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北京的“饽饽”与“糕点”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人是从什么时候起把糕点叫做“饽饽”的,我没有考察过,但在我幼年时期,即40年代的时候,就听到北京人把糕点叫做“饽饽”了。最初我以为“饽饽”一词是满洲语,后来看了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才知道“饽饽”并非满语。姚元之在书中说:“饽,蒲没切,面饽。”又说:“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可见“饽饽”一词,是古已有之的了。
  饽饽虽非满语,但北京确实是从满族入关以来,饽饽一词才盛行的,不但把糕点叫做饽饽,就连水饺,都叫做“煮饽饽”。满族人把吃早点也叫吃饽饽。北京的满族人吃早点也叫饽饽。北京的满族人吃早点有吃糕点的习惯,两块大油糕,一碗酽酽的香片茶,就是一顿早点。吃完早点,上街去遛弯儿,熟人见面,互相请安问候:“您喝茶啦?”“您吃饽饽啦?”这是一种礼貌。满族李庭主妇,在午后招待来访的女客,往往在小炕桌上摆四碟满汉饽饽,沏一壶香片茶,宾主脱鞋上炕,围坐桌旁,饮茶吃点心,叫做“摆大饽饽”或“吃大饽饽”。
  由于那时候北京人对糕点的需求量很大,所以糕点店也就相应地多了起来。糕点店都叫饽饽铺,饽饽铺都叫某某斋。饽饽铺门面当中悬挂着某某斋的匾额,两旁横匾写着“满汉饽饽”“龙凤喜饼”等字样;矗立的冲天招牌上也写着“满汉饽饽”等字样。最大的饽饽铺要属前门大街的“正明斋”了。“正明斋”开设于前清同治年间,以孙学仕经营时为最盛。孙学仕字晋卿,山东人,他是民国初年的“北京总商会会长”。他除开设“正明斋饽饽铺”外,还开设“正阳楼饭庄”“西升平浴池”等。他经营“正明斋”时,“正明斋”连同分号在内,共有七家之多,有“晋记正明斋”“文记正明斋”“正明斋东栈”“正明斋西栈”等。炉房(即生产车间)也有三处之多。
  除“正明斋”外,同时比较有名的饽饽铺,还有西单的“毓美斋”,西四的“兰英斋”“兰华斋”,东四的“桂芳斋”“芙蓉斋”,地安门的“桂英斋”。清真饽饽铺,则以前门大街的“祥聚公”和通縣的“大顺斋”为最有名,“大顺斋”清朝就有,它的“糖火烧”,今已远销国外。“芙蓉斋”制作的黄白蜂糕,在北京享有盛名。“桂英斋”的糕点经常供应宫廷和王府,传说慈禧太后都吃过“桂英斋”的糕点。
  以上这些著名的饽饽铺,都以制作和出售满汉饽饽相标榜,那么,究竟什么是满汉饽饽呢?原来,我国糕点到了明代,已能大规模地生产了,明代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就曾创制出著名糕点——“光饼”和“征东饼”,作为行军干粮,大量生产,至今福州市还有这两种糕点出售。明朝覆亡,满被入关,把满族糕点带到了北京,与北京原有的糕点汇合在一起。从此,北京就有了满汉饽饽之说。
  满族入关以前,在东北就已经有了自己民族的糕点,并且品种还很不少,如苏叶饽饽、淋蒸糕、洒糕、打糕、盆糕、搓条饽饽等,这些糕点的主要原料大都是拈秫米、糜子、江米等。清初,满族在糕点方面,取长补短,吸收了汉族糕点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糕点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就以满族糕点萨其玛而言,就是在搓条饽饽的基础上,参照汉族糕点芙蓉糕的制作方法,加以演变而制成的。萨其玛译成汉语,就是糖缠之意,当众多满洲饽饽俱已销声匿迹之际,萨其玛硕果仅存,不只成了京式糕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而且还跻身于各省糕点之林,几乎没有哪一省的糕点中没有萨其玛的,远到广东,也有萨其玛出售,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很别致的名称,叫做“杀其马”罢了。
  除萨其玛外,现存的满洲饽饽只有奶油光头、巴拉饼、蜜供、馓子等寥寥数种了。现在北京小吃店出售的小枣盆糕(也叫小枣切糕),也是满洲饽饽的一种,只是比满族的盆糕增加了辅料——小枣。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汉两种糕点已经融为一体了,今天年轻的糕点师恐怕也很难说清,哪种糕点是满点,哪种糕点是汉点了。“饽饽”一词也早已被“糕点”或“点心”替代了。“饽饽铺”也都改称为“糕点店”或“食品店”了。
  以上这一变化,始于何时,我也没考察过,不过有笔记记载,在19世纪40年代左右,北京人就不大把糕点叫做饽饽了,也不再把水饺叫做煮饽饽了。至于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与交通发达,在北京的南方人日益增多有关;与南方糕点在北京逐渐受到北京人的欢迎也有关系。
  我在这里所说的南方糕点,更确切点说,应该说是苏式糕点。因为,南方糕点,包括广式糕点、潮式糕点、闽式糕点、湘式糕点、黔式糕点等许多种,虽然其中不少可能到过北京,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在北京安家落户,只有苏式糕点在北京扎了根。
  苏式糕点与北京固有的京式糕点有何不同呢?苏式糕点的特点主要是油糖较重,味兼甜咸,喜用白油(即猪油)和以肉类作馅,如眉毛肉饺、肉松饼、火腿烧饼等。最初苏式糕点的销售对象,只限于在北京的南方人士,北京人却不欣赏,认为这种糕点吃不惯,后来喜爱苏式糕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苏式糕点终于赢得了北京人的欢迎。时至今日,北京人欢迎苏式糕点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京式糕点,只要将西单桂香村和前门正明斋的顾客人数做一比较,便不难明白了。

  现在苏式糕点店在北京比较有名的是:西单的桂香村,西城复兴门大街的桂香春,东风市场的稻香春,东城灯市口的稻香村和东城北新桥的稻香村等。
  苏式糕点大约是在民国初年进入北京的。江苏常州朱有清等共十位糕点师傅,从南方来到北京,在北京推销苏式糕点,以朱有清为首,在前门大街开设稻香村南味食品店。稻香村店名是袭用苏州稻香村的。朱有清等人都有很好的糕点枝术,他们制作、销售的苏式糕点,很受顾客欢迎。1916年,朱有清脱离了稻香村,在西单白庙胡同口上开设桂香村南味食品店,即今西单桂香村食品店的前身。
  1917年,原在东安市场(即今东风市场)摆摊出售眉毛肉饺等南点的苏州人张森隆,集资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也卖苏式糕点的南味食品店,店名也叫稻香村。对此,前门稻香村大为不满,认为盗用了自己的店名,由前门稻香村经理汪凤卿出面,与张森隆打官司,后经人调停,张森隆让步了,将稻香村改名为稻香春。前门大街稻香村停业后,前门外观音寺又开了一家稻香村,这家稻香村在解放后停业了。稻香春则一直到今天还在东风市场内营业。
  张森隆和朱有清都是最早将苏式糕点及苏式小食品(如玫瑰酥糖、南糖、桃仁云片糕、玫酹粽子糖等)引进到北京的人,对北京食品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张森隆为人精明强干,富有进取心,除开设稻香春外,还开设森春阳食品店和森隆饭庄,森隆饭庄鼎盛时期,还兼卖西菜和素菜。张森隆晚年信佛,将稻香春和森隆饭庄交给儿子张立宏(现任东城区副区长)经营。张森隆解放后病逝于苏州原籍。
  朱有清也早已逝世了。他的儿子朱世杰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曾在国民党北平市政府任职,他对经营商业不感兴趣,1941年朱世杰将桂香村出让给周大文。周大文是张学良将军的亲信,曾任国民党北平市长。周大文虽是个官僚,却精于烹饪之术,对食品业很有兴趣,他除经营桂香村外,还开设过上林春饭馆和新月食堂。
  周大文接收桂香村以后,聘任雷绍瑜(现任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市民建会顾问)为经理。雷绍瑜同志毕业于南洋商业学校,有经营商业的学识和能力,桂香村在他多年的潜心经营下,生意兴隆,声誉日隆。今天桂香村的苏式糕点,不但赢得了北京人的欢迎与信任,就连来首都旅游的外地人士,也都争相购买,带回去馈赠亲友。
其他文献
分光光度法分析中绝大多数是增色反应,即溶液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量成正比,极个别是褪色反应,即溶液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量成反比(如废气、空气中氯气的测定).在光度法分析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安徽湿地资源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不均、水系发达、水质差别大和生物物种丰富等特点。安徽湿地保护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湖泊围垦、泥沙淤积、环境
本文涉及若干杂交动物问题,重点对野生哺乳动物的杂交做了较系统、深入的讨论。文章阐述了杂交动物也是动物物种生成的重要成因之一;还涉及并介绍了杂交动物的特点、生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