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运用电教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电教媒体可以使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克服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形象生动丰富的内容和直观具体感性的材料,使其在学生大脑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同时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趣生情
开课时,老师应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儿童心灵的情弦,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让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因此,在教学开始,或播放录像,或播放录音,或运用投影配以录音乐曲创设一个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激起学习的兴趣,正是课伊始、情亦生。
例如上《我们的学校》一课,让学生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产生为校争光的愿望。上课伊始,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校园美景录像,学生耳听眼看,不自不觉地进入到这美景中来,深深地陶醉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美的校园谁不爱呢?再出现同学们参加学校活动的各组照片,引起大家的回忆,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很自然地激起了学习兴趣:对呀,我们应该怎样来维护学校、爱护学校呢?这样导入新课,没有任何做作,学生易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借助电教媒体,明理动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明理过程中,老师借助电教媒体,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疑难处去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悄悄涌动起来,正所谓“情通理达”,学生就能较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道德认识,进而产生由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思想转变。
例如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这是一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几十年的课文了,这篇课文明理的难点是:爱国志士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表现热爱祖国的精神?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课文篇幅较长,仅靠通过课文的文字来讲述,是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那这一课的道德认知、思想教育只是泛泛而谈,若借助电教媒体,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堂上,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录像片断。此时,学生耳听大炮的轰鸣声,机枪的嗒嗒嗒声,两眼紧盯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学生宛如身临其境。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爱国志士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崇敬、热爱之情已涌上每个人的心头,我们伟大的祖国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又播放歌曲《英雄赞歌》,高亢雄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师生的情感在共鸣、在升华,同时一种责任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涌动:面对祖国,作为新中国幸福成长的少年儿童该怎样做呢?到这时,明理已水到渠成。
三、借助电教媒体,入境移情
当学生对人和事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相应的情感时,作恰到好处的迁移,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电教媒体极具表现力,能够很直观地引发学生情感迁移,指导行为。
例如上《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先让学生听录音故事《今天我值日》,学生向故事主人公主动、自觉地打扫卫生的优秀品质学习,那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如何进行情感迁移?通过录像,把班上同学为集体服务的好行为展现在同学面前。同学们看到一幅幅具体、形象的画面很受教育,要向本班同学学习,热爱学校,从我做起,已在学生心里落根,并使学生受到具体的行为指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知道怎样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了。
四、借助电教媒体,辨行定情
如何使學生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感,而不拘泥于课本中的故事,把“学”和“行”分开?何不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媒体从生活中寻找故事、寻找素材呢?
如上《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一课,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程度上看,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名人事迹知之不多。课前,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开展“我是学校小记者”采访活动,听家里的老人、父母讲名人的故事并进行录音;开展“美丽家乡一日游”活动,拍下视频;查阅有关家乡的旅游、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制作家乡名信片,通过这些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了家乡的闪光之处,而且把课前准备的录音和视频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趣生情
开课时,老师应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儿童心灵的情弦,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让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因此,在教学开始,或播放录像,或播放录音,或运用投影配以录音乐曲创设一个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激起学习的兴趣,正是课伊始、情亦生。
例如上《我们的学校》一课,让学生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产生为校争光的愿望。上课伊始,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校园美景录像,学生耳听眼看,不自不觉地进入到这美景中来,深深地陶醉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美的校园谁不爱呢?再出现同学们参加学校活动的各组照片,引起大家的回忆,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很自然地激起了学习兴趣:对呀,我们应该怎样来维护学校、爱护学校呢?这样导入新课,没有任何做作,学生易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借助电教媒体,明理动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明理过程中,老师借助电教媒体,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疑难处去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悄悄涌动起来,正所谓“情通理达”,学生就能较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道德认识,进而产生由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思想转变。
例如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这是一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几十年的课文了,这篇课文明理的难点是:爱国志士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表现热爱祖国的精神?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课文篇幅较长,仅靠通过课文的文字来讲述,是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那这一课的道德认知、思想教育只是泛泛而谈,若借助电教媒体,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堂上,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录像片断。此时,学生耳听大炮的轰鸣声,机枪的嗒嗒嗒声,两眼紧盯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学生宛如身临其境。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爱国志士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崇敬、热爱之情已涌上每个人的心头,我们伟大的祖国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又播放歌曲《英雄赞歌》,高亢雄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师生的情感在共鸣、在升华,同时一种责任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涌动:面对祖国,作为新中国幸福成长的少年儿童该怎样做呢?到这时,明理已水到渠成。
三、借助电教媒体,入境移情
当学生对人和事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相应的情感时,作恰到好处的迁移,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电教媒体极具表现力,能够很直观地引发学生情感迁移,指导行为。
例如上《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先让学生听录音故事《今天我值日》,学生向故事主人公主动、自觉地打扫卫生的优秀品质学习,那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如何进行情感迁移?通过录像,把班上同学为集体服务的好行为展现在同学面前。同学们看到一幅幅具体、形象的画面很受教育,要向本班同学学习,热爱学校,从我做起,已在学生心里落根,并使学生受到具体的行为指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知道怎样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了。
四、借助电教媒体,辨行定情
如何使學生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感,而不拘泥于课本中的故事,把“学”和“行”分开?何不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媒体从生活中寻找故事、寻找素材呢?
如上《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一课,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程度上看,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名人事迹知之不多。课前,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开展“我是学校小记者”采访活动,听家里的老人、父母讲名人的故事并进行录音;开展“美丽家乡一日游”活动,拍下视频;查阅有关家乡的旅游、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制作家乡名信片,通过这些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了家乡的闪光之处,而且把课前准备的录音和视频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