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
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50%计(达到杂交水稻应用水平),每年的应用面积将达1.7亿亩,按亩均增产50公斤算,那么全国每年就可以新增产小麦85亿公斤。另外,单制种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21亿元。可以说,杂交小麦种业市场将是国内农作物杂交种业未来开发的最大领域。
杂交小麦抗逆力较强,又能充分利用水肥,增产幅度可达10%~20%,与常规品种相比播种量也可减少1/3。正是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各国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开发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杂交小麦作为世界性难题,全世界已进行了50多年的不懈研究,但至今仍未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
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主任赵昌平介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创建高效生产小麦杂交种的技术体系,目前国际上存在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3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中国首创并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课题组在安徽阜阳和四川内江进行了试验,分别使“二系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达到常规小麦产量的65%和70%,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已连续4年分别达到亩产200公斤和150公斤的水平。该院已选育出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新组合12个,部分组合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已成功联合示范3.5万多亩,平均增产15.8%,最高单产达每亩631公斤,为杂交小麦走向大面积生产奠定了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教授率领的攻关小组经过6年艰苦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率先将化学杂交剂GENESIS应用于杂种小麦大田制种,并研究出优化的配套制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杂种小麦的制种产量和制种效益,使制种产量达到每亩250~350公斤。2000年8月,西杂1号通过了陕西省品种审定,这是中国黄淮冬麦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张改生说,他们的下一步主攻目标是完成专用型、高产型杂交小麦新品种到超级杂交麦的选育,力争使高产型杂交小麦亩产量稳定在650公斤~750公斤,同时,加强专用型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使品质达到国颁小麦优质一级标准,亩产稳定在600公斤。
中国农业大学利用自身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先后筛选了约250余个杂交小麦组合,已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获得一批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山东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利用“BAU—9403”选育成功的小麦杂交品种山农杂1号已进入制种试验、生产示范和区域试验,并在2002~2003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预试第一,2003年~2004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区试第一,平均亩产达546.97公斤。
我们看到,国内杂交小麦品种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杂交小麦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还需要育种家研究出更多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品质优异的品种来。 (江苏种业)
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50%计(达到杂交水稻应用水平),每年的应用面积将达1.7亿亩,按亩均增产50公斤算,那么全国每年就可以新增产小麦85亿公斤。另外,单制种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21亿元。可以说,杂交小麦种业市场将是国内农作物杂交种业未来开发的最大领域。
杂交小麦抗逆力较强,又能充分利用水肥,增产幅度可达10%~20%,与常规品种相比播种量也可减少1/3。正是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各国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开发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杂交小麦作为世界性难题,全世界已进行了50多年的不懈研究,但至今仍未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
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主任赵昌平介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创建高效生产小麦杂交种的技术体系,目前国际上存在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3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中国首创并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课题组在安徽阜阳和四川内江进行了试验,分别使“二系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达到常规小麦产量的65%和70%,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已连续4年分别达到亩产200公斤和150公斤的水平。该院已选育出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新组合12个,部分组合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已成功联合示范3.5万多亩,平均增产15.8%,最高单产达每亩631公斤,为杂交小麦走向大面积生产奠定了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教授率领的攻关小组经过6年艰苦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率先将化学杂交剂GENESIS应用于杂种小麦大田制种,并研究出优化的配套制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杂种小麦的制种产量和制种效益,使制种产量达到每亩250~350公斤。2000年8月,西杂1号通过了陕西省品种审定,这是中国黄淮冬麦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张改生说,他们的下一步主攻目标是完成专用型、高产型杂交小麦新品种到超级杂交麦的选育,力争使高产型杂交小麦亩产量稳定在650公斤~750公斤,同时,加强专用型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使品质达到国颁小麦优质一级标准,亩产稳定在600公斤。
中国农业大学利用自身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先后筛选了约250余个杂交小麦组合,已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获得一批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山东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利用“BAU—9403”选育成功的小麦杂交品种山农杂1号已进入制种试验、生产示范和区域试验,并在2002~2003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预试第一,2003年~2004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区试第一,平均亩产达546.97公斤。
我们看到,国内杂交小麦品种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杂交小麦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还需要育种家研究出更多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品质优异的品种来。 (江苏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