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时事情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60-02
核心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17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时事政治相互补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时事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复习为例,践行这一想法。
一、有“温度”的导入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课堂,用带有“温度”的时事政治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鲜活的时政情境获得深刻体验,进而提升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全票当选国家主席,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来贺电或贺信的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喜悦而庄严的气氛的同时,归纳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并对发来祝贺的国家进行分类,探究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如让学生分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的贺电体现了联合国的哪些宗旨,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政治认同”决定着思想政治课堂的“温度”,以真实的时事感染学生,让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有“深度”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课堂应是有“深度”的,教师可通过创设时事情境打造有“深度”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当代国际社会》复习中,可引用以下时事材料:
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我国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进行岛礁人工陆地建设,完善医疗、气象、环境观测、航行安全等民用设施,为南海航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部署必要的国土防御设施。在南海问题上,各方诉求不尽相同,利益交织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各国在交往中重视平等原则,在沟通中增进理解互信。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
要求学生运用“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既可以突出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重难点,达成知识目标,又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主权国家不仅享有权利而且也要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还可以启迪学生在生活中既要珍惜和維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要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崇尚社会主义法治,并外化为捍卫社会主义法治的行动。这样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这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要求。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中非之间是敌或是友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2016年10月18日,菲律宾总统应邀访问中国,中菲关系从阴转晴。在此之前,因南海仲裁案而使两国关系出现倒退。2017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会见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此次越南岘港会见,习近平指出,自杜特尔特总统2016年10月访华以来,中菲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双方积极开展合作,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将继续同东盟国家一道,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杜特尔特表示,菲方致力于推进两国各领域合作向前发展,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好海上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分析中菲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在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及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后,教师随即提问:“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利益可以做些什么?”使学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坚定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信念。
与此同时,我国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样教学,既达成了了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的知识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能力目标;培养国家观念,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又寓这些教学目标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
通过设置有“深度”的时事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既使课堂内容有深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远度”的结尾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深远的、终身的,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立德树人任务的终结。因此,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尾应是有“远度”的,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近五年来,习近平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魅力旋风,许多往访国用最高规格甚至超高规格来接待这位中国贵宾。让学生观看《习近平外交魅力》的视频,领略五年来习近平所到之处掀起的魅力旋风,感受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世界,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
看完视频后笔者并没有提问书本知识,而是随即让学生表达看完视频后的心情和感想。学生内心澎湃,十分激动,真切感受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为祖国的强盛和大国担当而感到自豪。抓住时机发挥时事情境的熏陶作用,不是假大空地把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内心油然而生这样的情感,并使学生将之潜移默化为自己今后的责任担当。这样,学生才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真正关心家事国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培育其核心素养。
继而让学生运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知识,分析习近平外交魅力如此之大的原因。在分析思考中,学生拓展了国际视野,开始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感受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学生树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增强了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
总之,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用一系列的时事创设有“温度”“深度”“远度”的情境,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时事情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60-02
核心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17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时事政治相互补充,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时事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复习为例,践行这一想法。
一、有“温度”的导入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课堂,用带有“温度”的时事政治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鲜活的时政情境获得深刻体验,进而提升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全票当选国家主席,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来贺电或贺信的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感受喜悦而庄严的气氛的同时,归纳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并对发来祝贺的国家进行分类,探究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如让学生分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来的贺电体现了联合国的哪些宗旨,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政治认同”决定着思想政治课堂的“温度”,以真实的时事感染学生,让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有“深度”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课堂应是有“深度”的,教师可通过创设时事情境打造有“深度”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当代国际社会》复习中,可引用以下时事材料:
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我国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进行岛礁人工陆地建设,完善医疗、气象、环境观测、航行安全等民用设施,为南海航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部署必要的国土防御设施。在南海问题上,各方诉求不尽相同,利益交织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各国在交往中重视平等原则,在沟通中增进理解互信。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
要求学生运用“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解读上述材料,既可以突出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重难点,达成知识目标,又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主权国家不仅享有权利而且也要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还可以启迪学生在生活中既要珍惜和維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要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崇尚社会主义法治,并外化为捍卫社会主义法治的行动。这样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这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要求。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中非之间是敌或是友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2016年10月18日,菲律宾总统应邀访问中国,中菲关系从阴转晴。在此之前,因南海仲裁案而使两国关系出现倒退。2017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会见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此次越南岘港会见,习近平指出,自杜特尔特总统2016年10月访华以来,中菲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双方积极开展合作,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将继续同东盟国家一道,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杜特尔特表示,菲方致力于推进两国各领域合作向前发展,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好海上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分析中菲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在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及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后,教师随即提问:“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利益可以做些什么?”使学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坚定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信念。
与此同时,我国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样教学,既达成了了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的知识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能力目标;培养国家观念,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又寓这些教学目标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
通过设置有“深度”的时事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既使课堂内容有深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远度”的结尾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深远的、终身的,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立德树人任务的终结。因此,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尾应是有“远度”的,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近五年来,习近平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魅力旋风,许多往访国用最高规格甚至超高规格来接待这位中国贵宾。让学生观看《习近平外交魅力》的视频,领略五年来习近平所到之处掀起的魅力旋风,感受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世界,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
看完视频后笔者并没有提问书本知识,而是随即让学生表达看完视频后的心情和感想。学生内心澎湃,十分激动,真切感受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为祖国的强盛和大国担当而感到自豪。抓住时机发挥时事情境的熏陶作用,不是假大空地把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内心油然而生这样的情感,并使学生将之潜移默化为自己今后的责任担当。这样,学生才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真正关心家事国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培育其核心素养。
继而让学生运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知识,分析习近平外交魅力如此之大的原因。在分析思考中,学生拓展了国际视野,开始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感受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学生树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增强了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
总之,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用一系列的时事创设有“温度”“深度”“远度”的情境,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