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的迅速发展为媒介新闻评论的功能和内容带来了诸多的改变。笔者针对新闻评论“微博化”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的强化,其中包括了以微博内容为来源的新闻评论不断增加,新闻选题的来源不断增加,新闻评论形式不断变化,微博体新闻的发展。此外微博对新闻评论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新闻评论 微博化 主要影响
微博属于社会交流娱乐工具,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型平台,也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微博逐渐成为诸多重要性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舆论源头,其改变了传统型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形式。随着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多数网民利用微博和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新闻评论“微博化”。
一、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
新闻评论“微博化” 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在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假性新闻评论、琐碎性问题、庸俗化现象等出现在媒体领域的各个角落。媒体利用来自微博上的新闻内容,因为审核机制的不健全,微博存在着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 2010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网络上一则河南省洛阳市“美女不配合强奸而被判刑”的虚假新闻公开进行了澄清,但是在此之前也有多家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传播了这条新闻信息。就目前形式而言,新闻评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新闻评论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独家性新闻评论不断减少。微博新闻具备个人化、娱乐化等特征,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闻评论针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减少。此外,“咆哮体”、“私奔体”等微博语言也被引用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使得新闻评论的庸俗化现象明显。例如:《辽沈晚报》认为“咆哮体”和“凡客体”属于新闻评论的创新模式,而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微博的流行风格。这些评论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评论庸俗的具体表现[1]。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一)选题来源的改变
从选题来源方面来看,微博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题材范围和价值导向趋势不断多样化,受众对从微博上转载的观点和群众意见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参与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进步和发展。例如:2011年1月来自微博的“随手抓拍救济乞讨少儿”比广大网民转载评论,在同年的2月《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媒体就救济乞讨少儿进行了评论。例如中国广播网发表了相关性文章,呼吁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乞讨少儿。微博不仅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事件进行客观性评论,同时还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导新闻信息的舆论。
(二)新闻内容的变化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人民日报》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三)新闻形式的变化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人民日报》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使得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和新闻形式出现了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使得一些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微博化”新闻为受众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看文献:
[1]张月萍.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01(05):130—135.
[2]王力军.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30.
[3]汪宝琪;祁彦.新闻评论“微博化”探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22(09):112—130.
[4]陈春燕;唐德.浅析微博的新闻评论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22(09):112—130.
作者简介:王心妤,1986年3月,女,满族,辽宁人,现就读于:复旦大学
【关键词】新闻评论 微博化 主要影响
微博属于社会交流娱乐工具,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型平台,也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微博逐渐成为诸多重要性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舆论源头,其改变了传统型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形式。随着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多数网民利用微博和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新闻评论“微博化”。
一、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
新闻评论“微博化” 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在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假性新闻评论、琐碎性问题、庸俗化现象等出现在媒体领域的各个角落。媒体利用来自微博上的新闻内容,因为审核机制的不健全,微博存在着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 2010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网络上一则河南省洛阳市“美女不配合强奸而被判刑”的虚假新闻公开进行了澄清,但是在此之前也有多家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传播了这条新闻信息。就目前形式而言,新闻评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新闻评论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独家性新闻评论不断减少。微博新闻具备个人化、娱乐化等特征,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闻评论针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减少。此外,“咆哮体”、“私奔体”等微博语言也被引用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使得新闻评论的庸俗化现象明显。例如:《辽沈晚报》认为“咆哮体”和“凡客体”属于新闻评论的创新模式,而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微博的流行风格。这些评论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评论庸俗的具体表现[1]。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一)选题来源的改变
从选题来源方面来看,微博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题材范围和价值导向趋势不断多样化,受众对从微博上转载的观点和群众意见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参与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进步和发展。例如:2011年1月来自微博的“随手抓拍救济乞讨少儿”比广大网民转载评论,在同年的2月《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媒体就救济乞讨少儿进行了评论。例如中国广播网发表了相关性文章,呼吁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乞讨少儿。微博不仅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事件进行客观性评论,同时还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导新闻信息的舆论。
(二)新闻内容的变化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人民日报》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三)新闻形式的变化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人民日报》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使得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和新闻形式出现了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使得一些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微博化”新闻为受众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看文献:
[1]张月萍.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01(05):130—135.
[2]王力军.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30.
[3]汪宝琪;祁彦.新闻评论“微博化”探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22(09):112—130.
[4]陈春燕;唐德.浅析微博的新闻评论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22(09):112—130.
作者简介:王心妤,1986年3月,女,满族,辽宁人,现就读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