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合理、充分、运用各种实验资源为学生构建认识自然规律的理想情境和环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实验;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追求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为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而设置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宜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同于其他學科,化学学科经常利用实验这种形式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认识自然规律的理想情境和环境。[1] 相较于其他形式,化学实验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最真实、最客观、最具体的情景体验。
这里的“实验”泛指一切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验资源。来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教师教学用书、课外用书甚至学术期刊以及互联网。实验形式也不仅局限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可以是教师自己拍摄的视频、录制的微课程、甚至是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源。
“创设情境”也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在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灵活使用,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及回家后的作业过程中。
通过实践,我们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课时是可以不同程度运用实验来创设情景的,适用于新授、复习、讲评等各种课型。当然一节课是否采用这种方式,如何采用,唯一有效的检验标准就是是否能切实提升课堂效率。下面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实例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出合适的实验资源
1、教材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源,有很多加以改动就适合用来营造氛围。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中,教材的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展示了一个情景:“设想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体积会明显增大,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考虑到想象不如亲身体会,我们把它变为演示实验作为情境导入,为增强效果,把实验进行了更改,具体做法是在小试管中盛少量水,管口套着气球,加热后气球胀大,冷却后气球变小。实践证明,学生很容易接受,很顺畅地进入情景,自发地从分子角度去思考为何体积膨胀。
2、同样道理,教材中的一些其它资源也可以尝试转化为实验,用来创设情景,往往能起到比原来更有冲击力的效果。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材中有关于“布朗运动”的“多识一点”,我们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对分子运动探求兴趣的很好契机,我们将干花粉撒到水面上,请学生用从生物实验室借来的显微镜观察,发现悬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在水面上不停地做无序运动。趁学生兴趣大增之际引导学生思考:干花粉是没有生命不会运动的为何会运动,是什么东西在推动它运动?联想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学生通过讨论引导能想象出花粉处在无数水分子的包围之中,水分子在运动,它们对花粉的撞击导致花粉颗粒被动的运动。衡量一个情景的效果,很大程度要看它对学生探究热情的激发度,这个实验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3、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做加法。
例如在分子的特征教学中,有一个必做的经典实验,那就是10毫升酒精加10毫升水体积小于20毫升,如何理解这个实验证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在讲授或微观动画展示之前,其实不妨再添加一个实验作为过渡性情境创设,那就是“一烧杯玉米与一烧杯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两烧杯”,有了这个实验的铺垫,后面的学习效果自然是是水到渠成。
再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体验化学探究中,教材的活动天地中以蜡烛为载体,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情景。其实我们可以不止步于此,可以借此契机适当添加实验,为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乐趣。比方我们可以展示点燃的蜡烛,然后吹灭蜡烛,学生可以观察到出现一缕白烟,教师再展示于熄灭后立即点燃白烟进而点燃蜡烛,这个新奇的实验创设的情景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不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会自发产生探究的欲望“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4、巧用实验呈现,于无色处见繁花。
有一些教学过程,换个思路,用实验的形式来构建,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中,我们一直习惯用饼图和数据来呈现水资源的稀缺。其实也可以创造性的用实验来创设情景,在桌面上分别放置一只盛有1000毫升水的大烧杯,一只25毫升水的小烧杯,再请学生用小量筒取3毫升水,它们分别代表地球的总水量、淡水资源、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这样的实验场景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连枯燥的数据,学生也主动记住了。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引入合适的实验
其实运用丰富的课外实验资源是我们初中化学的一贯传统,有很多经典的实验被拿来用于课堂,用于创设情境,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等,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实验之外,其实还有很多课外的实验资源可以为我所用。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中下属标题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我感觉如果只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效果有些单薄。其实关于爆炸,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鞭炮爆炸”了,但是对于爆炸是因为急速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导致的不甚理解,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小鞭炮从中间折断,点燃后观察发现它只能燃烧喷火却无法爆炸,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一下子就克服了这个难点,为下面的课程进行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又面临一个问题:可燃性气体爆炸易于理解,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特别是面粉厂严禁烟火)则较难理解。我们为此设计实验创设情境,将一个小花生油桶倒转过来,底部去掉虚掩在上方,下方的的瓶口附近安装带导气管的橡皮塞瓶内放少量面粉和一只点燃的蜡烛,吹起面粉,可以观察到飞扬的面粉瞬间被引燃,急速的大面积燃烧引发爆炸,桶底被掀起。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有惊无险,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的生成和印象都会很深。
再比如在九年级硫酸性质的学习中,对于脱水性一直有成熟的实验,但吸水性少有问津,可以设置一个简单安全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盛有10毫升浓硫酸,用橡胶塞密封,胶塞上穿有一段铁丝,铁丝两端系有湿润的滤纸。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湿润滤纸变干,而瓶外仍然潮湿不变。更直观的可用实物展示来展示。取两只培养皿,分别注入少量浓硫酸和稀硫酸。另取两个玻璃片,各滴一滴植物油用纱布檫匀后,放在热水瓶口,使两玻璃片上都凝上一层小水珠。再将两玻璃片分别盖在培养皿上。大约半分钟后,浓硫酸一侧的水珠逐渐消失,稀硫酸则无变化。
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习题课、复习课的效率
一谈到创设情境、一谈到实验,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新授课,其实实验创设情境是习题课、讲评课提高效率的利器。化学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学生在应对这些题目时,障碍往往是由于他们实验能力和想象的不足造成的。我们结合题目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场景,往小了说能降低习题的难度。往大了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18-21+25.
作者简介:
侯旭东(1979.01-),男,汉,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大学本科,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中学一级,化学教育
(作者单位: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实验;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追求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为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而设置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宜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同于其他學科,化学学科经常利用实验这种形式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认识自然规律的理想情境和环境。[1] 相较于其他形式,化学实验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最真实、最客观、最具体的情景体验。
这里的“实验”泛指一切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验资源。来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教师教学用书、课外用书甚至学术期刊以及互联网。实验形式也不仅局限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可以是教师自己拍摄的视频、录制的微课程、甚至是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源。
“创设情境”也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在整个课堂的各个环节灵活使用,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及回家后的作业过程中。
通过实践,我们统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课时是可以不同程度运用实验来创设情景的,适用于新授、复习、讲评等各种课型。当然一节课是否采用这种方式,如何采用,唯一有效的检验标准就是是否能切实提升课堂效率。下面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实例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出合适的实验资源
1、教材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源,有很多加以改动就适合用来营造氛围。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中,教材的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展示了一个情景:“设想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体积会明显增大,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考虑到想象不如亲身体会,我们把它变为演示实验作为情境导入,为增强效果,把实验进行了更改,具体做法是在小试管中盛少量水,管口套着气球,加热后气球胀大,冷却后气球变小。实践证明,学生很容易接受,很顺畅地进入情景,自发地从分子角度去思考为何体积膨胀。
2、同样道理,教材中的一些其它资源也可以尝试转化为实验,用来创设情景,往往能起到比原来更有冲击力的效果。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材中有关于“布朗运动”的“多识一点”,我们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对分子运动探求兴趣的很好契机,我们将干花粉撒到水面上,请学生用从生物实验室借来的显微镜观察,发现悬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在水面上不停地做无序运动。趁学生兴趣大增之际引导学生思考:干花粉是没有生命不会运动的为何会运动,是什么东西在推动它运动?联想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学生通过讨论引导能想象出花粉处在无数水分子的包围之中,水分子在运动,它们对花粉的撞击导致花粉颗粒被动的运动。衡量一个情景的效果,很大程度要看它对学生探究热情的激发度,这个实验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3、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做加法。
例如在分子的特征教学中,有一个必做的经典实验,那就是10毫升酒精加10毫升水体积小于20毫升,如何理解这个实验证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在讲授或微观动画展示之前,其实不妨再添加一个实验作为过渡性情境创设,那就是“一烧杯玉米与一烧杯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两烧杯”,有了这个实验的铺垫,后面的学习效果自然是是水到渠成。
再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体验化学探究中,教材的活动天地中以蜡烛为载体,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情景。其实我们可以不止步于此,可以借此契机适当添加实验,为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乐趣。比方我们可以展示点燃的蜡烛,然后吹灭蜡烛,学生可以观察到出现一缕白烟,教师再展示于熄灭后立即点燃白烟进而点燃蜡烛,这个新奇的实验创设的情景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不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会自发产生探究的欲望“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4、巧用实验呈现,于无色处见繁花。
有一些教学过程,换个思路,用实验的形式来构建,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中,我们一直习惯用饼图和数据来呈现水资源的稀缺。其实也可以创造性的用实验来创设情景,在桌面上分别放置一只盛有1000毫升水的大烧杯,一只25毫升水的小烧杯,再请学生用小量筒取3毫升水,它们分别代表地球的总水量、淡水资源、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这样的实验场景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连枯燥的数据,学生也主动记住了。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引入合适的实验
其实运用丰富的课外实验资源是我们初中化学的一贯传统,有很多经典的实验被拿来用于课堂,用于创设情境,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等,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实验之外,其实还有很多课外的实验资源可以为我所用。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中下属标题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我感觉如果只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效果有些单薄。其实关于爆炸,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鞭炮爆炸”了,但是对于爆炸是因为急速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导致的不甚理解,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小鞭炮从中间折断,点燃后观察发现它只能燃烧喷火却无法爆炸,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一下子就克服了这个难点,为下面的课程进行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又面临一个问题:可燃性气体爆炸易于理解,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特别是面粉厂严禁烟火)则较难理解。我们为此设计实验创设情境,将一个小花生油桶倒转过来,底部去掉虚掩在上方,下方的的瓶口附近安装带导气管的橡皮塞瓶内放少量面粉和一只点燃的蜡烛,吹起面粉,可以观察到飞扬的面粉瞬间被引燃,急速的大面积燃烧引发爆炸,桶底被掀起。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有惊无险,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的生成和印象都会很深。
再比如在九年级硫酸性质的学习中,对于脱水性一直有成熟的实验,但吸水性少有问津,可以设置一个简单安全的实验,在锥形瓶中盛有10毫升浓硫酸,用橡胶塞密封,胶塞上穿有一段铁丝,铁丝两端系有湿润的滤纸。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湿润滤纸变干,而瓶外仍然潮湿不变。更直观的可用实物展示来展示。取两只培养皿,分别注入少量浓硫酸和稀硫酸。另取两个玻璃片,各滴一滴植物油用纱布檫匀后,放在热水瓶口,使两玻璃片上都凝上一层小水珠。再将两玻璃片分别盖在培养皿上。大约半分钟后,浓硫酸一侧的水珠逐渐消失,稀硫酸则无变化。
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习题课、复习课的效率
一谈到创设情境、一谈到实验,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新授课,其实实验创设情境是习题课、讲评课提高效率的利器。化学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学生在应对这些题目时,障碍往往是由于他们实验能力和想象的不足造成的。我们结合题目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场景,往小了说能降低习题的难度。往大了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18-21+25.
作者简介:
侯旭东(1979.01-),男,汉,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大学本科,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中学一级,化学教育
(作者单位: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