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连云港市江浦村农业“旱改水”与农民生活变迁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连云港市浦南镇江浦村农业“旱改水”动因及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历史数据资料揭示“旱改水”对江浦村群众生活面貌及村庄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追记这段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积累经验。
  关键词 “旱改水”;生产生活面貌;江浦村;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263-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and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to Water” in Jiangpu Village, Punan Town, Lianyungang City.By the historical data, it reveal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Drought to Water” on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Jiangpu Village and the village’s economic life,memorized this historical chapter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rought to Water”;Outlook on production and life;Jiangpu Village;Lianyungang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LSB005)。
  作者简介 阚国坤(1963—),男,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科技史、高职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11;修回日期 2021-04-09
  当代苏北农业“旱改水”是党和政府带领民众推行而带来历史性巨变,随着时间流逝及事件当事人逐渐离去,其实施艰辛过程等已成为过往历史。推行农业“旱改水”将旱作物改种水稻不仅是当代农业生产史上耕作制度巨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发扬,直接奠定了今天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笔者以1990年全国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保存1962年以来郎墩大队账簿档案及《江浦村志》等资料,对其农业改制过程及成效进行梳理,探讨苏北一个普通村庄因农业“旱改水”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变迁故事,反映农业“旱改水”对民众日常生活及村庄经济生活的影响。
  1 江浦村历史及农业耕作条件的变迁
  江浦村原为东海县所辖,2001年9月由郎墩、包埠、龙江、团结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08年3月随着东海县浦南镇划入连云港市新浦区,2014年并入海州区。2016年江浦村有6个村民小组,986户3 570人。总面积9.3 km2,耕地面积0.08万hm2。其中,郎墩自然村是由初级社、高级社到郎墩大队,以及郎墩村民委员会演变而成。
  江浦村地处原东海县东部湖荡地区,海拔2.7~3.8 m,土质为含大量砂姜的黑淤土,因被海水浸渍湖洼地形成了高盐碱成分的贫瘠黏土。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到夏季洪水由西边山岭地区倾泻东流,成了一片汪洋,积水退落一片白花花的盐碱,民众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番薯等作物,农作产量低还得不到保证,生活较为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江浦村众多村民多次参加了对新沭河疏浚与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参加落实江苏省委关于“在三五年内改变徐淮地区贫困面貌”而开展面广量大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工作,直到1959年临洪闸等各类电灌站建成,大面积脱离海水威胁。在石梁河、安峰山等大中型水库、房山等翻水站建成后,形成了一个防排、蓄引调度自如农田水利体系,为农业改制逐渐推行奠定了基本条件。
  2 江浦村农业“旱改水”经过与民众生活改变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浦村原所属的东海县在1956年开始推行农业“旱改水”改制,所辖乡镇及村根据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开来的。
  2.1 农业“旱改水”初步实施阶段(1959—1969年)
  1954年后江浦村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后,除了参与县乡组织各类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后积极参加本地农田水利工程,1957年11月施工修建二支渠,是引用石梁河水库水源灌溉主渠道。1958年4月在二支渠渠首修建郎墩節制闸。浦南公社购置拖拉机在郎墩设立机耕队等,这直接促进1959年5月郎墩大队开始推广旱田改水田种植稻麦两季轮作[1]。随后调整作物布局,扩大“旱改水”种稻面积。各生产队组织社员积攒土杂肥、家畜肥、人粪尿等,种植如田菁、苕子等绿肥培养地力,解决缺肥问题。1964年郎墩大队与东海县种子站签订了《苕子绿肥繁殖合同书》,每公顷750 kg种子,第一年由种子站供给现钱购买,第二年上缴37 500 kg,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缺肥问题。
  1964年后江浦村大面积经过“旱改水”春稻、麦茬稻种植扩大,浦南公社派出农业技术员指导各大队社员学习水稻田间管理技术[2]。还由苏南派出的稻农指导运用耘耥消灭杂草,组织人工消灭稻苞虫和螟虫等措施保证水稻高产稳产[3]。1964年国家调整粮食征购政策,作物种植及公粮上缴都是公社分配任务到生产大队,再落实到生产队定产包购核算,这政策体现了对国家贡献大生产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多分口粮给社员,客观上鼓动生产队推行“旱改水”积极性[4]。
  1966年郎墩已演变成由5个生产队组成的大队,郎西队只是其中一个生产队,当年农业“旱改水”后种植水稻46.667 hm2,还种植玉米、黄豆、黑豆、山芋等旱作物,全年总收入是粮草折款49 227.66元构成,水稻折款总收入高达26 385.24元,占全年总收入53.60%,可见水稻在粮食生产中之重要。这时郎西队有社员78户,人口315人,人均耕地0.243 hm2,年终人均分到口粮242.5 kg,比基本口粮194 kg多了48.5 kg。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事情(表1)[5]。   2.2 农业“旱改水”大面积推进阶段(1970—1983年)
  1970年国务院召开了北方农业会议后,东海县各地掀起学大寨热潮,兴起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建成引淮补石工程,沟通了淮、沭两水,向石梁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翻水存储,缓解灌溉用水矛盾[4]。建成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引江淮水的配套工程,可以将长江水调入本区,解决大面积“旱改水”需要水源条件。修建郎墩电灌站、修筑长江渠可用引来长江水灌溉种稻。经上级支援农业机械、排灌、运输、脱粒等机电设备配套,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旱改水”面积大幅度扩大[6]。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是郎墩大队依据上级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要求成立农科队,单独核算归大队直属领导工作,生产队有副队长任农科队组长。开垦荒地做试验田进行科学实验基地,生产队成立由农技员、植保员、种子员、土肥员、管水员五员组成农科组,种好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这“三田”[7]。
  1971年郎西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93.333 hm2,比1966年扩大了1倍。其中春稻46.667 hm2单产2 250 kg/hm2、中稻46.667 hm2单产1 815 kg/hm2,平均水稻单产1 630.5 kg/hm2。全年粮食折款42 653.19元,仅水稻折款总收入就达33 461.67元,水稻折款已经占到全年粮食收入的78.45%。这时全队总户数为 93户,377口人。人均分配61.57元,分现金3.97元。每人总产值127.23元,人均口粮272.5 kg 以上。此时旱作物玉米、黄豆、豌豆、番薯等均减到了3.333 hm2以下,说明水稻在社员生产生活中已经成为主要作物。同时,在农业生产上推行将春茬稻改为夏茬稻,在冬闲田上种植绿肥等作物,增加“旱改水”所需肥料,也增加一年稻麦两熟单位面积产量(表2)[8]。
  
  到1975年江苏省、地区、县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农业“旱改水”支持力度,水稻所需肥料比过去有较大增加,这时东海县建成化肥厂生产碳酸氢铵满足要求。社员已较好地掌握种稻技术,水稻产量较前有了较大提高。此时郎西队农业“旱改水”种稻保持在93.333 hm2,平均单产2 677.5 kg/hm2。全年粮食折款70 051.48元,仅水稻折款总收入就达57 335.87元,水稻折款已经占到全年粮食收入的81.85%。此时郎西队已有总户数94户,总人口390人。1975年人均分配口粮290 kg,其中稻谷204.5 kg,小麦54.5 kg,黄豆5 kg,绿豆1 kg,番薯干15 kg。最终社员分口粮292.5 kg,多分黄豆2.5 kg。社员分草麦草20 kg,稻草265 kg,豆秸5 kg(表3)[9]。
   1977年高產杂交稻引进到苏北地区,各地社员及时试验种植,逐渐掌握杂交稻高产技术。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海县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郎墩大队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增,其中1983年郎墩村李动中一户全年产粮生产26 000 kg,人均4 330 kg,生活水平得以彻底改善[10]。
  1959—1983年这一阶段是集体化经济时代,这一时生产队为作物种植及管理基本单位,由队长、会计、记分员等组成生产队管理人员,社员每天出工由队里派工,男女参加不同劳动记工评分,年终生产粮食按照人口及工分情况分配口粮等。郎墩西队农业“旱改水”种稻收入自1966年占整个粮食收入的53.6%到1982年75.39%,充分说明“旱改水”对改善民众生活的影响。在实行种植什么分配什么的时代,郎西队每年分得口粮中稻谷为多,1982年人均口粮320 kg,其中稻谷213.5 kg,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民众生活质量得以大大改善。
  2.3 农业“旱改水”稳定发展阶段(1984年至今)
  1984年江浦村全面推行农业联产承包家庭责任制后,农作物种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但因家庭分得土地是按照水旱田比例及人口划分的,农业“旱改水”种植水稻面积虽然有一定变化,但是农民依然喜爱种植水稻这一经济价值、产量高的优势作物。随后推广稻茬麦直播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三麦早播的难题。推广了免少耕育秧技术等培育多孽壮秧。此时种植了淮麦12、盐粳12水稻品种等,1986年小麦单产4 545 kg/hm2,水稻单产高达6 900 kg/hm2。
  2001年江浦村实行四村合并为农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2005年全市农村全面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到2010年后江浦村责任田由集体统一转让流转,农民从世代劳作田里解放出来,部分妇女充分利用稻草资源编草绳、织草帘、打草包增加了收入,部分到企业就业或进城务工。2005年后江浦村开发稻田养蟹、养鱼后,种植富硒生态功能稻等优良品种,建起硒稻麦加工厂,将生态富硒米卖进苏州、南京等地超市,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江浦村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立专业合作社模式,保持稻麦一年两熟制基础上,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葡萄、黄桃、丝瓜、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水田种植浅水藕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打卡地。2018年江浦村实现土地流转566.667 hm2,占整个土地80%以上。建立果蔬、苗木、水产、优质稻米“四大基地”。形成了郎墩建筑劳务+千亩浅水藕等“一村一品一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村集体收入超过470万元[11]。江浦村因此获得多年的农业文明示范村镇等诸多荣誉。
  3 江浦村农业“旱改水”对民众持续影响
  江浦村民众参与的农业“旱改水”对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列举一些显性影响如下。
  3.1 农业“旱改水”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1963年江浦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6.8元,到1982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311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了;2012年人均收入13 711元[12]。可以说自农业“旱改水”后郎墩民众生活高居全县前列,农户购买自行车、钟表、收录机、缝纫机等生活用品占比较高。1984年郎墩村民率先从旧址搬迁统一规划“排房”,也将低矮草房拆除,新盖瓦房居住。   3.2 农业“旱改水”开发利用更多荒滩碱地
  其中1972年12月郎墩大队等划出66.667 hm2地,由国家出资盖房,每户3间户均面积49.5 m2,安置因建石梁河水库搬迁的山东县临沭及本县南辰移民入住,到1975年时龙江、团结两大队共落130户,698人。以后他们通过“旱改水”实现了将荒滩开垦成稻麦两熟高产田。这显见郎墩及周边人均土地面积之大,以及体现民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减轻国家移民负担作出了贡献。
  3.3 农业“旱改水”促进了粮食增产
  由于粮食增产,各个生产队完成出售给国家公粮的征购任务也随之增加。为了缓解卖粮难等问题,1974年东海县粮食局浦南粮管所在郎墩设立了粮食收购站,为周边吕湾、林场、草舍、汪庄等数十个生产大队提供了方便,每年夏秋两季,各个生产大队社员有的用人力平板车,有的用牛车,有的用手扶拖拉机等排起长队,到浦南太远,要排长队,形成卖粮食难或储粮食难,更是为郎墩、江浦村4个售粮点提供了方便。2006年国家取消征购农民上缴公粮任务后,粮食市场放开,郎墩粮库改制成为连云港中储粮库,继续发挥为国家储备粮食作用。
  3.4 农业“旱改水”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江浦村富人在过年及节日里吃大米干饭,贫苦人以糠菜充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发展,江浦村居民以小麦、杂粮为主食,20世纪60年代后,因“旱改水”,使得大米、小麦成为民众主粮,才能在一日三餐早晚吃稀饭就煎饼或馒头面饼,中午吃大米干饭或面条、水饺等[1]。
  4 结语
  江浦村农业“旱改水”是认识新中国建立苏北村庄发展变迁历史的个案,能够真切感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的不忘初心改善民生的生动实例。遗憾是在已出版的《江浦村志》中没能将“旱改水”改制作详尽记载。江浦村参与农业“旱改水”群众及整理、保存村里档案资料的同志们,为见证连云港地区村史及研究利用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志编纂委员会.江浦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15,154.
  [2] 连云港新浦区江浦村档案室.浦南乡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水稻管理几点意见的通知(1964-07-19):全宗长期13-2-5[A].1964.
  [3] 阚国坤.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4] 东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273.
  [5] 连云港新浦区江浦村档案室.东海县浦南公社郎墩大隊郎西生产队六六年度粮食分配方案(1966.12.24):全宗长期13-2-4[A].1966.
  [6] 东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东海县文史资料:第3辑[M].东海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61.
  [7] 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档案室.关于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的通知(东革发(1976)020号):全宗长期13-2-10[A].1976.
  [8] 连云港新浦区江浦村档案室.东海县浦南公社郎墩大队郎西生产队粮食预、决、分配方案(1971.11.30):全宗长期13-2-7[A].1971.
  [9] 连云港新浦区江浦村档案室.东海县浦南公社郎墩大队郎西生产队1975年度粮食分配方案(1976.1.18):全宗长期13-2-9[A].1976.
  [10] 连云港新浦区江浦村档案室.继续解放思想适应历史性的转变为开拓我县农村商品生产的新局面而奋斗——周保法同志在全县农业先进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4-1-23):全宗长期13-2-18[A].1984.
  [11] 王怀诗,董京京.连云港江浦村57年小账簿见证农村发展大变迁[N].连云港日报,2019-05-26(A01).
  [12] 张晨晨,黄永艳.守护珍贵历史记忆 那些甘坐冷板凳的档案管理员[N].连云港日报,2015-03-04(B01).
其他文献
摘要 对热带北缘低丘台地保护了40年的广东化州卜岭风水林进行了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组成种类复杂,1 200 m2样带内有维管束植物36科54属70种,种子植物属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群落结构较复杂,分层现象不明显,冠层树冠不连续,DBH≥20 cm 的大径级个体约占胸径5 cm以上个体数的16.67%,群落胸高断面积为37.42 m2/hm2;频度分析表明,该群落超过50%的种类多度分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PF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镜定位组(采用关节镜辅助定位,42例)和触摸定位组(采用触摸股骨骨性标志定位,38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股骨隧道等距隧道率、髌骨角、膝关节Lysholm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Knee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水分及黄花菜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该地区的黄花菜灌溉制度。[方法]试验选用甘肃大乌嘴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低水(W1)2 250 m3/hm2、中水(W2)3 000 m3/hm2、高水(W3)3 750 m3/hm2,低肥(F1)450 kg/hm2、中肥(F2)675 kg/hm2、高肥(F3)900 kg/hm2,以当地农户滴灌种植
摘要 [目的]研究夏玉米種肥异位同播下,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裂区设计, 4 种种肥水平距离(5、10、15、20 cm)为主处理; 4 种施肥深度(4、8、12、16 cm)为副处理。[结果]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出苗率、根系形态和产量因子、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显
摘要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位预报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京杭运河代表站拱宸桥站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支持向量机的河道水位预报方法。根据拱宸桥站河道水位影响因子,选取京杭运河2008—2013年11场典型洪水过程的1 500组水文数据作为样本,分别构建了固定式、在线增量式和在线剔除式SVM水位预测模型。定性定量比较了不同预见期下3种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表明在线剔除式SVM模型的预报精度要高于其他2种模
摘要 [目的]优化葛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葛叶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葛叶总黄酮对7种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考察其抗菌活性,并通过测定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来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葛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蔬菜废弃物的产沼气潜力,以4种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恒温(35±1)℃的条件下,对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白菜、混合蔬菜、油麦菜和生菜作为底物进行厌氧消化,TS产气率分别为658、601、804和1 136 mL/g,VS产气率分别为833、881、1 093和1 544 mL/g,生菜组产气潜力最大,油麦菜组次之,混
摘要 为明确烟叶采烤环节对烟叶烘烤损失率的影响,查找烘烤损失率成因,对采烤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标准作业与烟农常规采烤作业的烟叶烘烤损失率和用工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采收和分类编装烟对烘烤损失的影响最大,对烘烤损失率的影响分别占烘烤损失的41.59%和35.47%;采收、编装和烘烤3个环节全程按照规范专业化作业用工成本较烟农常规作业模式增加0.31元/kg,但降低烘烤损失3 749.40元/hm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 000
摘要 饲料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专业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号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翻转课堂;金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