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后,以及90后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他们今后的责任安排和远景规划,越来越多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无疑,这是一件好事情,至少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对未来所保持的相当可贵的关怀意识。在各种关怀的声音中,最令我们揪心的,莫过于对这代人身罹的种种心理疾病所做的描述了。
关键词:80、90后 心理疾病 家庭地位 社会地位 造就
80后,以及90后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他们今后的责任安排和远景规划,越来越多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无疑,这是一件好事情,至少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对未来所保持的相当可贵的关怀意识。在各种关怀的声音中,最令我们揪心的,莫过于对这代人身罹的种种心理疾病所做的描述了。至于这种描述到底有无准确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准确性,因为它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我们暂不去考量其真伪,而是将已经获得的带有普遍性的描述,作为我们说话的出发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描述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点,即: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狭隘、利欲熏心、缺乏毅力、个人主义至上、迷茫、空虚、压抑、易走极端,如此等等,不尽一一。其实,不用再过多罗列事象,仅以上所举,假如都是真的,已经足以令我们感到恐怖了,难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资本和感情,精心打造的一代接班人就是这个样子吗?既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做任何的倾诉和辩解都显得有些理沮气丧,还不如我们把这些都一古脑儿当成真问题来对待,也许还可找出一些应对之策来。
我以为,80后一代人所患的心理疾病,其病因来自以下几个渠道:
其一,特殊的家庭地位造就了特殊的心理感受。前多年,一直有人在说“四二一综合症”,那时侯这一代人还小,还处在家庭亲情的呵护之下,事实上,这种症候,更多的还掩藏在天伦之乐的温柔陷阱中无由彰显,现在长大了,要走出家门,投身于社会活动了,让他们的身上不带着与生俱来的心理感受上路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身上果真带着这样那样的病菌,家庭环境乃一大病灶;
其二,特殊的家庭地位导致了特殊的社会地位。现在,全社会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相信,现在的孩子值钱了。当然这是好事,这是对人的价值,尤其是对孩子的价值所做的前所未有的提升。问题在于,当人们在充分认识到,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宗族的重要性时,常常被重视的似乎是他们对生命传承的至关重要性,而对他们之于社会责任以及精神的传承功能,相对的被置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说,在日常评价系统中,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事实上存在着许多不便明说的虚假性,在亲情伦理的重压下,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内涵,几乎只剩一张空壳了;
其三,特殊的家庭地位,特殊的社会地位,共同繁育了一种特殊的,带有社会性的,对下一代成才教育的片面激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是好事,但好事做过头了,不一定非会变成坏事,可也一定不全是好事。我们用不着做多少理论上的阐发,其实,在午后的每一个社区,每个有少年儿童的家庭,在双休日的每一家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任何一个正规的、临时的教育场合,我们去看看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很多问题便不言自明了。在教育还没有获得科学地位时,聪明的施教者都知道给受教育者较为充分地玩的时间,寓教于乐,多渠道开启心智,而在教育获得了科学地位的今天,我们却在以剥夺他们玩的天赋权利,去幻想他们给我们带来茁壮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回报,是不是有点不讲理。说得过分点,我们没有把人当人去对待,而是当成某种观念的载体,某种凭空设计的图纸,去闭门造车,甚至不惜舍身以赴,以此塑造的人,不南辕北辙,不患心理疾病,倒显得不符合逻辑了。
其四,我们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的应试教育机制,也是培育心理疾病的温床。请注意,我这里并没用“滋生”之类的词,而是用了“培育”。确实,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诸多心理疾病都与没完没了可有可无的考试有关,从幼儿园考到长大成人,很难想像,会考出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状态来。
综上来说,80后,以及90后这一代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里状况,是由家庭、社会……等各个因素所造成,那么所引起的各种连锁隐患,就需要大家共同来买单。
客观地说,存在于这代人身上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疾病,即便是真的,也用不着惊慌失措,因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问题,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谁敢说,我们现在在这说话的人,就一定没有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何况,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在一种情形下可以被认做是疾病,而在另一种情形下未必就不是健康的标志。
关键词:80、90后 心理疾病 家庭地位 社会地位 造就
80后,以及90后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他们今后的责任安排和远景规划,越来越多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无疑,这是一件好事情,至少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对未来所保持的相当可贵的关怀意识。在各种关怀的声音中,最令我们揪心的,莫过于对这代人身罹的种种心理疾病所做的描述了。至于这种描述到底有无准确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准确性,因为它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我们暂不去考量其真伪,而是将已经获得的带有普遍性的描述,作为我们说话的出发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描述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点,即: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狭隘、利欲熏心、缺乏毅力、个人主义至上、迷茫、空虚、压抑、易走极端,如此等等,不尽一一。其实,不用再过多罗列事象,仅以上所举,假如都是真的,已经足以令我们感到恐怖了,难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资本和感情,精心打造的一代接班人就是这个样子吗?既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做任何的倾诉和辩解都显得有些理沮气丧,还不如我们把这些都一古脑儿当成真问题来对待,也许还可找出一些应对之策来。
我以为,80后一代人所患的心理疾病,其病因来自以下几个渠道:
其一,特殊的家庭地位造就了特殊的心理感受。前多年,一直有人在说“四二一综合症”,那时侯这一代人还小,还处在家庭亲情的呵护之下,事实上,这种症候,更多的还掩藏在天伦之乐的温柔陷阱中无由彰显,现在长大了,要走出家门,投身于社会活动了,让他们的身上不带着与生俱来的心理感受上路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身上果真带着这样那样的病菌,家庭环境乃一大病灶;
其二,特殊的家庭地位导致了特殊的社会地位。现在,全社会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相信,现在的孩子值钱了。当然这是好事,这是对人的价值,尤其是对孩子的价值所做的前所未有的提升。问题在于,当人们在充分认识到,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宗族的重要性时,常常被重视的似乎是他们对生命传承的至关重要性,而对他们之于社会责任以及精神的传承功能,相对的被置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说,在日常评价系统中,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事实上存在着许多不便明说的虚假性,在亲情伦理的重压下,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内涵,几乎只剩一张空壳了;
其三,特殊的家庭地位,特殊的社会地位,共同繁育了一种特殊的,带有社会性的,对下一代成才教育的片面激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是好事,但好事做过头了,不一定非会变成坏事,可也一定不全是好事。我们用不着做多少理论上的阐发,其实,在午后的每一个社区,每个有少年儿童的家庭,在双休日的每一家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任何一个正规的、临时的教育场合,我们去看看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很多问题便不言自明了。在教育还没有获得科学地位时,聪明的施教者都知道给受教育者较为充分地玩的时间,寓教于乐,多渠道开启心智,而在教育获得了科学地位的今天,我们却在以剥夺他们玩的天赋权利,去幻想他们给我们带来茁壮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回报,是不是有点不讲理。说得过分点,我们没有把人当人去对待,而是当成某种观念的载体,某种凭空设计的图纸,去闭门造车,甚至不惜舍身以赴,以此塑造的人,不南辕北辙,不患心理疾病,倒显得不符合逻辑了。
其四,我们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的应试教育机制,也是培育心理疾病的温床。请注意,我这里并没用“滋生”之类的词,而是用了“培育”。确实,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诸多心理疾病都与没完没了可有可无的考试有关,从幼儿园考到长大成人,很难想像,会考出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状态来。
综上来说,80后,以及90后这一代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里状况,是由家庭、社会……等各个因素所造成,那么所引起的各种连锁隐患,就需要大家共同来买单。
客观地说,存在于这代人身上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疾病,即便是真的,也用不着惊慌失措,因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问题,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谁敢说,我们现在在这说话的人,就一定没有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何况,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在一种情形下可以被认做是疾病,而在另一种情形下未必就不是健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