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学校教学的不竭之源,也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要求学校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习面向生活,回归于生活,指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学习生活
新课改已全面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流之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听、说、读、写、思”等诸种语文综合能力不是互相割裂、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水乳交融的。“课标”还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强弱,是我们考评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手段。因此,语文教学所包涵的内容非常繁杂,工程浩大而艰巨。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中学生一般每天只有一节语文课,仅仅依靠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来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个矛盾,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上,应尽量还原生活,从根本上建立语文的应用知识体系,使语文学习面向学生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社会生活是一本内容浩瀚无边的百科全书,它能够教会人们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技能。曹雪芹讲得很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包括学生)要立足社会,就必须关注身外的世界,留意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戒世外的麻痹者,多从社会生活中学习东西。
(一)让学生抄录电视新闻,在看电视中学习
学生喜欢看电视,可有些家长生怕孩子看电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控制得很严格。其实许多电视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甚至有些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节目,也只占时30分钟。因此,我要求学生周末看这些节目,并且边看边用笔记在练习本上,把每一条新闻都分别归纳成一句话新闻。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速记能力;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正确地把握政治方向。这对学生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让学生上街或走村串户抄录邻居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语言高度精炼、音律和谐、含义深刻而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平时遇到结婚、建房、过寿、谢世等稍大红白喜事,人们都要书写张贴对联,过年时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但不管怎样,宅主拟写对联时,都是字斟句酌的,虽不说家家户户都写成了不刊之论,但总不乏一些精品。学生学习鉴赏别人的对联时,还可以学习拟写对联,这对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能力,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让学生积累生活中一些俗语、谚语
如“春耕农谚”: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冬天不积粪,春天不好月困;种早管好,丰收牢靠。又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谚语。在我们思想上、知识上都能起积极作用。但有些学生可能会收集一些巴渝俚语,什么冲壳子、空了吹、巴倒烫等,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俚语不够规范和文雅,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进行交流或在特定写作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化方面有用,让学生理解其含意即可。
(四)学生可以从流行歌词中学习语言
学生会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流畅、生动、有节奏、韵味、含义深刻的语言,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等,这些歌词易记易用,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迁移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习知识,要学会回归生活。
教师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后,可充分利用天气情况指导学生识别和判断简单常见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知识能力也达到更高的层次;学习《统筹方法》后,要求学生找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不符合统筹方法的现象,并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进行“说话要看对象”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文明得体地交流;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运用“调查与分析”采访观察、个案分析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学习渠道中学会分析与综合、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等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既能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又能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真正将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中。尤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设计方案、探究渊源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创新的人格。
学生在写作中,内容脱离生活,空抒豪情,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成长”,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它还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材料。如把学生带到野外去郊游,蓝天下的课堂、大自然的无字书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露。让学生聆听风声、泉音、鸟语、虫鸣,让学生看看春天的绿草、夏天的小荷、秋天的红枫、冬天的白雪,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好的一切。同时用歌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用彩笔来留住大自然的倩影,用语言来诉说对大自然的情怀。学生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后,说写内容才具体充实、感情真挚。让生活成为无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这生活化的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展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就要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语文面向生活,就能使语文如生活般充满情趣。
总之,学校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学校教学的不竭之源,也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要求学校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弊端,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习面向生活,回归于生活,指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余蕾. 语文教学与生活——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林红. 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4).
[3] 朱忠梅.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策略[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学习生活
新课改已全面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流之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听、说、读、写、思”等诸种语文综合能力不是互相割裂、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水乳交融的。“课标”还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强弱,是我们考评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手段。因此,语文教学所包涵的内容非常繁杂,工程浩大而艰巨。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中学生一般每天只有一节语文课,仅仅依靠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来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个矛盾,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上,应尽量还原生活,从根本上建立语文的应用知识体系,使语文学习面向学生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社会生活是一本内容浩瀚无边的百科全书,它能够教会人们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技能。曹雪芹讲得很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包括学生)要立足社会,就必须关注身外的世界,留意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戒世外的麻痹者,多从社会生活中学习东西。
(一)让学生抄录电视新闻,在看电视中学习
学生喜欢看电视,可有些家长生怕孩子看电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控制得很严格。其实许多电视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甚至有些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节目,也只占时30分钟。因此,我要求学生周末看这些节目,并且边看边用笔记在练习本上,把每一条新闻都分别归纳成一句话新闻。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速记能力;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正确地把握政治方向。这对学生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让学生上街或走村串户抄录邻居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语言高度精炼、音律和谐、含义深刻而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平时遇到结婚、建房、过寿、谢世等稍大红白喜事,人们都要书写张贴对联,过年时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但不管怎样,宅主拟写对联时,都是字斟句酌的,虽不说家家户户都写成了不刊之论,但总不乏一些精品。学生学习鉴赏别人的对联时,还可以学习拟写对联,这对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能力,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让学生积累生活中一些俗语、谚语
如“春耕农谚”: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冬天不积粪,春天不好月困;种早管好,丰收牢靠。又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谚语。在我们思想上、知识上都能起积极作用。但有些学生可能会收集一些巴渝俚语,什么冲壳子、空了吹、巴倒烫等,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俚语不够规范和文雅,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进行交流或在特定写作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化方面有用,让学生理解其含意即可。
(四)学生可以从流行歌词中学习语言
学生会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流畅、生动、有节奏、韵味、含义深刻的语言,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等,这些歌词易记易用,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迁移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习知识,要学会回归生活。
教师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后,可充分利用天气情况指导学生识别和判断简单常见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知识能力也达到更高的层次;学习《统筹方法》后,要求学生找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不符合统筹方法的现象,并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进行“说话要看对象”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文明得体地交流;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运用“调查与分析”采访观察、个案分析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学习渠道中学会分析与综合、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等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既能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又能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真正将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中。尤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设计方案、探究渊源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创新的人格。
学生在写作中,内容脱离生活,空抒豪情,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成长”,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它还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材料。如把学生带到野外去郊游,蓝天下的课堂、大自然的无字书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露。让学生聆听风声、泉音、鸟语、虫鸣,让学生看看春天的绿草、夏天的小荷、秋天的红枫、冬天的白雪,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好的一切。同时用歌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用彩笔来留住大自然的倩影,用语言来诉说对大自然的情怀。学生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后,说写内容才具体充实、感情真挚。让生活成为无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这生活化的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展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就要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语文面向生活,就能使语文如生活般充满情趣。
总之,学校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学校教学的不竭之源,也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要求学校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弊端,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习面向生活,回归于生活,指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余蕾. 语文教学与生活——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林红. 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4).
[3] 朱忠梅.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策略[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