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想学,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实现了让学生想学、愿学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激励 参与意识 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人们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地学,被动地听,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老师则是课堂的主角,老师习惯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实行“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疲劳、厌学等情绪。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的态度的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是人们体验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产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天性,使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这种需要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情绪起伏,适时引导,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情绪,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的缺乏而产生对该知识的需要。需要是一个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存在触及了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部组核算》课程“会计账户”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是按照课本教学内容“一、账户的定义;二、账户的格式” 等直接向学生照本宣科讲解,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取名字?怎么用自己的名字去银行办理存取款?”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感到老师问得奇怪,非常不解,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就会有学生回答“起名字是为了方便别人称呼”,“起名字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名字是方便去银行存取钱”等。这时,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会计科目与人名之间的关系:人去银行开户、存取钱,需要名字;会计开设账户,同样要有账户名字——会计科目。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开设账户首先需要有账户的名字,有了名字才能用这个名字开设账户,账户定义的知识堡垒不攻自破。教师感受到学生热情高涨的学习热情,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用自己的名字去银行开账户存取钱,拿到的存折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存折的样子。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通过投影展示一些标准账页的格式,让学生把标准账页和自己所见到的存折格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会计账户的具体格式。这样,会计账户格式的教学目的,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然后,教师趁热打铁,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你到药店工作,怎么利用标准账页给自己所管的药品开户记账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不再是激动,而是紧张,个个看着老师,希望老师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因为这项新知识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密切相关,学生急切需要知道怎样做才能给自己管理的药品开设账户,怎么做才能正确记录药品的进出,怎么做才知道药品的库存情况。老师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向学生介绍利用标准账页开设库存商品账户的方法、库存商品增减变化的处理方法以及库存结余的计算方法等。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急切需要,所以都积极开动脑筋,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师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恰到好处地介绍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情绪的调动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课题合作,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向学生提供探究材料,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外,还可以针对问题,让学生进行课题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不断进取,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对通过自主研究而得到的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还会引发对学科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学习的兴奋中主动要求探究更多的问题,对学习知识不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想学、愿学。
例如,在部组核算这门课程的“账簿错账的更正”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多套带有各种错误的账页,让学生分组对“账页的登记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要求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账页上的数据进行来源分析、数据相互关联分析,并利用所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对账页的登记情况进行逐项检查;每完成一个项目的检查,学生就会或复习了一项已学过的知识,或掌握了一项新的知识,新旧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情绪激动,希望老师提出更多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这时,学生对学习《部级核算》课程,不再感觉到负担,而是更想学,更愿学,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巧设练习,以练促学,在练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激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对实现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了有关新知识之后,也希望能及时地得到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薄弱点,并对其进行弥补。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需求,巧设练习,以练促学,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学到新的知识。
在药品营销专业部组核算科目中“会计分录的填写”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在笔者设计的课堂练习中有一组是这样的:
5月8日,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5月10日,将现金3000元存入银行。
这是一组业务内容刚好相反的经济业务。学生做练习时,可以很好地进行比较。在学会处理存款业务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取款业务处理的新知识,从练习中找到了乐趣。学生不再是被动练习,不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通过练习促进自己学习到新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明显。
四、调动个体,激活小组,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1.活动的组织形式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更深层次。
2.活动的调控手段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撒网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五、做好知识小结,实现知识整体融合
小结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把问题铺开后,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知识有了相当的认识。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对铺开的问题、提供的材料以及各知识点给予小结,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题合作以及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学好《部组核算》的信心;第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三,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开展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师所设计、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堂活动后的小结,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从始至终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角而不是配角。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注意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就可以让学生从参与课堂活动的情绪起伏中感受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从而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实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激励 参与意识 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人们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地学,被动地听,被动接受”的地位,而老师则是课堂的主角,老师习惯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实行“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疲劳、厌学等情绪。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的态度的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是人们体验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产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天性,使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这种需要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情绪起伏,适时引导,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情绪,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的缺乏而产生对该知识的需要。需要是一个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存在触及了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部组核算》课程“会计账户”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是按照课本教学内容“一、账户的定义;二、账户的格式” 等直接向学生照本宣科讲解,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取名字?怎么用自己的名字去银行办理存取款?”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感到老师问得奇怪,非常不解,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就会有学生回答“起名字是为了方便别人称呼”,“起名字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名字是方便去银行存取钱”等。这时,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会计科目与人名之间的关系:人去银行开户、存取钱,需要名字;会计开设账户,同样要有账户名字——会计科目。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开设账户首先需要有账户的名字,有了名字才能用这个名字开设账户,账户定义的知识堡垒不攻自破。教师感受到学生热情高涨的学习热情,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用自己的名字去银行开账户存取钱,拿到的存折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存折的样子。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通过投影展示一些标准账页的格式,让学生把标准账页和自己所见到的存折格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会计账户的具体格式。这样,会计账户格式的教学目的,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然后,教师趁热打铁,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你到药店工作,怎么利用标准账页给自己所管的药品开户记账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不再是激动,而是紧张,个个看着老师,希望老师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因为这项新知识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密切相关,学生急切需要知道怎样做才能给自己管理的药品开设账户,怎么做才能正确记录药品的进出,怎么做才知道药品的库存情况。老师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向学生介绍利用标准账页开设库存商品账户的方法、库存商品增减变化的处理方法以及库存结余的计算方法等。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急切需要,所以都积极开动脑筋,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师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恰到好处地介绍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情绪的调动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课题合作,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向学生提供探究材料,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外,还可以针对问题,让学生进行课题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不断进取,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对通过自主研究而得到的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还会引发对学科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学习的兴奋中主动要求探究更多的问题,对学习知识不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想学、愿学。
例如,在部组核算这门课程的“账簿错账的更正”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多套带有各种错误的账页,让学生分组对“账页的登记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要求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账页上的数据进行来源分析、数据相互关联分析,并利用所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对账页的登记情况进行逐项检查;每完成一个项目的检查,学生就会或复习了一项已学过的知识,或掌握了一项新的知识,新旧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情绪激动,希望老师提出更多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这时,学生对学习《部级核算》课程,不再感觉到负担,而是更想学,更愿学,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巧设练习,以练促学,在练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激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对实现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了有关新知识之后,也希望能及时地得到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薄弱点,并对其进行弥补。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需求,巧设练习,以练促学,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学到新的知识。
在药品营销专业部组核算科目中“会计分录的填写”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在笔者设计的课堂练习中有一组是这样的:
5月8日,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5月10日,将现金3000元存入银行。
这是一组业务内容刚好相反的经济业务。学生做练习时,可以很好地进行比较。在学会处理存款业务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取款业务处理的新知识,从练习中找到了乐趣。学生不再是被动练习,不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通过练习促进自己学习到新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明显。
四、调动个体,激活小组,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1.活动的组织形式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更深层次。
2.活动的调控手段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撒网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五、做好知识小结,实现知识整体融合
小结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把问题铺开后,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知识有了相当的认识。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对铺开的问题、提供的材料以及各知识点给予小结,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题合作以及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学好《部组核算》的信心;第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三,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开展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师所设计、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堂活动后的小结,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从始至终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角而不是配角。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注意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就可以让学生从参与课堂活动的情绪起伏中感受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从而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实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