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泽东并没有打倒刘少奇的动意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受到批评,不再参与中央领导工作;10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后,全国开展了批判“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浪潮。但在这时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事实证明,毛泽东仍把刘少奇作为党内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对待,并非要打倒刘少奇,也没有要对他立案审查。
  1966年11月3日,在接见红卫兵的群众大会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特地走到刘少奇跟前,询问了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当刘少奇表示要到群众中去接受锻炼时,毛泽东说:“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下去了。”
  1967年1月初,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两派红卫兵组织几次“勒令”刘少奇到该院检查。毛泽东获悉后派人转告刘少奇不要去。1月13日,毛泽东把刘少奇接到人民大会堂谈话,要他“好好学习,保重身体”。17日,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领导人的谈话中还称“刘少奇同志”,并且说:“刘、邓是不是能选上(中央委员),我的意见还是应该选上。”2月12日至18日,毛泽东在同张春桥、姚文元的三次谈话中讲道:“刘少奇看来九大还要选他当中央委员。”
  如此看来,毛泽东在当时并没有想打倒刘少奇。那么,毛泽东又是什么时候改变了不打倒刘少奇的态度呢?根据现有材料分析,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大约是1967年3月。
  3月16日,毛泽东同意在重印《毛泽东选集》时删掉原有赞许刘少奇的一段话。同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61人出狱问题的材料,在批语中用了“刘少奇策划和决定”“刘少奇、张闻天这个叛卖的决定”等严厉的字眼。3月21日,毛泽东同意调查刘少奇的历史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戚本禹的批刘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在最后一稿中增加了攻击、责问刘少奇的“八个为什么”,称刘少奇为“假革命、反革命”。这篇文章经毛泽东批准,于3月30日公开发表。
  是什么促使毛泽东改变了对刘少奇的态度?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由于林彪、江青一伙的阴谋陷害。林彪、江青集团中的骨干分子,几乎都是靠反刘少奇起家和攫取高位的。他们当然不愿意继续保留刘少奇的任何职位,从而对他们的政治地位和野心形成威胁。同时他们懂得,不经过毛泽东,打倒刘少奇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借用群众揭发和专案工作等名义,竭力对毛泽东施加影响。
  早在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尚未结束,叶群于8月11日、12日两次找人口授诬陷刘少奇的材料,要他写成书面揭发。13日,林彪看了写出来的材料。14日,林彪在家里找这个人谈话,要他把书面揭发改成向林彪、毛泽东写信的形式上报。当天,林彪就把这封信和诬陷刘少奇的材料批送江青,要她“酌转”毛泽东。
  在“怀疑一切”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群众中也捕风捉影地揭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林彪、江青等人利用这一情势,有计划、有预谋地将这类材料择要报送毛泽东,有的在一定范围内印发、传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形形色色的揭发材料,包括说刘少奇几次被捕叛变等假材料,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
  从毛泽东以后的多次谈话看,在这些材料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所谓被捕叛变问题,终于促使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刘少奇的看法。后来他在接见外宾以及内部谈话中,在讲到刘少奇问题时,一再说“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红卫兵现在查出来的材料”,并多次讲了“被捕叛变”的例子。
  随着“文化大革命”局势的恶性发展,1967年以后,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各地造反派纷纷抢印夺权,局势混乱不堪。毛泽东虽然采取了命令解放军“三支两军”、号召大联合、停止大串连等一系列措施,但未能奏效。
  1967年2月发生了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拍案而起,反对“文化大革命”的所谓“二月逆流”事件。同时,所谓“向走资派夺权”的部署在全国各地引起干部群众的不满,受到普遍抵制。毛泽东既然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种行为。他认为刘少奇虽然被批判了,但运动遇到了“刘少奇代理人”的抵抗,“从上至下各级都有这种反革命复辟现象”。这样,为了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击退所谓的复辟逆流,为了通过“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来克服派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国性的动乱,于是一错再错,把刘少奇作为靶子,彻底打倒。
其他文献
周恩来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生命的最后近600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离世时体重不到60斤。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抱病履职,苦撑危局,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3:周恩来疲劳过度在卫生间睡着了  1973年6月,北京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这一年,周恩来因病从3月开始作治疗。5月从广州回来不久,周恩来尿液里又出
期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他留下的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打造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却延续百年,传承了三代人。  李大钊财产仅1块大洋  李大钊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虽然出生于农家,但爷爷一直非常重视李大钊的教育。李大钊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李大
期刊
“四人帮”被捕后,有些人因为江青个人行为的原因,将她对毛泽东的感情也全盘否定了。事实上,江青对毛泽东感情极深,在延安十年间,她和毛泽东一起经历了“情投意合的恋爱”,以及“惊天动地的婚姻”。临终前,她的最后一句话是:“主席,我爱你!”  延安时期,江青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江青1937年8月奔赴延安,次年11月,24岁的江青和45岁的毛泽东结婚,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在延
期刊
1947年11月6日,毛岸英化名“杨永福”,随时任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等人,到达山东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李桥村。当时他的身份是康生的情报员和联络员。在阳信期间,毛岸英从未表明身份,一直穿着一件爸爸给他的肥大旧军装,写字用的是铅笔,笔记本是用五颜六色的旧纸合订而成,完全是一副“土八路”的形象。  化名“杨永福”来到阳信  1946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
期刊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是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也被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革”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连结婚送礼也必少不了一本“红宝书”。  20世纪最流行的“书”  严格意义上讲,“红宝书”应包括各种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但由于《毛主席语录》发行量最大、印制最精美、读者最多,且封面又是由红塑料封皮特制,人们
期刊
在“史无前例”的岁月里,曾有一支歌不分场合,天天唱,人人唱,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4年,举国上下正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时任哈尔滨歌剧院的创作员李郁文、王双印二人深入工厂、农村、军营与广大革命群众同劳动,同吃住。他们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时,便把大家的发言分别记录下来:“大海行船靠舵手,我们干革命的舵手,就是毛主席……万物生长靠阳光,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他二人将这些警句归纳
期刊
关光烈于1959年1月调任林彪的秘书。他万万没有想到,1971年,正当他在师政委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军区很多领导都对他看好之时,一场政治上的灭顶之灾正向他袭来……  关光烈成为林彪秘书  关光烈(1926-2008)大约是在林彪身边任职时间最长的秘书。关光烈于1959年1月调任林彪的秘书。他一表人才,面目和善,精明干练,知识面广,既有机关工作经验,又当过连指导员,熟悉基层情况;而且他来自127师
期刊
(1963年4月生,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抵粤之前,这位三十年从政之路上先后走过西藏、团中央、河北、内蒙多地的北京大学毕业生,一路留下“不走形式”、“沉稳实干”、“少言多做”的评价。主政广东,“慎言敏行”已经成为胡春华施政的鲜明风格。有人说,胡春华执政的广东呈现出了润物无声的格局,但这种润物无声也暗含风雷……  “天之骄子”曾是李克强副手  1979年,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期刊
一切任命完毕后,蒋介石给蒋经国留下的位置是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这一官衔虽然不高,但他交给儿子的权力却超越三军统帅,即负责“监督筹划情报业务,对大陆游击活动的派遣和指挥”。蒋介石觉得这还不够,又在“总统府”里设了一个“机要室资料组”,也让蒋经国负责……  初登台湾便有扶子之意  1949年12月31日,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天。此刻,刚从大陆败逃来台的蒋介石与儿子蒋经国正在涵碧楼登楼眺望。
期刊
林彪反革命集团以林彪为首,其手下悍将包括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周宇驰、于新野、陈励耘、王维国及周建平。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了发动武装政变的手令,阴谋败露后,他携妻儿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那么,“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彪手下的这十大悍将最终有怎样的结局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