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裙长提到离地40厘米,优雅地露出女性的脚踝;纤细的腰身,垫高的臀部,凸显女性线条;二十码长布料加工而成的大裙摆,夸张的帽檐——这是最初的,也是最经典的迪奥。迪奥的首秀唤醒了战后缺失的法国式优雅,复兴了巴黎作为世界时装之都的地位。这一切成真时,迪奥已经42岁了。
命运的指引
传奇人生中的很多时刻除了说是上帝的旨意,没有更合适的解释。
克里斯汀•迪奥出身法国的贵族家庭。而1929年爆发的那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上克里斯汀父亲莫里斯•迪奥的决策失误彻底毁了迪奥家族的生意,此前克里斯汀的弟弟患精神病,母亲病逝。
从小就显露出服装制作和搭配天赋的克里斯汀在艺术道路上遭受了父母反对,加上几年坎坷,他一直找不到方向。而女装设计的想法一出现就像发现了四叶草,他的生活开始好转。
在巴黎作为设计师为别人打了六年工后,迪奥终于在1946年被安排与法国首富马赛尔•博萨克(Marcel Boussac)会面,因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装屋。组建团队,选定了执着已久的蒙田大道30号后,一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1947年2月12日,克里斯汀•迪奥的第一场时装发布展示会。他,一鸣惊人。90套礼服列队展出后,所有的观众都在欢呼。摩登的小姐太太们为之疯狂。
“每一种时尚都是死于觉醒,生于欲望。”引用《时尚》杂志艺术总监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所说:“他达到了创造某种以女子特征为主要构思的目标。”克里斯汀•迪奥的设计风格回归到永久的女性特质:腰部、脚踝、胸部、姿态。迪奥把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树立为自己的偶像之一,但一向直接的香奈儿毫不领情,给了这种一反她“假小子”风格的设计以刻薄的评论:“迪奥?他根本不会装扮女人,他只是将衣服随便搭配在她们身上。”然而事实证明,迪奥在后续十年时间里,冲击了香奈儿时尚先锋的地位。在克里斯汀的回忆录中如是说:14岁那年有位吉普赛穿着的女人曾拉住他的手,预言道,“你将非常贫穷,但女人将带给你幸运,为你带来成功。你将从她们那里赚取大笔的钱。为此,你不得不远行万里。”
开创品牌雏形
相比于美国的务实、快速,对于曾经为选举权、驾车权、工作权斗争过的美国妇女,迪奥的“新风貌”简直是离经叛道。然而奇怪的是,在辱骂、抗议和攻击组成的轩然大波中,那些女人竟然愿意倒退几十年去穿这种衣服。
他明白正是论战在为他营造真正的价值,所以欣然接受。从小懦弱,喜欢田园生活,习惯逃避的“秃头、穿着像职员一样的矮胖家伙”居然迅速地适应了美国的舆论环境,并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和美国梦似的个人经历赢得了美国人的欢心。
在巴黎,他是一名高级女装设计师。在纽约,他的名字成了豪华成衣和各种服装制造的代名词。从小不愿从事家族产业的迪奥成了一名出色的商人和公共关系专家。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迪奥店就开始盈利。其营业额在1947年为12 0万法郎,在1948年上升到360万法郎,到1949年则上升到1270万法郎。尽管国外业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却占据了总收入的60%。
从此以后,迪奥每年都要去纽约两次,他下决心在美国建立一套商业性的时装分布系统。他运用美国时装业的分销系统,根据美国的成本结构、工作惯例以及工会组织等对公司做了必要的调整。
自1948年起,迪奥开始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几年后分销点就遍布欧洲和美洲大陆。迪奥认识到品牌标识的重要性,因为从“Christian Dior”转变为更上口且容易被人熟记“Dior”及后来的“CD”,取得品牌营销的一个又一个成功。迪奥的特许授权商业运作模式,更是创全球时装界之先河。
一种对权威的欲望和享受推动着迪奥不断去改变,让人目眩。他每改一次裙边的长度,就掀起一阵轩然大波,有人形容他是“控制裙子长度的暴君”。
1957年10月23日晚,巨星陨落。他作为史上首位时装设计师和他著名的左撇子剪刀一起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新时代的迪奥帝国
1968年,博萨克集团迫于资金压力将迪奥香水公司出售给了酩悦•轩尼诗集团。十年后,博萨克集团走向破产,迪奥公司被转到维洛特集团名下。然而三年后维洛特也濒临破产,迪奥公司随之走向衰落。
1984年,36岁的伯纳德•阿诺特(Bernald Arnault)仅仅动用1500万美元的现金,加上8000万美元的贷款,就整体收购了维洛特。至于为什么对这家集团“动心”,伯纳德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他背井离乡生活在美国的时候,百货公司销售的迪奥产品让他突然想念起祖国来。“我面前的东西明显比其他产品高雅。”
伯纳德比迪奥更加硬朗、纯熟,更具有远见;在服装设计上,他也总是能搜索到最合适的设计师。收购完成后伯纳德立即出售了该集团的大部分资产,仅仅保留了迪奥和乐篷马歇百货公司,专心开始他在奢侈品行业的攻坚战。早年被卖给了酩悦•轩尼诗的迪奥香水部门阿诺特也没有放过,而且他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收购机会。酩悦•轩尼诗与路易威登本是两家独立公司,前者是一流的酒制品生产商,后者是顶级的皮革制造商。当时,两大公司为了减少被恶意收购的危险,合并成最初的LVMH集团。然而由于股权分布均衡,路易威登总裁亨利•里佳米尔与酩悦•轩尼诗总裁阿兰•舍瓦利耶互不相让。为了能在董事局内击退阿兰,亨利拉拢伯纳德投资LVMH。而这一招却是“引狼入室”,打响了法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恶意并购战。伯纳德利用两者的矛盾,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LVMH的股份。很快,在伯纳德的帮助下击败了阿兰•舍瓦利耶。而两年后,野心勃勃的伯纳德把亨利•里佳米尔也挤出董事会,独掌LVMH集团大权。
伯纳德从未减少过他对迪奥的钟爱。1995年,他将迪奥时装公司独立出来,成为自己的全资控股公司,整合了高级定制时装、成衣、男装、皮具、珠宝业务。而迪奥香水与化妆品、迪奥钟表则继续由LVMH经营。现在的迪奥已经不只是最初的迪奥时装公司,而成为了一个奢侈品牌的帝国,包括高级女装公司Christian Dior Couture (100%股份)、从事金融业务的Financière Jean Goujon公司(100%股份)和LVMH集团(42.5%股份)。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收购与兼并,伯纳德登上了时尚权利的最顶峰。1987年至今,LVMH进行了62笔收购,持股74家公司,同时卖掉了48个公司。《福布斯》发布的2011年度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阿诺德以410亿美元排在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还有1998年任命的迪奥时装公司CEO锡尼•多里丹奴,他也是奢侈品行业中任期最长的CEO之一。他延续了迪奥先生对销售网络的重视,精准地扩张了新兴市场。使得迪奥的财务数据频频报喜:2011财年克里斯汀迪奥集团总收入246亿欧元,比2010年增长了17%。日常业务利润增长23%,经营利润率持续提高,达到了22%。该集团2011财年净利润为12.79亿欧元。伯纳德启用设计师与他的商业策略一样大胆。将有破坏性才华的设计师与历史悠久的经典品牌撮合在一起,已成了哈佛商学院的个案研究课题,让多家老牌时装屋起死回生。他任命纽约嘻哈风格设计师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创意总监,还让富有童话色彩的27岁英国人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来扭转法国传统品牌纪梵希(Givenchy)。
1997年他选择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大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iano)出任迪奥创意总监,个性张扬的设计每一次都挑战观众的感官,鬼才加上“新风貌”迪奥与少年时设计化装舞会服装的迪奥的融合,让迪奥切切实实成为了伯纳德收购它时宣称的世界第一的时装品牌。但醉酒后的种族歧视言论毁了这位被伯纳德夸赞为与迪奥一样天才的设计师。再大胆的伯纳德也只能忍痛割爱将他解雇,并宣布旗下任何品牌均不得再雇用。
也许是由于伯纳德步入老年,他正从往日的套路里走出,开始将那些低调的工作室设计师发掘出来。例如菲比•菲罗(Phoebe Philo)、比尔•盖登(Bill Gaytten)。这些设计师重新挖掘,巧妙运用最体现品牌传统和特质的元素,保守而平稳,让时尚圈重新怀念起它们最光辉的历史时刻,并期望着这些经典在惊喜中一直延续。
伯纳德开始将那些低调的工作室设计师发掘出来。让时尚圈重新怀念起它们最光辉的历史时刻
克里斯汀•迪奥
命运的指引
传奇人生中的很多时刻除了说是上帝的旨意,没有更合适的解释。
克里斯汀•迪奥出身法国的贵族家庭。而1929年爆发的那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上克里斯汀父亲莫里斯•迪奥的决策失误彻底毁了迪奥家族的生意,此前克里斯汀的弟弟患精神病,母亲病逝。
从小就显露出服装制作和搭配天赋的克里斯汀在艺术道路上遭受了父母反对,加上几年坎坷,他一直找不到方向。而女装设计的想法一出现就像发现了四叶草,他的生活开始好转。
在巴黎作为设计师为别人打了六年工后,迪奥终于在1946年被安排与法国首富马赛尔•博萨克(Marcel Boussac)会面,因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装屋。组建团队,选定了执着已久的蒙田大道30号后,一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1947年2月12日,克里斯汀•迪奥的第一场时装发布展示会。他,一鸣惊人。90套礼服列队展出后,所有的观众都在欢呼。摩登的小姐太太们为之疯狂。
“每一种时尚都是死于觉醒,生于欲望。”引用《时尚》杂志艺术总监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所说:“他达到了创造某种以女子特征为主要构思的目标。”克里斯汀•迪奥的设计风格回归到永久的女性特质:腰部、脚踝、胸部、姿态。迪奥把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树立为自己的偶像之一,但一向直接的香奈儿毫不领情,给了这种一反她“假小子”风格的设计以刻薄的评论:“迪奥?他根本不会装扮女人,他只是将衣服随便搭配在她们身上。”然而事实证明,迪奥在后续十年时间里,冲击了香奈儿时尚先锋的地位。在克里斯汀的回忆录中如是说:14岁那年有位吉普赛穿着的女人曾拉住他的手,预言道,“你将非常贫穷,但女人将带给你幸运,为你带来成功。你将从她们那里赚取大笔的钱。为此,你不得不远行万里。”
开创品牌雏形
相比于美国的务实、快速,对于曾经为选举权、驾车权、工作权斗争过的美国妇女,迪奥的“新风貌”简直是离经叛道。然而奇怪的是,在辱骂、抗议和攻击组成的轩然大波中,那些女人竟然愿意倒退几十年去穿这种衣服。
他明白正是论战在为他营造真正的价值,所以欣然接受。从小懦弱,喜欢田园生活,习惯逃避的“秃头、穿着像职员一样的矮胖家伙”居然迅速地适应了美国的舆论环境,并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和美国梦似的个人经历赢得了美国人的欢心。
在巴黎,他是一名高级女装设计师。在纽约,他的名字成了豪华成衣和各种服装制造的代名词。从小不愿从事家族产业的迪奥成了一名出色的商人和公共关系专家。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迪奥店就开始盈利。其营业额在1947年为12 0万法郎,在1948年上升到360万法郎,到1949年则上升到1270万法郎。尽管国外业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却占据了总收入的60%。
从此以后,迪奥每年都要去纽约两次,他下决心在美国建立一套商业性的时装分布系统。他运用美国时装业的分销系统,根据美国的成本结构、工作惯例以及工会组织等对公司做了必要的调整。
自1948年起,迪奥开始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几年后分销点就遍布欧洲和美洲大陆。迪奥认识到品牌标识的重要性,因为从“Christian Dior”转变为更上口且容易被人熟记“Dior”及后来的“CD”,取得品牌营销的一个又一个成功。迪奥的特许授权商业运作模式,更是创全球时装界之先河。
一种对权威的欲望和享受推动着迪奥不断去改变,让人目眩。他每改一次裙边的长度,就掀起一阵轩然大波,有人形容他是“控制裙子长度的暴君”。
1957年10月23日晚,巨星陨落。他作为史上首位时装设计师和他著名的左撇子剪刀一起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新时代的迪奥帝国
1968年,博萨克集团迫于资金压力将迪奥香水公司出售给了酩悦•轩尼诗集团。十年后,博萨克集团走向破产,迪奥公司被转到维洛特集团名下。然而三年后维洛特也濒临破产,迪奥公司随之走向衰落。
1984年,36岁的伯纳德•阿诺特(Bernald Arnault)仅仅动用1500万美元的现金,加上8000万美元的贷款,就整体收购了维洛特。至于为什么对这家集团“动心”,伯纳德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他背井离乡生活在美国的时候,百货公司销售的迪奥产品让他突然想念起祖国来。“我面前的东西明显比其他产品高雅。”
伯纳德比迪奥更加硬朗、纯熟,更具有远见;在服装设计上,他也总是能搜索到最合适的设计师。收购完成后伯纳德立即出售了该集团的大部分资产,仅仅保留了迪奥和乐篷马歇百货公司,专心开始他在奢侈品行业的攻坚战。早年被卖给了酩悦•轩尼诗的迪奥香水部门阿诺特也没有放过,而且他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收购机会。酩悦•轩尼诗与路易威登本是两家独立公司,前者是一流的酒制品生产商,后者是顶级的皮革制造商。当时,两大公司为了减少被恶意收购的危险,合并成最初的LVMH集团。然而由于股权分布均衡,路易威登总裁亨利•里佳米尔与酩悦•轩尼诗总裁阿兰•舍瓦利耶互不相让。为了能在董事局内击退阿兰,亨利拉拢伯纳德投资LVMH。而这一招却是“引狼入室”,打响了法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恶意并购战。伯纳德利用两者的矛盾,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LVMH的股份。很快,在伯纳德的帮助下击败了阿兰•舍瓦利耶。而两年后,野心勃勃的伯纳德把亨利•里佳米尔也挤出董事会,独掌LVMH集团大权。
伯纳德从未减少过他对迪奥的钟爱。1995年,他将迪奥时装公司独立出来,成为自己的全资控股公司,整合了高级定制时装、成衣、男装、皮具、珠宝业务。而迪奥香水与化妆品、迪奥钟表则继续由LVMH经营。现在的迪奥已经不只是最初的迪奥时装公司,而成为了一个奢侈品牌的帝国,包括高级女装公司Christian Dior Couture (100%股份)、从事金融业务的Financière Jean Goujon公司(100%股份)和LVMH集团(42.5%股份)。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收购与兼并,伯纳德登上了时尚权利的最顶峰。1987年至今,LVMH进行了62笔收购,持股74家公司,同时卖掉了48个公司。《福布斯》发布的2011年度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阿诺德以410亿美元排在第四位。
值得一提的还有1998年任命的迪奥时装公司CEO锡尼•多里丹奴,他也是奢侈品行业中任期最长的CEO之一。他延续了迪奥先生对销售网络的重视,精准地扩张了新兴市场。使得迪奥的财务数据频频报喜:2011财年克里斯汀迪奥集团总收入246亿欧元,比2010年增长了17%。日常业务利润增长23%,经营利润率持续提高,达到了22%。该集团2011财年净利润为12.79亿欧元。伯纳德启用设计师与他的商业策略一样大胆。将有破坏性才华的设计师与历史悠久的经典品牌撮合在一起,已成了哈佛商学院的个案研究课题,让多家老牌时装屋起死回生。他任命纽约嘻哈风格设计师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创意总监,还让富有童话色彩的27岁英国人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来扭转法国传统品牌纪梵希(Givenchy)。
1997年他选择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大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iano)出任迪奥创意总监,个性张扬的设计每一次都挑战观众的感官,鬼才加上“新风貌”迪奥与少年时设计化装舞会服装的迪奥的融合,让迪奥切切实实成为了伯纳德收购它时宣称的世界第一的时装品牌。但醉酒后的种族歧视言论毁了这位被伯纳德夸赞为与迪奥一样天才的设计师。再大胆的伯纳德也只能忍痛割爱将他解雇,并宣布旗下任何品牌均不得再雇用。
也许是由于伯纳德步入老年,他正从往日的套路里走出,开始将那些低调的工作室设计师发掘出来。例如菲比•菲罗(Phoebe Philo)、比尔•盖登(Bill Gaytten)。这些设计师重新挖掘,巧妙运用最体现品牌传统和特质的元素,保守而平稳,让时尚圈重新怀念起它们最光辉的历史时刻,并期望着这些经典在惊喜中一直延续。
伯纳德开始将那些低调的工作室设计师发掘出来。让时尚圈重新怀念起它们最光辉的历史时刻
克里斯汀•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