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m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浙江钱塘江大桥,抑或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都镌刻着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李国豪。这位从广东省梅县走出的造桥大师,毕其一生,都在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世界同样认可李国豪的卓著功勋,早在198l年,李国豪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寒门骄子“悬索桥李”名震欧洲


  综观李国豪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李国豪的造桥业绩世人有目共睹,而他一手打造百年名校的教育家风范,同样令后人景仰不已。

  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生为寒门之子,李国豪却志向远大,16岁时,正在读高一的少年只身来到上海,顺利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名世的国立同济大学。1936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而毕业前夕的一段实习经历,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事业方向: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上干了一个月,从此,桥梁设计占据了他人生的首要位置。
  “从字面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这是李国豪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他的人生传奇从此围绕着桥梁次第展开。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为他其后几十年桥梁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之路的起点。
  1938年秋,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前往德国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进修。该校历史悠久,土木工程系在德国高等学府中名列前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
  留学期间,李国豪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保持着优等生本色,他的表现与潜能很快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尔的注意。克雷伯尔是德国钢结构协会负责人,身兼著名的《钢结构》杂志主编一职,爱才心切的克雷伯尔破例将他招至门下攻读博士。
  伯乐很快就庆幸地发现,这是一匹天赋异禀的千里马。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工程,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他以最优异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反响,“悬索桥李”的美名不胫而走,这一年,李国豪刚刚26 岁。
  几乎与李国豪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同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李国豪获得博士学位后无法返国,只能留在克雷伯尔的教研室搞科研。1942年,李国豪又以论文《钢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这位双料博士对悬索桥、重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做出了创造性成果,提出桥梁建筑史上的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方法,轰动易北河两岸和阿尔卑斯山间的整个桥梁工程界。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

儿名“归华”九死一生返回祖国


  尽管在异国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但李国豪始终记挂着战火纷飞的祖国。多年以后,他回忆说,最难忘的就是等待回国的那段日子。
  留德发奋苦读之余,也在德国收获了爱情。1941年冬天,李国豪与在维茨堡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叶景恩博士结为伉俪。二战结束后,已迁至德国南部的李国豪偕同妻子,急不可待地坐上一列美军军列,风尘仆仆赶到巴黎。兩天后,又转往马赛,住进了收容所。在颠沛流离的归国之旅中,夫妻俩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他们的大儿子李归华!几个月后,他们终于坐上一艘从法国到越南的船,于1946年3月到达西贡(现改名为胡志明市),并辗转到了上海。其后,同济大学从四川迁回上海,李国豪得以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国豪迎来了施展才华的黄金时期。1952年,同济大学院系调整,李国豪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他领导同济的专业建设,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在此领域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3年后,他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后来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一书;1956年,他担任副校长,不久又创设工程力学专业,他亲自授课,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
  1954年,李国豪受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一年后,他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没多久,我国又于1958年开始着手筹建南京长江大桥,决定完全由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施工,这不啻严峻的自我挑战。
  谁能担起科研攻关的重任?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李国豪。出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时,李国豪45岁。中国桥梁第一人的位置由此奠定,此后,几乎中国所有的重点桥梁——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长江口交通通道、杭州湾交通通道、琼州海峡交通通道等,无不与这位大师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

天降大任狱中破解造桥难题


  1966年,“文革”祸起,李国豪以莫须有罪名被囚于不过几平方米的隔离室中,一囚就是两年。但即便遭此劫难,李国豪也不改桥梁大师的一片丹心,竟独立解决了中国现代造桥史上的一道难题。
  原来,被隔离的李国豪在听广播时,无意中获知南京长江大桥行将通车,他想起了武汉长江大桥,因为就在那年的通车典礼中,大桥曾出现晃动现象,而国内桥梁学界对晃动原因始终拿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局促囚房里上演:失去人身自由的科学家两手空空,凭着卓越超群的理论基础和创造思维,借助报纸的边角和夹缝,演算推导,独辟蹊径,在一年多的隔离审查中,他竟完成了大桥振动的初步理论研究。此后,李国豪又托人找到试验模型材料,用极原始的办法偷偷制作出桁梁桥模型。
1982年李国豪在同济大学桥梁实验室。图片|上海科协

  之后,从囚室走出,李国豪又被驱至校内监督劳动。苦难岁月何时到头?他无法卜知。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总要走向昌盛发达,桥梁工程事业总要不断开拓发展。于是,他把自己的家变作了研究室,做起了桥梁模型和扭转试验,并继续完善理论分析和计算上的步骤。1973年,李国豪大功告成,完成囚室岁月中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武汉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难题迎刃而解,中国大桥设计多年来的心病被大师医好了。

教书育人铸就同济百午校魂


  综观李国豪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李国豪的造桥业绩世人有目共睹,而他一手打造百年名校的教育家风范,同样令后人景仰不已。作为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李国豪是上海同济大学近百年历史中最具知名度的校长,也是对同济大学影响最深远的校长。某种意义上说,他正是同济大学的精神支柱。
  从1929年以16岁弱冠少年考入同济大学预科的那一刻起,李国豪就与同济结缘,此后,除了在德国留学的8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
  1977年,李国豪劫后复出,出任同济校长,这所百年名校也在他任内焕发了青春。上任后,李校长重点做了两件事:其一,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原来的理工医文兼具的综合型大学转为土建型专门大学。李国豪提出,要将之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其二,李国豪提出,要恢复同济大学过去的特色之一,也就是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械的传统联系,采用德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之一。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了8项措施,如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设置的课程,率先实行学分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举。就这样,李国豪以其恢宏气魄与出众才华,运筹帷幄,令同济卓然而成今日为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多学科重点大学。
  解放前夕,他曾甘冒白色恐怖的风险,主持正义,挺身为爱国学生辩护,为营救被捕学生四处交涉,表现出一位科学家正直无私的崇高品格。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翁智远,是上世纪40年代同济土木系的学生。他清楚记得,时为系主任的李国豪在新生入学仪式上的一番讲话:做学问,好比造桥,桥基不稳,地动山摇。工科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再艰苦也要咬牙挺过来,千万不能做“思想懒汉”。
  1994年,81岁的李国豪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由于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所作的杰出贡献,他一年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次年再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当年接纳李国豪留学的德国,也被这位桥梁大师取得的丰硕成果折服。1982年,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歌德奖章;5年后,为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德国政府再授予他大十字功勋勋章。
  世界,也认可了李国豪的功勋。作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资深会员和中国组组长,李国豪早在1981年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1987年秋,李国豪再获协会授予“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
  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一代桥梁大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在晚年的一篇回忆文章里,大师如此写道:“半个多世纪前,我在德国时盼望祖国大江、大河上能造起大跨度悬索桥,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真是高興。”

  李国豪: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语录:
  “从字面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
  “千万不能做「思想懒汉」。”
  ◎ 来源|晶报(有删减)
其他文献
摘 要:盾构穿越既有建构筑物施工风险高,且随着地铁建设的逐步扩展,盾构近接施工不可避免需要。当盾构隧道穿越既有石化加油站时,由于石化加油站的特殊性质,变形控制要求极高。在保证石化加油站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减少盾构施工导致的周边变形,成为盾构隧道下穿石化加油站安全控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盾构施工准备、推进参数、注浆措施等方面对安全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保证盾构安全下穿。  关键词:盾构隧道; 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途径。如何让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基于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概述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分析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性质及意义,解读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客观理性的认识,这对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高校思政工
对独立院校应用型专业学生分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分析了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模型、指标体系构建,以期对应用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图片|桥梁建设报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不断在桥梁技术上开拓创新,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获得荣誉无数,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2017年8月22日,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四跨悬索桥的
期刊
针对新疆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问题梳理,提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实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快速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肺CT实质自动分割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U-Net模型。该模型充分结合了U-Net网络和循环卷积神经网络(RCNN)的优势,可以提取图像中更加细小的特征,在拥有较少数量网络参数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性能。该模型首先在编码和解码单元中,使用带有残差单元的循环卷积层代替U-Net模型中的前向卷积层。然后,从基本网络的端到端使用了有效的特征累积方法。最后,从原始的U-Net模型中删除了裁剪和复制单元,仅
在桥梁界,若提起哪位专家或院士,其名字往往会和某某著名大桥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却有一位老者,一生没有亲手设计过一座桥梁,但载入中国史册的几座名桥都深深地留下了他的烙印,他的意见或努力直接关乎这些桥的成败优劣;他培养了无数大家,默默无闻地做着他的教书人。年逾九旬却依然笔耕不辍,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忙碌着。他就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开拓者之一、著名桥梁工程教育家——钱冬生。  钱冬生,1918年生于江苏镇江,1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控机床加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性利用,不仅可以保证加工能够具备较高的精准性,还有助于便捷整个操作流程。在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时,需要以提升精准度为主,更加高效率地完成日常的加工,并且还要明确影响精准度的因素,从而使数控机床加工工作能够更加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生产行业的稳定性发展。关键词:数控机床; 加工精准度; 提升因素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
方秦汉院士现场指导。图片|中铁大桥院  “千慧入桥成钢霸,万情融桥写华章。”这首诗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特级专家、原中铁大桥局集团暨中铁大桥院集团副总工程师方秦汉。  75岁时,他在一次茶话会上说:“建筑的意义就在于能体现一个时代。我参与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主跨为128米,南京长江大桥主跨为160米,九江长江大桥主跨为216米,芜湖长江大桥主跨为312米。从12
期刊
在浩瀚的伶仃洋,一条雄伟壮阔的“跨海长虹”伫立于此,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著名的港珠澳大桥,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珠港澳大桥从2009年底开工建设,至2018年10月通车,在建造过程中,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中,6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