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工院校引入陶艺课程的设想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学习特点出发,探讨在选修课和必修课开设陶艺课程的可行性,并从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引入工作室方面阐述了陶艺课程对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学生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陶艺课程 设置 教学体系 特色
  当前,除相关的专业艺术院校开设陶艺课程以外,技工类院校对陶艺课程还是陌生的。技工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比较强,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有一种失落感。那么该如何化解学生内心矛盾,提升学习动力呢?陶艺课程的引入可以为技工院校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技工院校在办学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依据市场和当地经济建设情况,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这也为技工院校设置陶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一、技工院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设备落后
  在技工院校,工科类专业占主导,忽略了陶艺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设施上降低了陶艺设备的投入。
  2.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技工院校开设的陶艺课程仅面对设计专业学生,忽略了工科类学生;有的学校的设计专业未能把陶艺知识融入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中,导致陶艺素质教育成果未能凸显出来。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由于技工院校陶艺教师大部分是从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学校的,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在指导过程中往往眼高手低,拉坯技术水平不高,理论功底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陶艺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1.组建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配置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平台。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为200~400m2,内有练泥机、拉坯机、气窑、电窑等多种设备,能够实现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完整工作流程。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以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并能够承接园林景观设计等项目工作。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因受众不同而不同
  技工院校的陶艺课程不仅可以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作为必修课程;也可以对非设计类学生开设,作为拓展课程。
  (1)陶艺拓展课程可为非设计类学生提供审美教育和体验教育。非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具备美术基础,审美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陶艺课程要注重在学生玩陶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及开展团队合作教育等。如由于选修课的特点和陶泥本身的属性,陶艺作品必须当堂完成,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制作一件陶艺作品,特别是较为复杂的作品,仅凭学生一己之力,往往很难完成,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倡多人合作。
  在技工院校非设计专业中开设陶艺选修课要以兴趣教学为主,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体验玩泥的乐趣,在玩陶过程中了解、尝试陶艺传统技艺,进行模仿或自由创作,锻炼动手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为专业课程学习树立自信心。
  (2)必修课强调专业性较强的系统专业培养。由于技校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特别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厌学情绪。因此把陶艺引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主要着力点在专业创作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应用方面,对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学生不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如青花、新彩、粉彩、古彩、花纸、制釉等陶艺专业课程,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手工成型上。
  3.强化陶艺教学“创意为先,手艺并存”的教学思想,彰显学生个性
  (1)创意为先。在陶艺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意为先”,要求学生在制作之前就要有创意。在最初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在作品“像什么”“漂亮不漂亮”上,不注意陶艺本体语言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让学生的思维由传统具象审美向现代的意象审美、抽象审美靠近。
  (2)手脑并用。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除了在创意阶段要多动脑筋、力求创新外,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也要勤于动脑。为了实现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让学生打破常规做法,“不择手段”创作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专业交叉的“普及式”陶艺教学
  在艺术类各专业开设陶艺必修课程,应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将陶艺课程与灯饰、环境艺术设计、立体构成等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学习特点,提倡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利用陶材料的特性,结合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陶艺设计,并从制作、上釉、烧制等环节进行练习、创作。
  5.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教学体系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要把地方传统文化转换成现代的陶艺语言,把地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的装饰纹样、民居建筑、雕刻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这不是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陶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让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设计的背景与素材,以传统文化为面、地方文化为点,以市场为基础,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陶艺产品。
  6.设立陶艺校中厂
  技工院校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行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要求,学生缺乏主动认知、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等能力。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包括虚题实做、实题虚做的项目训练)仍停留在课堂中,资源环境单一,目标不真实,设计价值难以验证。这样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产品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如何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呢?笔者认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的“校中厂”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是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实行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入“校中厂”工学结合模式,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工作室主持人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陶艺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项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还可在校园设立陶艺作品销售门市,主要是让学生作品走出自己的视野,得到别人的认可,重建自信。销售中心由学生自主筹谋与接洽,自主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设计与销售计划制订。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围绕着项目驱动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工作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陶瓷艺术,在非专业的学生中能提升他们的内涵和重构自信心,在专业学生中则是一种创作的升华。在以技能见长的技工院校中开展陶艺教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延续。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服装缝制工艺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和长期发展的空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职服装缝制工艺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激励引导法 分步演示法 按步检查法 图片分析法  服装缝制工艺是中职服装专业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之一,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如何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熟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入读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备受冷落与歧视,自信心和自尊心备受打击。班主任应尽力帮助这些学生战胜自卑,迎接挑战,发奋学习,成为大有作为的技能人才。  一、注重正面引导  刚刚走进技工院校大门的学生,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对新教师充满了期待,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了解、理解、信任和表扬,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渴望和同学能平等友好地相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其中差异教学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依据学生个性的不同为前提的,进而利于每位同学的综合性发展。只有在充分认识到
本文对比研究了二氧化硫(SO_2)还原重铬酸钠生产的纯铬鞣剂(商品名纯铬粉)与坦克柔AB铬鞣剂(商品名Tankrom-AB)的化学和鞣革性能。在铬粉水溶液的p H变化、鞣制过程的皮革收缩温度
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采石取土扰动地表和破坏植被,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城市河道淤塞、排水管网排水不畅等问题。本文在介绍珠江三角洲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对行
摘要: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想学,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实现了让学生想学、愿学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激励 参与意识 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人们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