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为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学生的活动,包括动手实践与主动探索,应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自觉行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并非是使学生建立关于相应逻辑结构的牢固记忆,而应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既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超出“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不应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绝对地对立起来,而应很好地实现两者的相互渗透与必要整合;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防止理解上的简单化与做法上的片面性,并应注意对已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5-02笔者近期参加了几次全县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听了十几堂观摩课。在此,无意于对这些课例进行全面评价,仅以其中的一些课例为背景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能性”是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三年级)出现的一个概念,因而相关的教学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演示这节课的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的主线:/“一定”-(不一定)-“可能”\大-经常小-偶然从而使整堂课表现出了较大的连贯性,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这一堂课的另一特色是加强了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在引出了“可能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4一5人)为单位从事以下的“游戏”: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一个口袋,其中分别装有若干个粉色的球和黄色的球,教师要求学生每次摸出一个球,并对所得出的结果加以记录,然后算出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粉球多少次,黄球多少次。显然,教师在此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好地体会可能性的“大”和“小”;也正因为此,在小组实践后,教师又安排了全班性的汇报,并以各个小组所得出的“数据”为基础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口袋里的粉球越多,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如果口袋里的黄球越多,则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疑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关键因素在于我们不应将所说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简单地等同起来,而两者的重要区分之一就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这里的课例而言,这就是指,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从口袋中连续不断地去“摸球”?我们应使学生在事先清楚地了解这种意图,从而相应的活动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就当前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情境设置”而言,关键就在于如何由所设置的情境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后者正是围绕所说的问题进行的,从而就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就所说的课例而言,在让学生实际地去从事“摸球”活动前,教师或许就可设计这样的“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然而,尽管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其中一个口袋中黄球较多,另一个口袋中则粉球较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哪个口袋则装有较多的黄球?另外,就实际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在此也不一定要采取“小组活动”这种形式,因为,亲手“摸”一次对于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未必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所说的课例中,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其他小组的“工作背景”,或者说,因为各个小组的活动并不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他组所得出的数据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兴趣,恰恰相反,过多的“不相干”数据反而冲淡了主要的教学目标。与上述的做法不同,笔者以为,在明确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猜测,以及全班统一了“我们可以通过摸球的次数对猜测作出检验”这种认识后,我们仍可采取全班活动的形式,例如,在此可以按照猜测的不同首先将全班分成两个组,然后,随着摸球活动的开展,也即越来越多相关数据的得出,可以允许学生不断对自己的猜测作出调整,也即由原来的组转移到对立的组,直至全班最终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改变立场”的原因作出说明,这样全班学生就将始终具有同一个关注点,教师则可十分顺利地引出所希望的结论,包括最终打开口袋对猜测的正确性作出检验。总的来说,与单纯地追求形式相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
“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应用”主要是一节复习课(六年级),希望能对学生所学过的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作出整理,特别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面积公式的相互联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参与这一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说都已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因为,各个小组都能正确地回忆出相关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大致地体现出如下的逻辑线索。
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这事实上应被看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如何突破通过先前的教学所形成的逻辑线索的束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开拓新的更大可能性。例如,就所提及的各个面积公式的把握而言,笔者以为,除去以长方形为核心这一“标准”做法以外,我们也完全可以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核心将其他各个图形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比较与“互补”,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也可促进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5-02笔者近期参加了几次全县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听了十几堂观摩课。在此,无意于对这些课例进行全面评价,仅以其中的一些课例为背景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能性”是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三年级)出现的一个概念,因而相关的教学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演示这节课的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的主线:/“一定”-(不一定)-“可能”\大-经常小-偶然从而使整堂课表现出了较大的连贯性,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这一堂课的另一特色是加强了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在引出了“可能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4一5人)为单位从事以下的“游戏”: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一个口袋,其中分别装有若干个粉色的球和黄色的球,教师要求学生每次摸出一个球,并对所得出的结果加以记录,然后算出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粉球多少次,黄球多少次。显然,教师在此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好地体会可能性的“大”和“小”;也正因为此,在小组实践后,教师又安排了全班性的汇报,并以各个小组所得出的“数据”为基础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口袋里的粉球越多,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如果口袋里的黄球越多,则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疑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关键因素在于我们不应将所说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一般的课堂游戏简单地等同起来,而两者的重要区分之一就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这里的课例而言,这就是指,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从口袋中连续不断地去“摸球”?我们应使学生在事先清楚地了解这种意图,从而相应的活动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就当前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情境设置”而言,关键就在于如何由所设置的情境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后者正是围绕所说的问题进行的,从而就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就所说的课例而言,在让学生实际地去从事“摸球”活动前,教师或许就可设计这样的“情境”:向学生出示两个口袋并告诉他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粉球和黄球;然而,尽管两者的总数是一样的,其中一个口袋中黄球较多,另一个口袋中则粉球较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不用打开口袋就能知道哪个口袋装有较多的粉球,哪个口袋则装有较多的黄球?另外,就实际教学活动而言,笔者认为,在此也不一定要采取“小组活动”这种形式,因为,亲手“摸”一次对于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未必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所说的课例中,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其他小组的“工作背景”,或者说,因为各个小组的活动并不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他组所得出的数据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兴趣,恰恰相反,过多的“不相干”数据反而冲淡了主要的教学目标。与上述的做法不同,笔者以为,在明确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猜测,以及全班统一了“我们可以通过摸球的次数对猜测作出检验”这种认识后,我们仍可采取全班活动的形式,例如,在此可以按照猜测的不同首先将全班分成两个组,然后,随着摸球活动的开展,也即越来越多相关数据的得出,可以允许学生不断对自己的猜测作出调整,也即由原来的组转移到对立的组,直至全班最终得出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改变立场”的原因作出说明,这样全班学生就将始终具有同一个关注点,教师则可十分顺利地引出所希望的结论,包括最终打开口袋对猜测的正确性作出检验。总的来说,与单纯地追求形式相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
“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应用”主要是一节复习课(六年级),希望能对学生所学过的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作出整理,特别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面积公式的相互联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参与这一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说都已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因为,各个小组都能正确地回忆出相关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大致地体现出如下的逻辑线索。
显然,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这事实上应被看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如何突破通过先前的教学所形成的逻辑线索的束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开拓新的更大可能性。例如,就所提及的各个面积公式的把握而言,笔者以为,除去以长方形为核心这一“标准”做法以外,我们也完全可以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核心将其他各个图形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比较与“互补”,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和合理的认知结构,也可促进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