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男人的麻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不懂麻将的人,常在朋友拿到“一筒”时不合适宜的说,这张牌多么像星巴克的LOGO。被他低声制止,我才惊觉自己暴露了牌。
  虽是不懂,我却喜欢看上海知性男人搓麻将。他们表情通常都较为松弛,但说话却颇像谶语,食指中指优雅夹摸,眼神里有暗自的较量。
  上海作家程乃珊有句话说:上海话叫“搓”麻将,比广东话台湾话的“打”麻将,显得文雅泰然,慢条斯理多了。“搓”,意味着一种细磨细揉悠哉悠哉,完全不用那么急吼吼极形恶状地“打”。
  仅仅是一字之差,就把上海人的特色跳了出来。
  据说在上海知性男人搓麻将的活动中,白板对煞(沪语发音:be ban dui se)是比较不受欢迎的一种格局。
  上海知性男人向我解释:白板对煞暗喻的是僵持,对大家都没好处,到头来一场空。
  这是上海男人搓麻将的忌讳,也是做人的忌讳。经常做白板对煞牌型的人,生活中也必然很乌苏。
  不少弄堂男人搓麻将是为了“解厌气”,有的为了输赢些小钞票,上海知性男人对为什么嗜好麻将的解释也“知性”: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情感,比如机会,比如天气。隔家碰是乌云蔽日,上家碰是艳阳朗照。隔家碰是青楼一夜皮肉之苦,上家碰是梦中佳人做娇妻。隔家碰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上家碰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知性男人搓麻将,一般没“风”不能和。所以我看四个上海男人一般都把风在手里攥得牢牢的,几乎把冷风攥成热风。你有冷嘲,他有热讽。风是抓不住的,谁能抓住风?上海人御风而行,这是上海人的聪明和能力。
  在上海麻将中,碰碰和可以不用风,于是打碰碰和的人可以把手张开,让风飞扬。因为不打碰碰和的人不撒风,所以打碰碰和的人无风可触,风又不可以拿来吃,所以为了避免吃西北风,打碰碰和的人最好不留风。
  麻将声声里,真不知有多少人生玄机翻来覆去。
  上海男人通常信奉:按牌理出牌。牌理即人情,就如同文学即人学,牌要一张一张地打,有主有次,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踏踏实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但如果是比较精彩的上海男人,细长手指温和的下手,但会冷不防不按牌理出牌,其实他的“不按牌理”里,自有一种“理”。这种“理”是灵光一闪的强悍,显出知性之外的性感。“宁和卡档,不和对倒”是其中的一种,卡档虽然狭窄,但深刻,对倒虽然宽泛,但平直,这是两种美学观念的斗争,是对中庸哲学的一种反叛,这在中庸之道盛行的上海,绝对具有一种极端美学的味道。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都是一时之选。人生何尝不如此?
  我始终觉得麻品就是人品。上海男人打麻将,一般有4类人,只消几圈麻将,对方的脾性习惯,见识城府,便可跃然桌上。
  一类是谨慎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每副牌都把下家看防得滴水不漏,虽然很少放炮,但也很少和牌。
  第二类是大胆型,关键时刻敢出险牌,炮放得很多,辣子赢得也不少。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精彩男人。
  第三类是耐心型,善于做清一色,牌顺利的时候门清是家常便饭;但是牌背的话,打什么来什么,容易情绪波动,输赢两张面孔。
  第四类灵活型,一副不愿意被人制约的脾气,对对和是惯用的秘籍。
  这四类特征,可以说是上海男人性格的梗概。只是每个人的成分比例不同。
  一些上海奋斗的外地男人,在还没融入上海之前,总会埋怨上海麻将不伦不类,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中发白全有,能吃能碰,一点特色都没有,跟上海一样,是个大杂烩。但当他们融入这个城市,他们会比上海人更迷恋上海麻将的打法,上海麻将的精髓全集中在所谓的“花”上,因为有“花”你才能胡牌(除自摸外),所以首先比的是机遇,机遇好坏没的可说,你不用抱怨,于是只有在自己掌握的牌里比技术含量,这是上海麻将的规律,也是在上海做人做事做心态和城府的艺术。
  有些人喜欢在球场上看男人,我有个不上台面的爱好,就是喜欢在赌桌上看男人,观察他们的言、行、神态。
  就像小作怡情一样,小赌怡神。我时常觉得赌性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血性。赌的过程,是检验一个男人质地的过程。气度、状态、心理素质、品德等都在赌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像《围城》里方鸿渐那样,和女人打场麻将赢了点小钱,就把得意全都写在脸上,盘算着去买那件中意的大衣,怕别人赖他钱,急吼吼去提醒,这样的男人注定了是个全无用处的人。女人使点小伎俩,就能把一个男人的底气揭穿。上海是个熟女何其多的城市,熟女是聪明人,见得多了,心也灰了,能沉住气、不浮躁、宠辱不惊、收放自如且在他身上较难找出破绽的男人,是多么难得。几个回合下来,她们就知道怎样的男人才能牢牢抓住她们的异数——定不会是小格局的五好男人。
  人生不能游戏,也不可认真,游戏会伤害别人,认真会伤害自己,上海知性男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玩麻将,不玩感情。
其他文献
“我承诺,爱你一辈子,如果我有什么对不住你的话,我们所有的财产都归你,如果你不信,我可以去将承诺公证。”  这是媒体报道的某法律院校的毕业生王强对未婚妻说的一段话,王说完此话,就拉上未婚妻的手去公证处为自己的承诺做了公证。媒体报道此事,无非是颂扬在这爱情已死的年代,人都在婚前为自己的财产做公证,有人却为他的爱情做了公证。  我不知道王强先生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不出太大的意外,王先生应该父母双全。做
期刊
立夏一过,弄堂里就热闹起来了。紧闭了半年多的石库门一扇扇地打开了,老太太们(说是老太太,现在想来也不过六十来岁吧。)拿出一把把竹椅子或是小板凳,坐在弄堂里自家的大门口或是后门口,择菜、做针线、纳鞋底、打毛衣……顺便与邻居说东道西,无非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吵架也是她们常有的节目之一。    隔壁有个叫陈家姆妈的,是宁波人,胖胖的,黑黑的,头发在脑后挽成发髻,那是当时老太太们最流行的发型。陈家姆妈是五号
期刊
一般40岁以后的男人被上海女人称为“老男人”。  品相俱全的上海老男人如今很吃香。所谓“品相”,顾名思义,“品”是指生活品味,而“相”指成熟稳重的相貌。      上海老男人吃香的主流依据  文/熟女    一:上海男人四十一枝花。  一般说来,到了这个年龄的上海男人都在成熟中带有稳健,又不失幽默和宽厚。这种魅力不是小青年可以比拟的。  二:有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  真有本事的上海男人在这个年纪已
期刊
有诗为证:日日杯深酒满,天天逍遥自在。自言自论自开怀,无公无私亦无害。近史几番折腾,桌边多少英才。不须计较与安排,北漂食堂尚在。老黄说,来来,吃菜吃菜!    我本该早些说说老黄这个人的。两年前的冬天,春节,只因演出繁杂,独自滞留京城,不免平添异乡飘零之客途秋恨几许。出版朋友重庆人老戴打电话说,我领你去一个人家吃饭吧。我遂按上海人小家败气的做人习惯假客套一番道,非亲非故,初次登门,怎好张嘴暴嘬?老
期刊
中国有些事情原来并不落后,后来自己把它弄得落后了,于是就发出类似“落后是要挨打”的感叹,甚至今天的人们都已经完全忘却自己的过去,以为这桩事从来就是这样落后的。    【并非处女地】    今年4月28日《新民晚报》体育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倾力开垦“处女地”美国职棒大联盟来沪叫卖》的文章,报道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是比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还要热门的,棒球才是美国真正的国球,美国人准备开发
期刊
社会矛盾之新警号  林德清      以前论及社会矛盾,大抵主要有两种,或是阶级矛盾,或是人民内部矛盾。对前一种,只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后一种,则要和风细雨甄别轻重。经验积累甚多的,是残酷和无情的手法,出手超重,动辄就把对手弄成了阶级敌人。而对内部矛盾,由于重不得轻不得,咱们的处理水平始终乏善可陈,因此直到今天,似乎没有多少优秀的衣钵可传承。  既无传承,又无新招,假如遇上新难题,从何处寻求化解
期刊
上期“领馆世界”专栏一周年纪念特辑刊出后,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广大读者对我们讲述的采访背后的故事都很有兴趣。领事馆也陆续发来贺信,对我们这一年来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一年里将为大家采编出更精彩的内容。    走进一个国家    “领馆世界”的读者都会发现,这个栏目不但采访领事馆的总领事和领事们,我们也会介绍这个国家的一些文化、历史和旅游等。我们着重点是放在和中国人息息相关的
期刊
黄宗江:性情中人的坦白  文/苗野摄影/卢北峰     春节的前几天,我拨通了黄宗江老师的电话。    主编刘巽达先生早就嘱咐过我,说黄宗江老师上了年纪,耳朵不太好,于是我的声音比平时大了好多倍。于是,交流很顺利。说明采访意图以后,黄老师问我对他了解多少,我说正在读他的大作《我的坦白书》,他笑了。当我介绍自己是北外的老师以后,他马上改用英语跟我交谈,我们用英语约好再打电话敲定时间,并提前预祝对方春
期刊
学会拥抱  千里光      两年前,一个名叫曼恩的澳大利亚人在悉尼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免费拥抱”的活动,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曼恩还将自己的活动制作成短片,将其上传到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没过多久,来自美国、葡萄牙等国家的人们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后来也传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泰国、日本等。  据说,当地的民众都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活动中,觉得拥抱一下,受益匪浅,很
期刊
一百年前,drama,这个还未被国人认识的西方舞台表演形式,挤进了有几千年传统的梨园界(戏曲),此后这个以对话为主不讲究唱腔的新品种,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名字:改良时事戏、新剧、文明新戏、爱美剧等,直到1928年前后,戏剧家洪深提出了话剧的称呼,并得到了戏剧界的认同,从此“话剧”被叫了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里,话剧这颗“舶来”的“艺术种子”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结果,成为中国本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