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生命教育虽然早就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但其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却是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后,灾难性事件不仅让人们对生命和教育进行重新审视,也让不少省份和学校加快了推进生命教育的步伐,使生命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了新景象。如果说某个事件是某种教育思潮普及的直接导火线,那么其背后的深刻动因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学生生命问题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缺失的矛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与生命共存于纷杂的自然世界和现实社会,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这些联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生命就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生命出现问题,也会加剧联系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命的残缺和终止。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的各种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因此生命的问题也越来越繁多和复杂。成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把人的生命区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这三种生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然生命面临威胁和伤害
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保障,是其它一切生命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自然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自然生命的两类突出问题是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人的生命安全会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因素的威胁和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人为灾害,以及溺水、他杀、自杀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四十余人[周亚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学》,2005,(7-8):121-122]。与严峻的安全问题相比,学生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和近视更是中国孩子两个致命弱点,高中生的近视率竟达76.02%。
(二)学生的社会生命遭遇迷茫和冲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总是与其他生命共存于世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生命交往和相处。有研究表明,人的成功80%靠人际关系,20%靠个人能力,这极大地佐证了社会生命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命状况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就是社会适应性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这三大群体的出现,使得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命问题日益严重和棘手。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三)学生的精神生命呈现脆弱和浅薄
人类生命与异类生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存在使人能够支配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说,精神生命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同样经历着孕育、发展、壮大和充实的过程,它同样面临着威胁、压抑、打击和戕害。中小学生精神生命的突出问题表现为脆弱性和浅薄性,这使得他们往往经受不住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认识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独特价值,这从屡屡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可以找到影子。同时,我国中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幸福感比较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应试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学生任何生命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生命的遗憾、残缺甚至死亡,因此,我们本应该通过生命的教育来预防、矫正和解决生命的问题,生命教育应该是每个生命必不可缺的需求,然而,我们当前的学校却长期缺乏生命教育,无法满足生命的这种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不仅无助于生命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了生命问题的滋生。
首先,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应该是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理念,学校应该是生命的乐园,学校的一切课程、教学、活动以及文化资源等都应该为生命服务,满足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然而,在强大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生命教育”的理念往往被有意或无意的忘却,从而导致教育对生命的忘却,教育将目光倾注在“知识”、“分数”、“技能”等事物上,而忽视了生命本身。当这些依附在生命身上的事物过于膨胀和扩张时,它们反而成了生命的累赘和囚笼,甚至会成为摧残和损害生命的“元凶”。
其次,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它也应该是一门重要课程,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的学校长期设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却很少设置最最重要的“生命课”。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间和人员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即使目前不少地方进行了生命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然而与强大的学科课程相比较,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显得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同时,在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下,生命教育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有的学校不过是把它当为点缀和装饰,这无疑违背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初衷。
再次,学校缺乏从事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有三层含义,一是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生命教育专职教师,没有相应的在编在岗人员;二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缺乏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不能很好地关照和呵护学生的生命;三是学校教师本身的生命状态不够理想,他们自身的生命也囚禁在“应试”和“知识”的教育中,他们自身也欠缺生命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教师的缺失,导致生命教育缺乏有力的执行者,使生命教育理念和课程流于形式。
由上可见,一方面,学生的生命出现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缺少了生命教育,笔者认为,我们虽然可以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冠以各种理由,但学生生命问题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缺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学校需要实施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构架要把握系统性、生活性和地方适应性的原则
自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以来,生命教育思潮波及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关注焦点的差异,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理解,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呈现。如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偏重于死亡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有大量关于预防艾滋病和吸毒、临终关怀与哀伤抚慰方面的内容;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伦理教育,台湾开始试点生命教育的晓明女中起初是伦理教育的典范,其中有大量关于预防暴力和拯救学生心灵的内容;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安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安全教育三令五申,其中有大量关于保护生命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内容。
不仅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内容各有不同,即使在我国境内,各省的生命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如《咸宁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对生命教育的目的与主要内容是这样规定的:“生命教育旨在让中小学生通过对生命发生和发展的了解与体验,揭示生命的真谛,确定生命的方向,成全生命的意义。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关键词来展现生命教育的内涵。以达到培养青少年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进而正确认识任的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的教学目标。生命教育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融和在其中,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生命教育内容是: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则指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一、学生生命问题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缺失的矛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与生命共存于纷杂的自然世界和现实社会,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这些联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生命就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生命出现问题,也会加剧联系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命的残缺和终止。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的各种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因此生命的问题也越来越繁多和复杂。成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把人的生命区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这三种生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学生的自然生命面临威胁和伤害
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保障,是其它一切生命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自然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自然生命的两类突出问题是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人的生命安全会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因素的威胁和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人为灾害,以及溺水、他杀、自杀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四十余人[周亚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学》,2005,(7-8):121-122]。与严峻的安全问题相比,学生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和近视更是中国孩子两个致命弱点,高中生的近视率竟达76.02%。
(二)学生的社会生命遭遇迷茫和冲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总是与其他生命共存于世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生命交往和相处。有研究表明,人的成功80%靠人际关系,20%靠个人能力,这极大地佐证了社会生命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命状况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就是社会适应性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这三大群体的出现,使得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命问题日益严重和棘手。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三)学生的精神生命呈现脆弱和浅薄
人类生命与异类生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存在使人能够支配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说,精神生命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同样经历着孕育、发展、壮大和充实的过程,它同样面临着威胁、压抑、打击和戕害。中小学生精神生命的突出问题表现为脆弱性和浅薄性,这使得他们往往经受不住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认识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独特价值,这从屡屡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可以找到影子。同时,我国中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幸福感比较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应试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学生任何生命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导致生命的遗憾、残缺甚至死亡,因此,我们本应该通过生命的教育来预防、矫正和解决生命的问题,生命教育应该是每个生命必不可缺的需求,然而,我们当前的学校却长期缺乏生命教育,无法满足生命的这种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不仅无助于生命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了生命问题的滋生。
首先,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应该是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理念,学校应该是生命的乐园,学校的一切课程、教学、活动以及文化资源等都应该为生命服务,满足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然而,在强大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生命教育”的理念往往被有意或无意的忘却,从而导致教育对生命的忘却,教育将目光倾注在“知识”、“分数”、“技能”等事物上,而忽视了生命本身。当这些依附在生命身上的事物过于膨胀和扩张时,它们反而成了生命的累赘和囚笼,甚至会成为摧残和损害生命的“元凶”。
其次,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它也应该是一门重要课程,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的学校长期设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却很少设置最最重要的“生命课”。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间和人员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即使目前不少地方进行了生命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然而与强大的学科课程相比较,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显得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同时,在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下,生命教育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有的学校不过是把它当为点缀和装饰,这无疑违背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初衷。
再次,学校缺乏从事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有三层含义,一是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生命教育专职教师,没有相应的在编在岗人员;二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缺乏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不能很好地关照和呵护学生的生命;三是学校教师本身的生命状态不够理想,他们自身的生命也囚禁在“应试”和“知识”的教育中,他们自身也欠缺生命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教师的缺失,导致生命教育缺乏有力的执行者,使生命教育理念和课程流于形式。
由上可见,一方面,学生的生命出现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缺少了生命教育,笔者认为,我们虽然可以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冠以各种理由,但学生生命问题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缺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学校需要实施生命教育的根本原因。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构架要把握系统性、生活性和地方适应性的原则
自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以来,生命教育思潮波及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关注焦点的差异,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理解,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呈现。如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偏重于死亡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其中有大量关于预防艾滋病和吸毒、临终关怀与哀伤抚慰方面的内容;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伦理教育,台湾开始试点生命教育的晓明女中起初是伦理教育的典范,其中有大量关于预防暴力和拯救学生心灵的内容;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安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安全教育三令五申,其中有大量关于保护生命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内容。
不仅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内容各有不同,即使在我国境内,各省的生命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如《咸宁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对生命教育的目的与主要内容是这样规定的:“生命教育旨在让中小学生通过对生命发生和发展的了解与体验,揭示生命的真谛,确定生命的方向,成全生命的意义。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关键词来展现生命教育的内涵。以达到培养青少年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进而正确认识任的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的教学目标。生命教育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融和在其中,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生命教育内容是: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则指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