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场中,对上司或是重要人物的称呼不是一件小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一个称呼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小”字别乱喊
孙西是某咨询公司的高级培训师。上个月,他与公司另一名同事去杭州出差做一个项目。在企业做了一天的内部访谈后,第二天安排到市场一线做实地调研,由各地的区域经理负责接待陪同。
市场调研到了嘉興,当地的区域经理白天陪同他们一行走访市场,晚上安排了饭局。区域经理几杯啤酒下肚,便开始称兄道弟。当他得知孙西比自己小几岁后,敬酒时对孙西的同事喊着某经理我们干一杯,然后冲孙西说:“小孙,咱们也喝一杯。”
孙西一听,感觉有点儿不对味,故意推辞:“不好意思,我吃完饭回去还得整理一下调研材料,就免了吧。”那个区域经理觉得被扫了面子,又冲着孙西的同事说:“张经理,你看小孙,可真不够意思!”
孙西闻言,更加不舒服了,他端起酒杯很绅士地冲着那个区域经理说:“请问您贵姓?”区域经理纳闷儿地回答:“我姓彭。”“哦,小彭,咱们第一次见面,也不是很熟悉,但我要很负责地跟你说句话,你听好了——即使是你们老板跟我一起吃饭,敬酒时也会很尊敬地称我一声‘孙老师’或‘孙经理’!好了,这杯酒我敬你,喝完我就先告辞了。”孙西一饮而尽,留下那个屁股刚抬起一半准备喝酒的区域经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点评:倚老卖老不明智。称呼某人时在其姓氏前面加上一个“小”字,看似亲切,其实不然。职场“能人居之”的竞争机制早已打破了传统死板的“辈分”排序,“年轻上司VS年老下属”的模式在近年来并不罕见,因而“倚老卖老”的称呼方式并不明智。
从“丁哥”到“丁师傅”
司机老丁是副总黄明志的朋友介绍来的。由于老丁比自己大几岁,黄明志就随着朋友叫他“丁哥”。老丁开车技术不错,加之副总也对他以“丁哥”相称,因而公司其他员工对他也都高看一眼。时间久了,老丁有些忘乎所以,不仅私下里叫黄明志“老弟”,还常对公司相关制度评头论足,对一些人事安排发表看法。有时黄明志在车里与同行的主管讨论问题,他也不时插上几句嘴。
如果老丁真是个见解出众的人才,黄明志未必烦恼,但他思想偏激,看法幼稚,发表的“高论”不是泄私愤、谋私利,就是传谣言、乱视听。日子久了,黄明志觉得无法容忍,如果不是碍着朋友的面子,这样的员工早就应当辞退或者调岗了!
怎么能让老丁知道他的本职工作仅仅是开车呢?有一次,黄明志请一位客人上车,特意介绍说:“这位是丁师傅,老司机了,开车技术蛮好的!”客人不明就里,老丁却能隐约感到黄明志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因为他以前要么不向客人介绍自己,要么就是称呼自己为“丁哥”。更让老丁费解的是,从那天以后,黄明志好像忘记了昔日的称呼,一直叫他“丁师傅”。老丁从这变化中领悟到了一丝特殊的意味,从此开车时沉默了许多。
点评:称兄道弟麻烦多。一句“丁哥”,让人忘记了本分;一句“丁师傅”又将他“打回原形”。称呼的奥妙,可见一斑。
尴尬的见面会
从事文秘工作的小刚与部门罗经理共事三年,私交也不错。可罗经理因工作疏忽,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公司高层决定撤掉其部门经理的职务。
不久,新的部门经理上任了。在履新见面会上,小刚负责向新任经理介绍部门工作人员。当介绍到前任罗经理时,小刚一时语塞——作为老部下,小刚觉得如果仍称其罗经理,新经理听后肯定会不高興,而如果直接叫罗经理姓名,他刚刚进入职业低潮,正不痛快,转口这么快会让人觉得你为人太势利。思前想后,小刚还是直呼其名,向新任部门经理作了介绍。
罗经理当场虽没有什么表示,但自此与小刚的关系变得十分冷淡。小刚私下曾试图以旧称呼来弥合两人间的关系,但罗经理话里带刺地表示“不敢当”。
点评:降级领导难称呼。对于降级的领导,不宜立即“改口”,因为通常情况下人都会延续惯性思维——就像我们称退休老领导时会带上他以前的职务一样。新上任的领导一般不会计较,如果对方推辞:“别这样称呼我,我已经不是经理了!”这时一般对方会告诉你一个新称呼。
“小”字别乱喊
孙西是某咨询公司的高级培训师。上个月,他与公司另一名同事去杭州出差做一个项目。在企业做了一天的内部访谈后,第二天安排到市场一线做实地调研,由各地的区域经理负责接待陪同。
市场调研到了嘉興,当地的区域经理白天陪同他们一行走访市场,晚上安排了饭局。区域经理几杯啤酒下肚,便开始称兄道弟。当他得知孙西比自己小几岁后,敬酒时对孙西的同事喊着某经理我们干一杯,然后冲孙西说:“小孙,咱们也喝一杯。”
孙西一听,感觉有点儿不对味,故意推辞:“不好意思,我吃完饭回去还得整理一下调研材料,就免了吧。”那个区域经理觉得被扫了面子,又冲着孙西的同事说:“张经理,你看小孙,可真不够意思!”
孙西闻言,更加不舒服了,他端起酒杯很绅士地冲着那个区域经理说:“请问您贵姓?”区域经理纳闷儿地回答:“我姓彭。”“哦,小彭,咱们第一次见面,也不是很熟悉,但我要很负责地跟你说句话,你听好了——即使是你们老板跟我一起吃饭,敬酒时也会很尊敬地称我一声‘孙老师’或‘孙经理’!好了,这杯酒我敬你,喝完我就先告辞了。”孙西一饮而尽,留下那个屁股刚抬起一半准备喝酒的区域经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点评:倚老卖老不明智。称呼某人时在其姓氏前面加上一个“小”字,看似亲切,其实不然。职场“能人居之”的竞争机制早已打破了传统死板的“辈分”排序,“年轻上司VS年老下属”的模式在近年来并不罕见,因而“倚老卖老”的称呼方式并不明智。
从“丁哥”到“丁师傅”
司机老丁是副总黄明志的朋友介绍来的。由于老丁比自己大几岁,黄明志就随着朋友叫他“丁哥”。老丁开车技术不错,加之副总也对他以“丁哥”相称,因而公司其他员工对他也都高看一眼。时间久了,老丁有些忘乎所以,不仅私下里叫黄明志“老弟”,还常对公司相关制度评头论足,对一些人事安排发表看法。有时黄明志在车里与同行的主管讨论问题,他也不时插上几句嘴。
如果老丁真是个见解出众的人才,黄明志未必烦恼,但他思想偏激,看法幼稚,发表的“高论”不是泄私愤、谋私利,就是传谣言、乱视听。日子久了,黄明志觉得无法容忍,如果不是碍着朋友的面子,这样的员工早就应当辞退或者调岗了!
怎么能让老丁知道他的本职工作仅仅是开车呢?有一次,黄明志请一位客人上车,特意介绍说:“这位是丁师傅,老司机了,开车技术蛮好的!”客人不明就里,老丁却能隐约感到黄明志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因为他以前要么不向客人介绍自己,要么就是称呼自己为“丁哥”。更让老丁费解的是,从那天以后,黄明志好像忘记了昔日的称呼,一直叫他“丁师傅”。老丁从这变化中领悟到了一丝特殊的意味,从此开车时沉默了许多。
点评:称兄道弟麻烦多。一句“丁哥”,让人忘记了本分;一句“丁师傅”又将他“打回原形”。称呼的奥妙,可见一斑。
尴尬的见面会
从事文秘工作的小刚与部门罗经理共事三年,私交也不错。可罗经理因工作疏忽,给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公司高层决定撤掉其部门经理的职务。
不久,新的部门经理上任了。在履新见面会上,小刚负责向新任经理介绍部门工作人员。当介绍到前任罗经理时,小刚一时语塞——作为老部下,小刚觉得如果仍称其罗经理,新经理听后肯定会不高興,而如果直接叫罗经理姓名,他刚刚进入职业低潮,正不痛快,转口这么快会让人觉得你为人太势利。思前想后,小刚还是直呼其名,向新任部门经理作了介绍。
罗经理当场虽没有什么表示,但自此与小刚的关系变得十分冷淡。小刚私下曾试图以旧称呼来弥合两人间的关系,但罗经理话里带刺地表示“不敢当”。
点评:降级领导难称呼。对于降级的领导,不宜立即“改口”,因为通常情况下人都会延续惯性思维——就像我们称退休老领导时会带上他以前的职务一样。新上任的领导一般不会计较,如果对方推辞:“别这样称呼我,我已经不是经理了!”这时一般对方会告诉你一个新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