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濃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地震前往往会有多种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其中,鸡、狗、猫、猪、兔、羊、牛、马、鼠和鱼等较为多见,蛙、蛇和鼬等也有不少的震例记载。这也许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性有关。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因此,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等灾难性自然事件之前,某些动物所出现的异常行为模式是基本相似的。同时,天气变化、污染、天敌和人为扰动,及其自身的机能状态的变化,如发病、求偶、怀孕、哺乳和恶习发作等,也同样可出现类似的行为活动。地震,尤其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某种专门对地震敏感的物种或个体,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更不可能产生某种反射性学习或某种经验的积累。因此,科学地排除干扰和识别真假异常是极其重要的,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惊慌,也可不失去有用的前兆现象。我们之所以说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换言之,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出现时间和地区的分布、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统计关系,这已被许多震例资料所证实。其中,在前兆时间里,动物异常行为事件是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现象,即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当然,有一些特殊现象是否与地震有关还是巧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大队,7月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当晚8时许,无处藏身的十余只黄鼬,绕核桃树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夜间,这批转移到村里的黄鼬号叫不息。
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这一现象在当时曾引起村里人的纷纷议论。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中,有些幸存者是得到宏观异常现象的警示而逃生,并进行自救的。据震后考察,唐山地震前出现异常现象的动物有30余种,2202起异常事件。其中,有45起目睹者看到动物异常现象后认为可能要发生地震,有的采取了一定的防震措施,如搬出屋外、转告邻居或上报有关单位等。例如,丰南县一家,主人曾经历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知道一点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7月27日夜间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感觉不对,叫醒家人随即跑到户外,没多久大地震发生,全家人幸免于难。有115起目睹者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中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发生地震。但是约80%的动物异常现象未能引起目睹者的注意,震后才醒悟到与地震有关。例如,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月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说可能有地震,要搬出屋外住,自己没有理睬,反而责怪孩子乱说,大地震时孩子不幸遇难。这充分表明,普及地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念之差就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宏观异常的三次高潮期分别为6月5日至7月3日主要在该断裂带南端的大邑、天全和宝兴一带,7月4日至28日主要在该断裂带中部的灌县、绵竹一带,8月2日至8月14日北移至震中附近的北川、江油等地。这不仅为松潘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而且有利于提高地震区广大群众抗震防震的警觉性。
(选自《动物震前预兆知识》)
1.关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要特征的异常行为。
B.是动物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的某种专门对地震产生敏感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
C.是某些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D.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地震前兆的决定因素”的一项是( )
A.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时间与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有关。
B.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黄鼠狼成群结队大转移、无处藏身的黄鼬绕核桃树乱转。
C.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有关。
D.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地区与未来地震的发震地点有关。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所说的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也即从大量的“偶然事件”中總结出的“一般规律”,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
B.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指的是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在前兆时间里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C.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一些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现象完全与地震有关,不是巧合,不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D.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不是积极采取一定的防震措施,而是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消极等待地震发生,是由于缺乏动物震前预兆知识造成的。
■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濃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地震前往往会有多种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其中,鸡、狗、猫、猪、兔、羊、牛、马、鼠和鱼等较为多见,蛙、蛇和鼬等也有不少的震例记载。这也许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性有关。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因此,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等灾难性自然事件之前,某些动物所出现的异常行为模式是基本相似的。同时,天气变化、污染、天敌和人为扰动,及其自身的机能状态的变化,如发病、求偶、怀孕、哺乳和恶习发作等,也同样可出现类似的行为活动。地震,尤其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某种专门对地震敏感的物种或个体,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更不可能产生某种反射性学习或某种经验的积累。因此,科学地排除干扰和识别真假异常是极其重要的,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惊慌,也可不失去有用的前兆现象。我们之所以说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换言之,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出现时间和地区的分布、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统计关系,这已被许多震例资料所证实。其中,在前兆时间里,动物异常行为事件是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现象,即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当然,有一些特殊现象是否与地震有关还是巧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例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大队,7月25日上午10时许,20余人目睹黄鼠狼成群结队从村北一堵古墙里跑出来,向村里大转移。当晚8时许,无处藏身的十余只黄鼬,绕核桃树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夜间,这批转移到村里的黄鼬号叫不息。
27日,这批黄鼬又从村里向村外树林里转移。这一现象在当时曾引起村里人的纷纷议论。
事实上,唐山大地震中,有些幸存者是得到宏观异常现象的警示而逃生,并进行自救的。据震后考察,唐山地震前出现异常现象的动物有30余种,2202起异常事件。其中,有45起目睹者看到动物异常现象后认为可能要发生地震,有的采取了一定的防震措施,如搬出屋外、转告邻居或上报有关单位等。例如,丰南县一家,主人曾经历过1970年云南通海7.7级地震,知道一点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7月27日夜间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感觉不对,叫醒家人随即跑到户外,没多久大地震发生,全家人幸免于难。有115起目睹者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中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发生地震。但是约80%的动物异常现象未能引起目睹者的注意,震后才醒悟到与地震有关。例如,丰南县稻地村一妇女在大地震时受重伤,临终前诉说,7月27日晚上孩子见到院内老鼠乱跑,说可能有地震,要搬出屋外住,自己没有理睬,反而责怪孩子乱说,大地震时孩子不幸遇难。这充分表明,普及地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念之差就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与汶川同属于龙门山地震带。但是松潘地震前,动物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在空间展布上,沿龙门山断裂带“三起三落”,逐步向震中迁移。宏观异常的三次高潮期分别为6月5日至7月3日主要在该断裂带南端的大邑、天全和宝兴一带,7月4日至28日主要在该断裂带中部的灌县、绵竹一带,8月2日至8月14日北移至震中附近的北川、江油等地。这不仅为松潘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而且有利于提高地震区广大群众抗震防震的警觉性。
(选自《动物震前预兆知识》)
1.关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以惊恐性行为反应为主要特征的异常行为。
B.是动物由自然选择的方式形成的某种专门对地震产生敏感乃至某种感知地震前兆信息的特异性检测系统。
C.是某些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D.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逃避灾难性事件所获得的非特异性本能行为。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地震前兆的决定因素”的一项是( )
A.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时间与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有关。
B.屋里顶棚上老鼠多而乱串、黄鼠狼成群结队大转移、无处藏身的黄鼬绕核桃树乱转。
C.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反应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有关。
D.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地区与未来地震的发震地点有关。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所说的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事件与地震有关,是指相当数量异常事件的统计概念,也即从大量的“偶然事件”中總结出的“一般规律”,并非指某一起异常事件。
B.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指的是动物异常行为事件在前兆时间里主要或集中出现在地震前一天之内,也有短至几分钟的,长至数天或十几天的。
C.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一些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现象完全与地震有关,不是巧合,不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D.发现动物异常现象后,不是积极采取一定的防震措施,而是感到疑惑不解,在观望或在追赶动物的过程中消极等待地震发生,是由于缺乏动物震前预兆知识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