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和高校内涵建设等因素的推动下,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转型高校既可以是地方本科院校,也可以是985高校、211院校,部分非985高校、非211院校的部委所属本科院校也应该转型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分析在转型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对象;思考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文素养培养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227);湖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B006)
作者简介:彭小平,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无线通信;李刚,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嵌入式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3-0005-0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为什么转、哪些院校转、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动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型的动力源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且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1]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致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大量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然而,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与需求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数量不足,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学历层次不高,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却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3]这种现状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培养理论水平更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较强、数量众多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可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
(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结构的优化是转型的内在必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复杂的社会和分化的经济市场显示出多样化的需求,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4];不同人的基础、能力、兴趣、特长是不同的,同时,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因此,也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高等教育不仅发达,而且呈现出多样性。只有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才能使高等教育在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中达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5]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本科教育结构单一,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都朝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目标发展,其办学定位趋同、培养理念近似,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办学,加快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转型的外部推动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具备高度成长性的体系,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初等、中等、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并且该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成长,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不仅应该有专科、本科层次,也应该发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6]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认识的局限,以及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致使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4]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质量上,中职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比较发达,且衔接较好,但缺少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就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能够构建起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满足学生发展的诉求,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转型发展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实要求和根本举措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存在“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的现象,人才供需不协调。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新鲜血液,企业面临“招工难”,找不到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市场上拥有高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才特别稀缺,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影响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 200万人到3 300万人之间。[4]人才供需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并非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5]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五)高校内涵建设是转型的内在驱动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普通本科院校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如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还关系到普通本科高校自身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国外高校和国内重点大学的“压”以及高职院校的“顶”,必须在夹缝中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只有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7],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依托行业和地方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不仅有效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或攀高的问题。同时,既为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造条件,有利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二、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对象
上面我们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那么,具体应该由哪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转型高校既可以是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当然,既可以是部分高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部分高校中的一部分专业转型。在同一所高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不应只一个模式,可根据学校的不同学科专业,办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千校一面,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却不安于本分,总想办成综合性高校,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向研究型大学看齐[8],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致使其培养的学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社会不认可,对失业的“贡献”最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而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且地方本科院校占本科高校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主体,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地方本科院校本应该把学生的愿望、家长的期盼、国家的需要作为检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7]但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另外,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坐落于地级城市,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主要任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深度参与,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应该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中心,深度参与企业的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然而,相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国外高校、国内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前后夹击,如果仍然走传统大学的老路,将难以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突破重围,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及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同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的绝大多数,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此次转型的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本科院校,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事实上,部分985高校、211院校,当初是为了跻进985、211高校行列而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重组”,这些高校依据其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其实也应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但却把实施精英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导致这些高校虽有985、211之名,但却没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专业[8],因此,这些高校或它们的部分专业也应该转型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另外,部分985、211高校与行业联系十分密切,或者虽然部分985、211高校整体与行业和产业联系不十分紧密,但它们的部分专业与产业联系密切,从有利于这些学校或专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部分高校或其中的部分专业也应该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部分部委所属本科院校,虽然不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但也不属于“211”、“985”高校系列,主要是一些行业性高校。这些部属本科院校与行业联系密切,应该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并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课题,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所以说,这些部属本科院校也应该培养满足区域和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们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总之,转型高校既可以是非重点本科院校,也可以是985高校、211院校;转型高校既可以是地方本科院校,也可以是中央部委院校。当然,转型的主体还是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1999年以后新设的高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三、对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前面详细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为什么要转型,以及哪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但是,要顺利完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并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和效果,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进一步思考。
(一)转型应该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高校自主自愿地进行,且是实质性转型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但无论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还是985高校、211院校转型都必须改变由政府主导、行政部署、高校被动转型的方式[8],政府只出台转型的战略和鼓励转型的政策,负责投入和依法监管,但具体如何转型,应该由高校自主决定。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都是在政府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促进高校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有了自主权,就会结合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师生充分参与讨论基础上,经周密调研、论证,自主选择是否转型,以及转型后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如果只注重政府的积极性,而不考虑高校的自主性,转型很可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转型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若只有形式上的转型,只是一个头衔名称的改变,而在师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无实质的变化,则转型后的普通本科院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有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9],因此,转型重在内涵建设。另外,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等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存在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目的不一定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状况也很难好转。与此同时,一些原本从学术型硕士点、国家特需硕士培育点等途径申报无望的新建本科高校,把参与转型作为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升大学的捷径,这些高校应该放弃功利思想,要实实在在地办职业教育,否则,即使达到了所谓的目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当然,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不同高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特色发展方向和路径,理智转型。[10]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要按照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办学,转型不能转成千校一面。
(二)转型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转型要循序渐进,职业化要自然演进,少点人为突进。转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今天是普通本科院校,明天就变成了应用技术型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急功近利,普通高校转型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控制转型院校数量,首批可选择几十所办学基础比较扎实、转型热情比较高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试点,然后,逐渐推广,成熟一批转一批,否则,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也可能修成断头路或者变成烂尾桥。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有共性的问题,又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东部、中部和西部高校,公办和民办高校,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经费保障水平不一样、科研实力不相等;1999年升本高校与近几年升本高校所处的时间节点不同,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主要任务也不同。因此,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要分门别类,找准定位,对症下药,分类推进,如,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以及最近5年内升本的高校,由于它们缺少本科办学基础与经验,与研究性大学相比,它们在政策项目资金、科研经费,生源、教育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师资方面均无优势,往应用型方向转是必然趋势,对转型发展积极响应。所以,这些高校可以先转型发展。[11]当然,为了减少转型的阻力和不确定性因素,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可以先选择部分院系或部分学科专业试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开。[12]另外,由于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规模较大且办学基础条件较好,许多传统学科的办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较好。特别是那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老牌本科院校如能率先实现转型,将对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的敬业精神及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又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不能过分依赖市场
职业教育应充分对接市场需求,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快,不可能准确地预测若干年后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现在社会需要的某项职业技能的岗位在30年前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市场也会失灵,也可能出现错误的信号,职业教育也有错配的可能。因此,不能盲目接受市场错误的信号,不能过分依赖市场。
本科职业教育不能仅仅迎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而是既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社会在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在就业上具有可迁徙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各种要求。
参考文献:
[1]贺蓉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4(17):44-46.
[2]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3]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8(18).
[4]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4-18.
[5]庄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 转什么 怎么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84-89.
[6]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7]张象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4):27-30.
[8]熊丙奇.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N].中国青年报,2014-07-03(03).
[9]熊丙奇.600本科院校转职教并非易事[N].新京报,2014-05-11.
[10]侯长林.高校转型不能一哄而上(新语)[N].人民日报,2014-08-08(12).
[11]李剑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动了谁的奶酪[N].中国青年报,2014-07-15(03).
[12]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职教论坛,2014(21):14-18.
[责任编辑曹稳]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对象;思考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文素养培养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227);湖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B006)
作者简介:彭小平,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无线通信;李刚,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嵌入式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3-0005-0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为什么转、哪些院校转、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动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型的动力源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且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1]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致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大量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然而,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与需求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数量不足,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学历层次不高,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却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3]这种现状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培养理论水平更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较强、数量众多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当前,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可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
(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结构的优化是转型的内在必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复杂的社会和分化的经济市场显示出多样化的需求,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4];不同人的基础、能力、兴趣、特长是不同的,同时,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因此,也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高等教育不仅发达,而且呈现出多样性。只有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才能使高等教育在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中达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5]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本科教育结构单一,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都朝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目标发展,其办学定位趋同、培养理念近似,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办学,加快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转型的外部推动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具备高度成长性的体系,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初等、中等、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并且该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成长,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不仅应该有专科、本科层次,也应该发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6]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认识的局限,以及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致使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4]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质量上,中职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比较发达,且衔接较好,但缺少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就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能够构建起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满足学生发展的诉求,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转型发展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实要求和根本举措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存在“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的现象,人才供需不协调。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新鲜血液,企业面临“招工难”,找不到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市场上拥有高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才特别稀缺,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影响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 200万人到3 300万人之间。[4]人才供需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并非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5]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五)高校内涵建设是转型的内在驱动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普通本科院校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如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还关系到普通本科高校自身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国外高校和国内重点大学的“压”以及高职院校的“顶”,必须在夹缝中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只有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7],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依托行业和地方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不仅有效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或攀高的问题。同时,既为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造条件,有利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二、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对象
上面我们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那么,具体应该由哪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转型高校既可以是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当然,既可以是部分高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部分高校中的一部分专业转型。在同一所高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不应只一个模式,可根据学校的不同学科专业,办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千校一面,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却不安于本分,总想办成综合性高校,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向研究型大学看齐[8],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致使其培养的学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社会不认可,对失业的“贡献”最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而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且地方本科院校占本科高校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主体,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地方本科院校本应该把学生的愿望、家长的期盼、国家的需要作为检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7]但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另外,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坐落于地级城市,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主要任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深度参与,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应该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中心,深度参与企业的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然而,相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国外高校、国内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前后夹击,如果仍然走传统大学的老路,将难以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突破重围,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及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同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的绝大多数,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此次转型的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本科院校,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事实上,部分985高校、211院校,当初是为了跻进985、211高校行列而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重组”,这些高校依据其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其实也应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但却把实施精英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导致这些高校虽有985、211之名,但却没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专业[8],因此,这些高校或它们的部分专业也应该转型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另外,部分985、211高校与行业联系十分密切,或者虽然部分985、211高校整体与行业和产业联系不十分紧密,但它们的部分专业与产业联系密切,从有利于这些学校或专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部分高校或其中的部分专业也应该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部分部委所属本科院校,虽然不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但也不属于“211”、“985”高校系列,主要是一些行业性高校。这些部属本科院校与行业联系密切,应该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并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课题,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所以说,这些部属本科院校也应该培养满足区域和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们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总之,转型高校既可以是非重点本科院校,也可以是985高校、211院校;转型高校既可以是地方本科院校,也可以是中央部委院校。当然,转型的主体还是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1999年以后新设的高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三、对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前面详细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为什么要转型,以及哪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但是,要顺利完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并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和效果,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进一步思考。
(一)转型应该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高校自主自愿地进行,且是实质性转型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但无论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还是985高校、211院校转型都必须改变由政府主导、行政部署、高校被动转型的方式[8],政府只出台转型的战略和鼓励转型的政策,负责投入和依法监管,但具体如何转型,应该由高校自主决定。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都是在政府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促进高校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有了自主权,就会结合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师生充分参与讨论基础上,经周密调研、论证,自主选择是否转型,以及转型后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如果只注重政府的积极性,而不考虑高校的自主性,转型很可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转型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若只有形式上的转型,只是一个头衔名称的改变,而在师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无实质的变化,则转型后的普通本科院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有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9],因此,转型重在内涵建设。另外,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等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存在差距,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目的不一定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状况也很难好转。与此同时,一些原本从学术型硕士点、国家特需硕士培育点等途径申报无望的新建本科高校,把参与转型作为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升大学的捷径,这些高校应该放弃功利思想,要实实在在地办职业教育,否则,即使达到了所谓的目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当然,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不同高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特色发展方向和路径,理智转型。[10]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要按照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办学,转型不能转成千校一面。
(二)转型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转型要循序渐进,职业化要自然演进,少点人为突进。转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今天是普通本科院校,明天就变成了应用技术型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急功近利,普通高校转型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控制转型院校数量,首批可选择几十所办学基础比较扎实、转型热情比较高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试点,然后,逐渐推广,成熟一批转一批,否则,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也可能修成断头路或者变成烂尾桥。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有共性的问题,又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东部、中部和西部高校,公办和民办高校,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经费保障水平不一样、科研实力不相等;1999年升本高校与近几年升本高校所处的时间节点不同,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主要任务也不同。因此,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要分门别类,找准定位,对症下药,分类推进,如,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以及最近5年内升本的高校,由于它们缺少本科办学基础与经验,与研究性大学相比,它们在政策项目资金、科研经费,生源、教育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师资方面均无优势,往应用型方向转是必然趋势,对转型发展积极响应。所以,这些高校可以先转型发展。[11]当然,为了减少转型的阻力和不确定性因素,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可以先选择部分院系或部分学科专业试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开。[12]另外,由于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规模较大且办学基础条件较好,许多传统学科的办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较好。特别是那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老牌本科院校如能率先实现转型,将对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的敬业精神及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又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不能过分依赖市场
职业教育应充分对接市场需求,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快,不可能准确地预测若干年后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现在社会需要的某项职业技能的岗位在30年前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市场也会失灵,也可能出现错误的信号,职业教育也有错配的可能。因此,不能盲目接受市场错误的信号,不能过分依赖市场。
本科职业教育不能仅仅迎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而是既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社会在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在就业上具有可迁徙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各种要求。
参考文献:
[1]贺蓉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4(17):44-46.
[2]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3]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8(18).
[4]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4-18.
[5]庄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 转什么 怎么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84-89.
[6]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7]张象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4):27-30.
[8]熊丙奇.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N].中国青年报,2014-07-03(03).
[9]熊丙奇.600本科院校转职教并非易事[N].新京报,2014-05-11.
[10]侯长林.高校转型不能一哄而上(新语)[N].人民日报,2014-08-08(12).
[11]李剑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动了谁的奶酪[N].中国青年报,2014-07-15(03).
[12]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职教论坛,2014(21):14-18.
[责任编辑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