村弄农屯黄忠伟。
黄忠伟对记者说,“1996年7月的一天,我和同屯的农文财、黄天保、黄东、农鸿成,谈到因土地分散带来的麻烦,于是提议几家就近互换土地,将小块变成大块,以便于耕作;第二天大家就把土地里附近的地块互换了。”
“‘小块并大块’就是在同一片土地范围内,不改变原有土地承包总面积,只改变地块的地理位置,并将其整合到一块,好处有很多。” 黄忠伟说。
黄忠伟等5户换了土地的人家,在1997年每亩地就收入超过1000元,没换地的人家每亩地仅收入几百元。1998年,黄忠伟被选为村民小组组长。他和两位副组长、屯里的党员商量后,决定把村前分散成1324块的500亩土地合并起来。村民小组把调整方案交给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画好图、留有机耕道、水渠,每方块5亩,每块都编上号码,以抽签方式重新分地,谁抽中就签字按手印。然后,屯里请来大马力拖拉机统一深耕,种植的果蔗每亩平均产量达到8吨多,每亩增收3000元。
上龙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子权向记者介绍,“弄农屯的做法,让附近的村民深受鼓舞。到2000年,板卜屯、板旁屯及周边村屯纷纷效仿,将小块并成大块。”
上龙乡乡长黄平说,2002年上龙乡政府因势利导,以屯为单位,以连片田地为基础,以户与户结对并块为切入点,实行“结对并块”。村与村、屯与屯共同制定友好协议和村规民约,村与村结成友好村、屯与屯结成友谊屯、户与户结成兄弟户。在无数小块并成大块后,再按各户原有的面积重新抽签分配。至2009年10月,全乡已有7个村42个自然屯推行“小块并大块”,调整面积达2.8万多亩。
“小块并大块”好处多
当记者问到“‘小块并大块’为什么受到群众这么欢迎”时,乡、村干部、村民们便和记者算起经济账来:
一是节约劳力和时间。村民农文财说,“以前,家家户户养牛用于耕作,犁、耙、开行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左右。现在拖拉机深耕,一亩地只要10多分钟就完成”,“以前砍甘蔗,请10多个亲戚、朋友来帮忙,一捆甘蔗扛到装车点要20分钟,装一车甘蔗要两三个小时;现在汽车开到地头,装一车甘蔗用不到一个小时”。
二是增加了产量和收入。黄忠伟说,“以前家里6亩地分成18块,种甘蔗亩产4吨,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现在每亩产量有8-9吨。去年,每亩收入就达11000元。”乡长黄平接着说,“‘小块并大块’还引来老板、资金来包地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如民权屯广东老板前来包地种植香蕉,每亩年租金900元,当地农民在承包地上做工,每月领取约1300元工资,香蕉收获时还能领取收获提成。”
三是节约土地。黄忠伟说,“经过小块并大块整理过的土地,除了按规划开有机耕道、灌排水渠后比原来面积大约多出3—5%,村民小组办公楼所在地,就是把村边500亩土地合并起来后,节约出来的7亩土地建起来的。”
四是减少了矛盾纠纷。赵子权说,“在没有并地之前,田间道路纠纷、灌排水纠纷很多。现在好了,便利的灌溉渠道和供电线路就在田边,农户随时可以给自家农作物供排水,省了我们村干好多烦心事。”
集约化破解发展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在龙州调研时认为,土地过于分散,已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最大瓶颈,在全国恐怕也有类似之处。而上龙乡土地“小块并大块”集约化调整,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
赵子权说,上龙村农作物实现连片种植。目前种植糖料蔗9000亩、黑皮果蔗3599亩、木薯2000亩、木薯套种西瓜2000亩,4项均列全乡第一。 全村种植的香蕉、黑皮果蔗等农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供不应求。
然而,上龙乡农民自愿、自发、自主“互换并地”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个难题:小块并大块后碰上修机耕路、修水渠筹资难的问题。
这个问题引起了自治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上龙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立项,投入资金1115万元,2008年1月开始,充分运用“互换并地”土地整治的工作顺利开展。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在龙州调研时谈到,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整治项目相比,农民群众自主整治土地,大大节约了实施成本。对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和各种投入,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奖代补”是最好的补偿办法。
据悉,目前,广西的国土、农业、财政等多部门已达成共识,计划自今年起,从每年安排的土地整治项目预算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对农户“互换并地”进行奖励。
龙州县县长赵丽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初期,龙州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因地力、灌溉、远近等因素,每户所经营的土地都比较零散,不利于耕地保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整合土地,进而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益,成为全县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思考的问题。”
1996年,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板卜屯通过群众自愿原则,把原零散的土地整合成只有一片面积达500亩的土地,然后按农户原有亩数,重新划片,连片规模化种植香蕉、黑皮果蔗等,提高了经济效益。之后,周边村屯纷纷效仿,因地制宜推行土地“小块并大块”。
在推行过程中,由于农民自身能力有限,投入不足,农村生产道路和农业给水灌溉渠道远近不一,交通运输、水利排灌等生产条件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08年,政府投入1151万元实施了上龙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9个自然屯,1000余户农户。2010年投资1.1亿多元实施了51个开垦项目和金龙镇敢赛村、逐卜乡锦阁村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涉及320个自然屯、2.1万余户。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原有渠道、边沟、田坎等进行有效整理,明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解决了群众想“小块并大块”但没有资金投入修路、修渠的问题。
目前,龙州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44个村的120个自然屯推行了“小块并大块”优化调整,调整面积7.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99%。全县“小块并大块”主要集中在上龙乡,该乡8个村已有7个村42个自然屯推进“小块并大块”,共优化整合土地3.05万亩,占该乡耕地总面积的50.9%。
首创互换并地模式
2010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曾到龙州县现场调研,他们称赞龙州县上龙乡“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模式“开了全国先河”,“在中国是首创”。
说起“首创”,在这里要谈及该乡上龙村弄农屯黄忠伟。
黄忠伟对记者说,“1996年7月的一天,我和同屯的农文财、黄天保、黄东、农鸿成,谈到因土地分散带来的麻烦,于是提议几家就近互换土地,将小块变成大块,以便于耕作;第二天大家就把土地里附近的地块互换了。”
“‘小块并大块’就是在同一片土地范围内,不改变原有土地承包总面积,只改变地块的地理位置,并将其整合到一块,好处有很多。” 黄忠伟说。
黄忠伟等5户换了土地的人家,在1997年每亩地就收入超过1000元,没换地的人家每亩地仅收入几百元。1998年,黄忠伟被选为村民小组组长。他和两位副组长、屯里的党员商量后,决定把村前分散成1324块的500亩土地合并起来。村民小组把调整方案交给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画好图、留有机耕道、水渠,每方块5亩,每块都编上号码,以抽签方式重新分地,谁抽中就签字按手印。然后,屯里请来大马力拖拉机统一深耕,种植的果蔗每亩平均产量达到8吨多,每亩增收3000元。
上龙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子权向记者介绍,“弄农屯的做法,让附近的村民深受鼓舞。到2000年,板卜屯、板旁屯及周边村屯纷纷效仿,将小块并成大块。”
上龙乡乡长黄平说,2002年上龙乡政府因势利导,以屯为单位,以连片田地为基础,以户与户结对并块为切入点,实行“结对并块”。村与村、屯与屯共同制定友好协议和村规民约,村与村结成友好村、屯与屯结成友谊屯、户与户结成兄弟户。在无数小块并成大块后,再按各户原有的面积重新抽签分配。至2009年10月,全乡已有7个村42个自然屯推行“小块并大块”,调整面积达2.8万多亩。
“小块并大块”好处多
当记者问到“‘小块并大块’为什么受到群众这么欢迎”时,乡、村干部、村民们便和记者算起经济账来:
一是节约劳力和时间。村民农文财说,“以前,家家户户养牛用于耕作,犁、耙、开行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左右。现在拖拉机深耕,一亩地只要10多分钟就完成”,“以前砍甘蔗,请10多个亲戚、朋友来帮忙,一捆甘蔗扛到装车点要20分钟,装一车甘蔗要两三个小时;现在汽车开到地头,装一车甘蔗用不到一个小时”。
二是增加了产量和收入。黄忠伟说,“以前家里6亩地分成18块,种甘蔗亩产4吨,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现在每亩产量有8-9吨。去年,每亩收入就达11000元。”乡长黄平接着说,“‘小块并大块’还引来老板、资金来包地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如民权屯广东老板前来包地种植香蕉,每亩年租金900元,当地农民在承包地上做工,每月领取约1300元工资,香蕉收获时还能领取收获提成。”
三是节约土地。黄忠伟说,“经过小块并大块整理过的土地,除了按规划开有机耕道、灌排水渠后比原来面积大约多出3—5%,村民小组办公楼所在地,就是把村边500亩土地合并起来后,节约出来的7亩土地建起来的。”
四是减少了矛盾纠纷。赵子权说,“在没有并地之前,田间道路纠纷、灌排水纠纷很多。现在好了,便利的灌溉渠道和供电线路就在田边,农户随时可以给自家农作物供排水,省了我们村干好多烦心事。”
集约化破解发展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在龙州调研时认为,土地过于分散,已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最大瓶颈,在全国恐怕也有类似之处。而上龙乡土地“小块并大块”集约化调整,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
赵子权说,上龙村农作物实现连片种植。目前种植糖料蔗9000亩、黑皮果蔗3599亩、木薯2000亩、木薯套种西瓜2000亩,4项均列全乡第一。 全村种植的香蕉、黑皮果蔗等农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供不应求。
然而,上龙乡农民自愿、自发、自主“互换并地”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个难题:小块并大块后碰上修机耕路、修水渠筹资难的问题。
这个问题引起了自治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上龙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立项,投入资金1115万元,2008年1月开始,充分运用“互换并地”土地整治的工作顺利开展。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在龙州调研时谈到,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整治项目相比,农民群众自主整治土地,大大节约了实施成本。对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和各种投入,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奖代补”是最好的补偿办法。
据悉,目前,广西的国土、农业、财政等多部门已达成共识,计划自今年起,从每年安排的土地整治项目预算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对农户“互换并地”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