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教多学”是个老旧而时新的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多学”就是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教师精讲,学生多学。“少教”是指教师要教得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发展性。“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时间的保证下,走向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少教多学”强调的是教师要减少课堂控制、包办、代替的时间,把交流、表达、反思、展示的机会还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少教多学”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求是一致的。日本學者龟口惠治研究表明,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 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生学会了去教别人,则能记住90%的内容。另有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少教多学”具有科学性与必要性,也是坚守教育规律的需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坦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选修课量大面广,教学时间有限,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选修课的教学中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兴趣引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习《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可以先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开展有关先秦诸子的学术散文朗读课,即精选出用感性文字表达的有关心得、论文、论著读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便对先秦诸子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先秦诸子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讲座,欣赏《孔子》《墨攻》等电影。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比较符合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很快就能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和探究的兴趣。
二、编制学案法
编制学案,可以让“少教多学”有具体的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由教师把控课堂的所有时间,而是要更加注重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习环节。比如在教学选修课中的古诗文时,可以制定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把导学案上的问题一一思考并尝试解决。这样,在充分预习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理念。
三、群文阅读法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教学为例。诗歌单元所选篇目较多,如果按必修课的上法,根本没法在相应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受2017年版的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编排体例的启发,在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法,有助于实现选修课“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首先,依据课程总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重组,可以把同一作家的作品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把同一题材的诗歌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解读一首诗的六个要点:知人论世、把握形象、领略意境、掌握方法、区分风格、了解流派。然后组织学生对重组单元的多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诗歌的特点,探讨解读不同诗歌的角度和方法。教学中,学生需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与交流,教师只需做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对不同作品、不同诗人的解读。这一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少教”与学生的“多学”。这当然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经典散文的学习,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要求写读书提要和笔记,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经验。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课后布置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传承家国情怀,激发奋斗之志》(时评)、《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许纪霖),然后写下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的“少教”与学生的“多学”。
四、合作探究法
2003年版及2017年版的新课标均强调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进而思考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在全班做交流发言。比如在中外传记、外国小说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重对话,从而落实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五、以写促学法
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以古诗文的教学为例,因其距今年代久远,我们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结合当下去感悟其现实意义。比如在教学《阿房宫赋》一文后,便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时兴的话题“中国梦”,让学生写写感想。再如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可以让学生写写从这篇文章里获得的启示和感悟。这一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帮助学生发生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少教多学”理念真正得到落实。
六、以点带面法
以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为例。本教材所选文本较多,而选修课的课时有限,不可能像必修课那样篇篇精讲。教学时就可以选几篇文章,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完成本教材的教学。比如在教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本单元及本册书中关于“义”的文章:如《王何必曰利》《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爱》)等。对于以上相关主题的文章,教师可灵活地留出几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自学,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学生能读懂文意,掌握重要字词即可。当然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并适时给予点拨。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少教多学”不失为一种科学、必要且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者通联:安徽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少教多学”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求是一致的。日本學者龟口惠治研究表明,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 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生学会了去教别人,则能记住90%的内容。另有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少教多学”具有科学性与必要性,也是坚守教育规律的需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坦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选修课量大面广,教学时间有限,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选修课的教学中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兴趣引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习《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可以先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开展有关先秦诸子的学术散文朗读课,即精选出用感性文字表达的有关心得、论文、论著读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便对先秦诸子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先秦诸子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讲座,欣赏《孔子》《墨攻》等电影。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比较符合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很快就能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和探究的兴趣。
二、编制学案法
编制学案,可以让“少教多学”有具体的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由教师把控课堂的所有时间,而是要更加注重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习环节。比如在教学选修课中的古诗文时,可以制定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把导学案上的问题一一思考并尝试解决。这样,在充分预习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理念。
三、群文阅读法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教学为例。诗歌单元所选篇目较多,如果按必修课的上法,根本没法在相应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受2017年版的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编排体例的启发,在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法,有助于实现选修课“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首先,依据课程总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重组,可以把同一作家的作品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把同一题材的诗歌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解读一首诗的六个要点:知人论世、把握形象、领略意境、掌握方法、区分风格、了解流派。然后组织学生对重组单元的多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诗歌的特点,探讨解读不同诗歌的角度和方法。教学中,学生需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与交流,教师只需做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对不同作品、不同诗人的解读。这一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少教”与学生的“多学”。这当然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经典散文的学习,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要求写读书提要和笔记,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经验。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课后布置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传承家国情怀,激发奋斗之志》(时评)、《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许纪霖),然后写下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的“少教”与学生的“多学”。
四、合作探究法
2003年版及2017年版的新课标均强调要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进而思考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在全班做交流发言。比如在中外传记、外国小说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重对话,从而落实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五、以写促学法
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以古诗文的教学为例,因其距今年代久远,我们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结合当下去感悟其现实意义。比如在教学《阿房宫赋》一文后,便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时兴的话题“中国梦”,让学生写写感想。再如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可以让学生写写从这篇文章里获得的启示和感悟。这一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帮助学生发生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少教多学”理念真正得到落实。
六、以点带面法
以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为例。本教材所选文本较多,而选修课的课时有限,不可能像必修课那样篇篇精讲。教学时就可以选几篇文章,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完成本教材的教学。比如在教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本单元及本册书中关于“义”的文章:如《王何必曰利》《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爱》)等。对于以上相关主题的文章,教师可灵活地留出几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自学,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学生能读懂文意,掌握重要字词即可。当然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并适时给予点拨。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少教多学”不失为一种科学、必要且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者通联:安徽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