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抵制或对抗的状态。冲突的结果有多种取向,一是矛盾的解决;二是暂时的缓和;三是使一方的冲动受到压抑。在明确冲突的概念和结果之后,教师要在冲突调节前认识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宽课程,教师,冲突解决
【中图分类号】G613.6
1.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促使我们真正的学习。让儿童参与去解决冲突。因为他们对冲突结果的期待有着强烈的个人兴趣,而教师鼓励用新的方式表达感情和想法,正是在建构幼儿的内在动机之上的,这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机会真正地学习。
2.区分儿童的行为不良(misbehave)与犯错(make mistake)。Danniel Gartrell(1995)认为,“行为不良是指故意犯错,因此儿童必须接受惩罚”。当成人把孩子的不成熟行为看做是个人所犯的错误而非不良行为时,能够更好的帮助儿童获得健康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幼儿的社会性错误,教师也应该带着善意和理解来做出反应。
3.儿童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前提是我们把错误视为可解决的问题。
4.对于犯社会性错误的儿童来说,问题解决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与自然后果和惩罚性结果截然不同,合乎逻辑的结果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儿童。
5.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问题解决会出奇地有趣并让人受启发。高宽课程的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帮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冲突发生时,儿童常常会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6.儿童有能力解决问题。儿童能够说出他们所感、所想、所需,能够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的支持和等待,给儿童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明确以上六个冲突调节的前提后,我们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有意思的是,本文察到的案例中出现了两中教师冲突解决策略。
案例背景:
最近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变形金刚,在区域活动时大部分孩子都在玩有关变形金刚的游戏。
今天球球跟平常一样,第一个吃完早餐,去读写区工作。浩浩、朵朵也紧随其后。球球在读写区认真的工作,他看到浩浩和朵朵向读写区走来,他停下正在剪纸的动作大喊“停,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浩浩和朵朵停顿了一下,接着浩浩一脸正气地问:“为什么不能进?”“就是不能进,如果你是变形金刚的话就可以进。”球球说完,晨间的欢迎活动时间的音乐想起来了,于是他们停止了讨论,分别离开了去参加欢迎活动了。
李老师看到了这一幕,但她并没有马上对这件事做出回应。李老师在等待,等待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欢迎时间开始。以下是欢迎时间师生间的对话。
浩浩举手想要发言。
李老师:“浩浩,你有什么事想跟我们分享吗?”(教师师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没有因孩子的打断而不悦,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浩浩:“老师,有一件事我想讨论一下。”
李老师:“什么事呢?”
浩浩:“老师我想站上去说。”
李老师老师:“好,浩浩有一件事要跟大家说。浩浩请你上来。”
浩浩:“刚刚球球在阅读区的时候说‘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我觉得这样不对。”
李老师:“哦,你觉得这样不对是吗?好,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件事。球球说‘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你们同意吗?”(教师收集信息,重复问题,引导幼儿一起参与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都说不同意。
李老师:“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呢?谁来说一下,(幼儿举手)好,朵朵你说。”(教师在征求幼儿的意见。)
朵朵:“我有时候也想进读写区,但是我不想变成变形金刚。”
浩浩:“因为他太凶了。”
果果:“我也不想做变形金刚。”
李老师:“好,我们请球球来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定。”(教师没有评价球球的行为,提供机会让球球表明自己的观点。)
韩:“因为我吃东西最快,所以我先去到那里,我想把那个区变成变形金刚区。”
李老师:“好,既然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那我们来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请林老师老师和朱老师也参加投票。”
投票结果为同意的6人,不同意的15人。
这个时候,林老师老师投了同意票。
林老师:“李老师,我也有个决定。”
李老师:“什么决定呢?”
林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积木区吗?现在我先进的积木区,所以我决定以后只有老师才能进积木区。你们同意吗?”(新手教师提出了一种传统的解决方法——“以牙还牙”,这是在幼儿共情的基础上,用教师的权威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幼儿体会这种“霸道”的行为所带来的感受。)
集體:“不同意!”
李老师:“那我们也来投票,看看大家是不是同意林老师老师的决定。”
投票结果同意2人,不同意17人。
李老师:“林老师,小朋友们都不同意你的这个决定,你会生气,会伤心吗?”(解决问题后,没有结束,教师在情感领域进行了延伸。)
林老师:“我不会生气也不会伤心。”
李老师:“因为这是大家的选择,对不对?”(小朋友们点头表示同意)
李老师:“好,我们在回到机器人的决定上。我们来看看结果,不同意的人是15,同意的人是6,15和6,谁比较多啊?(15个人多)所以这个规则不成立。”(采用投票的公平方式来决定问题的解决。)
球球:“李老师,我是骗你的。”(幼儿从大家的决定中认识到,“圈地”的行為是不被大家接受的。)
俊俊:“不许骗人!”
朵朵:“李老师,他逗你呢。”
李老师:“朵朵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球球不是骗人,是逗,他只是还没有考虑好。”(教师对幼儿的接纳和理解。)
从案例的最后结果,可以看出球球最后也并不认可自己的行为,他通过“我是骗你的这句话解释了他对自己行为的观点——请大家不要对“圈地”的行为当真。而教师至始至终只是充当讨论的组织者,立场始终中立。
案例中高宽课程下的解决策略与传统的不同,“以牙还牙”只能让幼儿认识到我不喜欢这样,最后妥协。这是幼儿的冲动受到压抑得到的结果。而公平的方式,幼儿所感受到的是,大家不喜欢这样,我应该尊重大家的权利。
结束冲突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解决问题,让幼儿从冲突问题中主动学习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 贝齐·埃文斯(美).《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3]. 孙华平,张文新. 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及其心理价值[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5,04:124-128.
[4]. GARTRELL, D. (1995). misbehavior or mistaken behavior. Young Children, 50(5), 27-34.
关键词:高宽课程,教师,冲突解决
【中图分类号】G613.6
1.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促使我们真正的学习。让儿童参与去解决冲突。因为他们对冲突结果的期待有着强烈的个人兴趣,而教师鼓励用新的方式表达感情和想法,正是在建构幼儿的内在动机之上的,这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机会真正地学习。
2.区分儿童的行为不良(misbehave)与犯错(make mistake)。Danniel Gartrell(1995)认为,“行为不良是指故意犯错,因此儿童必须接受惩罚”。当成人把孩子的不成熟行为看做是个人所犯的错误而非不良行为时,能够更好的帮助儿童获得健康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幼儿的社会性错误,教师也应该带着善意和理解来做出反应。
3.儿童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前提是我们把错误视为可解决的问题。
4.对于犯社会性错误的儿童来说,问题解决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与自然后果和惩罚性结果截然不同,合乎逻辑的结果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儿童。
5.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问题解决会出奇地有趣并让人受启发。高宽课程的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帮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冲突发生时,儿童常常会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6.儿童有能力解决问题。儿童能够说出他们所感、所想、所需,能够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的支持和等待,给儿童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明确以上六个冲突调节的前提后,我们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有意思的是,本文察到的案例中出现了两中教师冲突解决策略。
案例背景:
最近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变形金刚,在区域活动时大部分孩子都在玩有关变形金刚的游戏。
今天球球跟平常一样,第一个吃完早餐,去读写区工作。浩浩、朵朵也紧随其后。球球在读写区认真的工作,他看到浩浩和朵朵向读写区走来,他停下正在剪纸的动作大喊“停,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浩浩和朵朵停顿了一下,接着浩浩一脸正气地问:“为什么不能进?”“就是不能进,如果你是变形金刚的话就可以进。”球球说完,晨间的欢迎活动时间的音乐想起来了,于是他们停止了讨论,分别离开了去参加欢迎活动了。
李老师看到了这一幕,但她并没有马上对这件事做出回应。李老师在等待,等待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欢迎时间开始。以下是欢迎时间师生间的对话。
浩浩举手想要发言。
李老师:“浩浩,你有什么事想跟我们分享吗?”(教师师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没有因孩子的打断而不悦,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浩浩:“老师,有一件事我想讨论一下。”
李老师:“什么事呢?”
浩浩:“老师我想站上去说。”
李老师老师:“好,浩浩有一件事要跟大家说。浩浩请你上来。”
浩浩:“刚刚球球在阅读区的时候说‘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我觉得这样不对。”
李老师:“哦,你觉得这样不对是吗?好,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件事。球球说‘人和猪不可以进读写区,只有变形金刚才能进’你们同意吗?”(教师收集信息,重复问题,引导幼儿一起参与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都说不同意。
李老师:“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呢?谁来说一下,(幼儿举手)好,朵朵你说。”(教师在征求幼儿的意见。)
朵朵:“我有时候也想进读写区,但是我不想变成变形金刚。”
浩浩:“因为他太凶了。”
果果:“我也不想做变形金刚。”
李老师:“好,我们请球球来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定。”(教师没有评价球球的行为,提供机会让球球表明自己的观点。)
韩:“因为我吃东西最快,所以我先去到那里,我想把那个区变成变形金刚区。”
李老师:“好,既然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那我们来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请林老师老师和朱老师也参加投票。”
投票结果为同意的6人,不同意的15人。
这个时候,林老师老师投了同意票。
林老师:“李老师,我也有个决定。”
李老师:“什么决定呢?”
林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积木区吗?现在我先进的积木区,所以我决定以后只有老师才能进积木区。你们同意吗?”(新手教师提出了一种传统的解决方法——“以牙还牙”,这是在幼儿共情的基础上,用教师的权威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幼儿体会这种“霸道”的行为所带来的感受。)
集體:“不同意!”
李老师:“那我们也来投票,看看大家是不是同意林老师老师的决定。”
投票结果同意2人,不同意17人。
李老师:“林老师,小朋友们都不同意你的这个决定,你会生气,会伤心吗?”(解决问题后,没有结束,教师在情感领域进行了延伸。)
林老师:“我不会生气也不会伤心。”
李老师:“因为这是大家的选择,对不对?”(小朋友们点头表示同意)
李老师:“好,我们在回到机器人的决定上。我们来看看结果,不同意的人是15,同意的人是6,15和6,谁比较多啊?(15个人多)所以这个规则不成立。”(采用投票的公平方式来决定问题的解决。)
球球:“李老师,我是骗你的。”(幼儿从大家的决定中认识到,“圈地”的行為是不被大家接受的。)
俊俊:“不许骗人!”
朵朵:“李老师,他逗你呢。”
李老师:“朵朵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球球不是骗人,是逗,他只是还没有考虑好。”(教师对幼儿的接纳和理解。)
从案例的最后结果,可以看出球球最后也并不认可自己的行为,他通过“我是骗你的这句话解释了他对自己行为的观点——请大家不要对“圈地”的行为当真。而教师至始至终只是充当讨论的组织者,立场始终中立。
案例中高宽课程下的解决策略与传统的不同,“以牙还牙”只能让幼儿认识到我不喜欢这样,最后妥协。这是幼儿的冲动受到压抑得到的结果。而公平的方式,幼儿所感受到的是,大家不喜欢这样,我应该尊重大家的权利。
结束冲突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解决问题,让幼儿从冲突问题中主动学习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 贝齐·埃文斯(美).《你不能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3]. 孙华平,张文新. 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及其心理价值[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5,04:124-128.
[4]. GARTRELL, D. (1995). misbehavior or mistaken behavior. Young Children, 50(5), 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