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现“非典”第一人死于“非典”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jia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2月28日,乌尔巴尼在河内从一个华裔美国商人约翰尼•陈身上发现了一种非常规病毒,他称之为“非典型肺炎”病毒,他随即报告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这是21世纪首例最为严重的新疾病。约翰尼•陈原籍上海,他从香港飞到河内后就病倒了,最终死在香港。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这种21世纪最新的疾病已闹得全世界人心惶惶,大有谈“SARS”而色变之势。世界上发现这一疾病的第一人是意大利的流行病专家卡洛•乌尔巴尼博士,是他于2月28日在越南河内确定了首例“SARS”病人,可是不幸的是他本人也感染了这种致命的病毒,于3月29日在泰国曼谷病逝,他的死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人们为他的不幸遇难感到痛惜,这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他是WHO的专家
  
  46岁的乌尔巴尼博士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传染病专家,尤其在预防儿童传染病及寄生虫疾病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长期以来,乌尔巴尼一直在柬埔寨、老挝、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致力于推动“世界公共卫生计划”。
  当乌尔巴尼发现了那位美国商人得病后,迅速确定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疾病,与以往出现过的感冒、肺炎病毒完全不同,于是他立即把此发现通知其他医生,引起世界对这种新型疾病的关注。由于世界卫生组织早就通知过有两种禽类病毒可引发流感,但陈的病状却不像是这种流感,于是他给世界卫生组织设在菲津宾首都马尼拉的一个办公室打电话,当天在那里值班的是该组织发言人迪克•汤普森,他在电话中说:“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用抗生素不管用,许多人病倒了。”
  在乌尔巴尼发现了约翰尼•陈这个不同寻常的病人后几天的时间里,在那里的许多医生和护士也病倒了,他立即与在河内的其他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一起要求对那所医院实行封闭,采取严格的传染控制措施,把病床拖在一起,以便让所有患有神秘病症的人员集中在一个隔离的地方治疗。乌尔巴尼他们还立即通知越南卫生部召开会议,并一起向公众通报有关信息,他们坦诚地告诉大家目前对这种病知之甚少,所以如果有异常症状发生如何处理,另外,他还帮助其他医院和医生做好应付大规模流行的准备。世界卫生组织越南办公室主任帕斯卡尔•布鲁顿说:“他喜欢亲自救助病人,在河内的‘法国医院’里他一直在病床前抢救病人,他是冒着很大的危险的。一开始,我们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病,他第一天通知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病时,我就发现他一直在病人身边,可是我不敢肯定他自己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自我保护,要知道当时的病人具有非常强的传染力。”
  当越南河内“法国医院”的医生无法处理一起症状像流感又不同于流感的病人时,他们给卡洛•乌尔巴尼博士打电话,要求他给予答案。乌尔巴尼的同事、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专家洛伦佐•萨韦奥利说:“如果你有流行病方面的问题,你就尽管救助卡洛•乌尔巴尼。”由于乌尔巴尼的努力,燃烧在越南的SARS野火被扑灭,自3月22日起,没有新的病例发现。
  
  从死神手中夺目越南护士
  
  在抢救约翰尼•陈的战斗中,除了乌尔巴尼外,还有一位越南护士,她就是46岁的“法国医院”护士阮氏曼。她负责照顾约翰尼•陈,每天都进进出出他的病房好几次,为他打针吃药,扫除呕吐物,检查他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尽量让他感到舒服。她一直在病房给乌尔巴尼当助手,一起讨论病人的各种异常症状,讨论这种病有没有可能大规模传染,乌尔巴尼总是细心地给她解释。可是几天后她突然感觉自己一向很棒的身体变得憔悴了,虚弱而又无力,走路十分吃力,左脚迈出去后右脚却跟不上,只好拖着走。她浑身酸疼,身体发冷而且开始腹泻,乌尔巴尼意识到她已经感染了SARS,病毒下仅已经损害了她的身体而且还损害了她的记忆力和视力,她不得不也接受治疗,而主治医生还是乌尔巴尼。别的医生劝说他放弃对阮氏曼的治疗,因为她已经病得相当厉害,而且对乌尔巴尼来说这样做非常危险,可医生的天职告诉他不能放弃,他说:“我的理想是救活每一个病人,只要她没有死就不能放弃,我不能因为害怕被传染而离开病房,因为我是一个医生。”
  阮氏曼当时的确已经病入膏盲了,她的朋友与亲人都认定她必死无疑,张罗着为她准备葬礼,亲戚也发来悼词,可是乌尔巴尼表示绝不放弃。3月1日,她的病情恶化,已经不能呼吸,乌尔巴尼把她的喉管切开一个洞,插进一根管子与呼吸器相连,她只能靠呼吸器呼吸了。阮氏曼后来回忆说:“我感到呼吸非常困难,像是一个在水中快要被淹死的人。当我去看乌尔巴尼时,他用眼神鼓励我。这使我增添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精心治疗,我恐怕已经被埋在地下了。”
  最后,阮氏曼失去了意识,然后就是9天的昏迷不醒。她被列入极度严重病人名单中,康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感染了这种病毒的10多个医生和护士已开始相继死亡。一开始是一名越南护士死亡,接着是一名法国医生,然后又是一名越南护士和一名越南医生。医院方面再一次要求乌尔巴尼放弃阮氏曼,因为继续治疗下去会对他非常危险,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但乌尔巴尼再一次拒绝了医院方面的好意。经过数天的治疗,奇迹终于发生了,阮氏曼慢慢开始恢复意识,她记得听到乌尔巴尼和几个法国医生站在她床边谈论着她的肺部X光片子。她用含混不清的话要求乌尔巴尼把她喉中的液体抽出来,他照办了,每3分钟抽一次。阮氏曼居然慢慢就好了起来,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可是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最后于4月2日康复出院,此时乌尔巴尼已经死亡。
  她内心充满感激地说;“我知道他做出了一切努力,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尝试所有的手段挽救我的生命。当然,我自己也一直没有放弃。”
  乌尔巴尼是在救治约翰尼•陈的过程中还是在救治阮氏曼的过程中被传染上的?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把阮氏曼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如今身体还不是太好的阮氏曼希望尽快回到医院工作,她要像乌尔巴尼一样把一切贡献给病人。她说:“等我回到医院后,我要用自己亲身经历帮助那些绝望的病人,我已经战胜了这种可怕的疾病,我想我应该也能帮助别人战胜它。”
  
  “理想主义”的医学专家
  
  卡洛•乌尔巴尼1956年生于意大利沿海的卡斯特尔普拉尼奥,他最早是在意大利的马切拉塔综合医院工作,是该医院的流行病专家。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乌尔巴尼经常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活动,他还是“无国界医生组织”在意大利分部的主席。
  1999年,他代表“无国界医生组织”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在领奖时他就说他的职责就是与病人离得近一些。他说:“这一奖项是奖给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健康和 尊严不可分割,与患者在一起并保护他们的权利是一种职责。”乌尔巴尼的家乡、卡斯特尔普拉尼奥的小镇镇长回忆说:“乌尔巴尼22岁就离开意大利到非洲社区工作,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1998年,乌尔巴尼开始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致力于根除儿童寄生虫病,这也是他研究的主要领域,他帮助在越南、柬埔寨、老挝和菲律宾等国家建立根除儿童寄生虫病计划并领导当地的医生开展这种工作。
  2000年5月,他到河内开展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的寄生虫疾病专家萨韦奥利说:“越南政府和那里的医院都把他当成临床顾问和流行病方面的顾问,因为他在这方面是权威,造诣颇深。卡洛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临床医生,他非常聪明,当他在河内发现那个病人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
  他迅速发现这件事非同寻常。当大家都害怕在医院工作的时候,他却每天都去,收集样本,与医护人员交谈,加强对传染的控制,他是为了人类而工作。尽管乌尔巴尼戴着口罩,但他没有护目镜,也没有其他保护服。他一边治疗病人一边给医生讲解治疗方法,在连续工作了3个星期后,他不得不到泰国参加一个会议,他要主讲儿童寄生虫病的问题。可是他一到泰国就病倒了,症状与SARS一样。他于是给在河内的妻子、青梅竹马的朱莉亚娜以及3个孩子17岁的儿子托马索、8岁的儿子卢卡和3岁的女儿马达勒娜打了电话,在电话中他告诉妻子说:“带着孩子回到意大利,因为我的生命马上就要终止了。”
  3月11日他到达泰国,一下飞机就病倒了,立即被送往医院接受隔离治疗,18天后他死于“SARS”,离他发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乌尔巴尼的两个孩子也在河内的亚历山大·耶尔森学校学习,那是一所法国学校,这所学校在关闭了两个星期后于4月8日恢复开课,托马索从意大利给他的同学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在电子邮件中写道:“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突然而又迅速,我没有时间与大家说再见,我甚至都没有与我的爸爸道别。我爸爸时常教育我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情况下做事不要太固执,随时准备重新开始。”
  
  获得崇高的荣誉
  
  在乌尔巴尼医生去世后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肯定了乌尔巴尼的杰出贡献和敬业精神。意大利总统决定追授他公共卫生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卫生防疫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由于是他第一个发现了这种21世纪的最新疾病,而且他一直坚持奋斗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一些科学家提出应以他的名字命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以示对他的纪念和表彰。乌尔巴尼病逝两天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病毒,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领导的一个小组提议将这种病毒称为“乌尔巴尼·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联合冠状病毒”(Urbani SARS-associated toronavirus)。
  综合译自意大利《生活报》和英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编辑·刘运辉]
其他文献
人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对我而言,则成了“黄山归来不上班”。我是在黄山的莲花峰上和老公一起望着冉冉升起的火红太阳的那一刻,做出了我人生中最率性最诚实的决定:辞职回家。  尽管事到如今已经快一年了,但是亲朋好友对于我在经过多年奋斗顶着两个硕士事业刚刚起步的情况下选择“沦为”“家庭主妇”还是颇为不解,追着赶着问我为什么。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虽然常常随着我心情的起伏而略有不同,来来回
期刊
弗兰克阿巴纳尔是上世纪60年代国际知名的巨骗,他所犯的诈骗案不知其数,其中有许多大案奇案惊动全世界。可是他在被捕后在监狱里关了不久就被联邦调查局保释出来,因为联邦调查局需要利用他的经验和头脑来破案。如今他大出风头,成为著名导演斯比尔伯格电影中的主角,由曾经主演《泰坦尼克》的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他。    凭借翩翩风度和如簧之舌,他到处受到欢迎——免费住豪华饭店,将漂亮女人骗上床。在短短5年中
期刊
掐指算来我离开国有体制超过十年了。回想这些年风风雨雨,似乎无所谓喜、无所谓悲,更多的是流光易老的感慨和无奈。也曾有过许多青春的梦想,“豪情万丈”、“一飞冲天”、“辉煌”,诸如此类的词句激荡在胸。可如今,青春也都去了,并无辉煌。  多年不见的好友问起我的近况,我总爱以一个老故事自嘲。故事的主角是个老秀才,一生了无建树,生有两子,一取名为年纪,另—取名为功名。某日秀才窗下读书,听闻两子村外拾柴归来,便
期刊
有一件事我一直愧对施大畏。前几年,我在一篇写他的报道中说他身高1.78米,其实,他是1.87米。不是因为我比他矮5厘米而嫉妒他,实在是笔误。一个小小的笔误,让他活生生矮了9厘米,恐怕也让他错过了许多招惹他犯错误的机会——他可能因此会恨我,但他太太会感谢我的。  施大畏英俊高大,50来岁的汉子,像是40才出头,实在是海上画坛不多见的美男。  有的人天生器宇轩昂,有领袖之相。施大畏便是如此。即便是和一
期刊
我真的不想写陈逸飞了。自从他去世那天起,自觉的和“被迫”的,我自己都不清楚已写了多少篇关于他的文字。每次写他,对我来说都是折磨。你可以理解吧,如果你死了个朋友,天天让你写他,回忆他,那是种什么滋味?且这朋友又如此出名,这么写他,好像自己在借机作秀似的。  陈逸飞在世时,我很少写他。他也不要求我写。每当我想写点什么时,他常说:“弗要写了,省点力气吧。阿拉是朋友,一道白相相,弗要有心事。”既然是朋友,
期刊
女主人公和我完全没有关系    笔者:融融,你好。你1987年离开上海赴美留学,1997年才开始小说创作,这些年来离国内文坛一直比较远,最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一年推出了你三部作品,这次回国又赶上《夫妻笔记》热销,会不会觉得有点意外?  融融:应该说很高兴,很幸运,但并不太意外。其实我这次回国主要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小说做宣传,而是代表美国轻舟出版社来和国内的一些出版社洽谈合作,我们有一批很优秀的海外
期刊
终于在网上看到了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的报告,这之前已看到报上有关这个报告的争议。看报告才知,争议集中在第—个问题上。十分钟里要把一个问题逻辑严密地解释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他要说三个问题。但现在引起争议最大的第—个问题,“易经对中华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只匆匆介绍了观点,却也可以看出逻辑上存在问题。  他的结论是在前人的第四、五种观
期刊
一弯又一弯,我们走在坚硬粗糙的石板路上,沉寂一夜的古镇朱家角仿佛在我们细碎的脚步声中苏醒过来,幽道两旁,一扇扇铁红漆木板门“吱呀”一声,慢慢启开,也有店主不慌不忙卸下一张张门板,于是,不规则的格形纤木窗棂里,透出了忙碌的声息,生意人的身影晃动在窗前,有些尘封的故事和朦胧的传说,让我们有了接近和探知的冲动。  敞开的厅堂前,我们拾级而上,“江南第一茶楼”是古镇清晨里最闹猛喧哗,人气旺逐的场所。前身为
期刊
戒指  与女人逛街,经过一家金饰店,被拖了进去。待我走出时,手指间已箍上了一枚铂金戒指。喜欢铂金的饰品,也喜欢一枚简单的戒指的点缀,但,从不喜欢钻戒。  经过观察发现,很多女孩子是喜欢光顾首饰店的,而她们最喜欢的也许也就是那戒指的柜台。相比之下,男人似乎显得有些讨厌首饰店,不仅是因为他们是由那里开具的巨额帐单的主要承受者,同时也因为对那里陈列的商品不感兴趣。即便是偶尔去里面转了一回,他们更多的也仅
期刊
每逢多雾的天气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跑出去。雾的到来让我意识到,我的房间是一个深刻的牢笼。它狡猾。它蓄谋已久。它企图用影影绰绰的光线来隔开我和整个世界。而我的反抗就是将四肢深入弥漫的雾中,我把这当作深入大自然的骨髓。  五月的清晨,空气中还浓浓淡淡地飘溢着奶香味。街道上的人们像一群待哺的羔羊,惺忪的眼,微启的唇。与羊群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拥挤口喧闹。一张张眺望的脸更像是虔诚的教徒。我顺着斑驳的墙根走,能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