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与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统一体。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张力中有着相通之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解决以往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盖面不广、流于表面化、缺乏有效实施途径等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主动创新教学路径,以“互联网+教育”为导向,将美育贯穿其中,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17-03
  马斯洛曾说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1]目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 ”时代,科技革命的大潮呼唤涌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跨界融合型人才。发挥美育激发人创造力、想象力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力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存在共通之处
  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18世纪末,席勒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Aesthetic”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美育最早的倡导者,他主张以“诗、礼、乐”等手段辅助实施教育,认为美育有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实施社会教化、净化社会风俗,这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思想雏形。
  20世纪初,王国维在其著作《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完备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教育之事亦为三部分:智育、德育、美育是也。”[2]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将德文“SthetischeErziehun”意译为“美育”,并深刻地概括了美育的内涵:“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3],这开创了我国近代真正的美育体系。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说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以“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条途径推广美育。蔡元培不仅全面深刻地构造了美育理论体系,还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组成艺术社团践行美育,将美育理论付诸教育实践。蔡先生丰富的美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高校推行美育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美育是教师使用艺术形象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情境,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感染学生,以优美高雅的内容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主动探索新知,教师因而实现其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美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追求人性的完满。美育本身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美育的引导内容、教学目的、艺术张力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领域存在的美不仅给人审美上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也蕴含了对忠诚仁义、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美德品质的歌颂,这些美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大力倡导的。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从精神上灌溉学生的审美心灵,与美育一同指向人内心“真、善、美”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内容体系中。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有相同指向
  美育通过传播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欣赏美的意味,增添人在生活中的审美乐趣,陶冶人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境界,实现人性完满,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导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学生塑造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因人而变”的教学艺术张力
  朱光潜曾说过:“艺术不仅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理解,而且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5],通过教师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学习、接受主流理论体系,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本质上的特点,使得这门学科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抽象性强、说理性强的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更注重教授的技巧,不能只是机械简单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灌输,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美育,以其“因时因人而异”的教学特点,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是一种深入引导教师与学生开展双向互动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融合渗透,更有助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艺术张力。
  二、“互联网 ” 时代为将美育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
  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启动“互联网 ”行动,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6]2017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7]与此同時,国务院于2015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 ’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8]借助“互联网 ”的技术优势,美育更具传播便捷、自由共享、创新发展的活力。互联网借助美育,环境会更净化、内容会更优化、氛围会更积极,“互联网 ”与美育教学方法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扩大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覆盖面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不注重讲授理论的方式方法,这使原本可以有趣的理论探讨,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敬而远之”。许多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虽然发现了这些问题,但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认为难以把思想政治课上得“美”起来,从而直接忽视学生渴望课堂生动的需求。这反映出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盖面还很小,不受教师重视,影响力亟须扩大。
  “互联网 ”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结合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电脑、手机等终端作为载体,为知识传播构筑了多元立体的媒介环境。借助“互联网 教育”,通过APP定制、MOOCs多元教育主体提供的教学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覆盖网络[9],可以深度整合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使美育更好地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扩大其影响力。
  (二)“互联网+教育”,解决美育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流于表面化的问题
  在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了很大比重,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中仅仅依靠期末的“死记硬背”,而平时上课却是应付了事。教师们也提不起上课的兴趣,推行美育的模式单一,仅依靠普通的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课件中的内容长期不更新。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课堂形式浅尝辄止,使得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运用仅仅止于形式,流于表面。
  在“互联网 ”时代中,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迅捷发展,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掀起了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互联网+”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把学习者摆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统。“互联网 ”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又与美育在教学手段上的巧妙匠心不谋而合,这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渗透美育提供了支撑。
  (三)“互联网+教育”,拓宽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实施途径
  尽管有些教师意识到了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难以找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的平衡点。
  在手段上,“互联网 ”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了技术条件与支撑,有效拓宽了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互联网 ”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使教育活动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教育资源由封闭到开放共享。这为美育“分享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美育特有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为普及课堂教学内容增添趣味,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思想政治教育课营造更好的课堂教学体验。
  三、“互联网+”时代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探索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互联网 ”时代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应利用美育激发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由美引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互联网 ”时代的人才应是跨界融合型人才。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可见,“互联网 ”时代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正是塑造健全灵魂、培育人才有力的路径选择。
  (一)“互联网+教学主体”,提升队伍美
  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应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注重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推动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 ”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说理、接地气的特点,教学工作者要更注重自身美的建设,与时代接轨,讲出受学生欢迎的好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教师,更要注重学识美与品行美的统一,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首先,思政教师要注重内涵学识美。在思想多元化、各种理论流派争鸣的今天,思政教师要坚持师德建设,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逻辑思维,增强学识,丰富阅历。其次,思政教师要注重外在行为美。于一言一行、谈吐举止中展示良好的素质和涵养,展示新时代思政教师的风采。思政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情投入,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将学生摆在平等对话的地位上,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在提升审美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教师工作者们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媒体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展现思政课堂美的一面。例如,当前大学课堂应用PPT课件辅助课堂讲授已经十分普遍,广大教师工作者在熟练制作PPT软件的同时,也应注意课件的色彩、版式设计,应在课件中穿插生动的图片,悦耳的音频,从视觉上、听觉上给予学生美的课堂享受。
  (二)“互联网+教学内容”,深化内容美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构建内容传播网络,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新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发挥传播功能,综合利用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等多種传播手段进行互动,信息发送方与接收方思想得到充分交流展示的新型媒介平台。借助新媒体的载体优势,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影片,赏析动人优美的主旋律音乐,排练体现时代风貌的红色话剧,可以改变以往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整合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美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让大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重视对道德理论的学习。
  (三)“互联网+教学方式”,构建模式美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运用“互联网 ”的载体优势,创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手段,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氛围。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单向性”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与學生的“交互式”双向沟通。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层次打造思政立体教学网络。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开放课程平台。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发精品课堂内容,促使课堂形式多元化。二是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专网,开设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运用网络平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塑造大学生品德。三是利用新媒体时效快,追踪社会热点的功能,巧妙地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热点结合起来,避免枯燥抽象的说理。四是重视校园内大学生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交流空间开放、知识内容共享的特色,弘扬积极进取、阳光向上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实践、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大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审美气度,营造良好的思政品德校园学习氛围。
  总之,搭载“互联网 ”这辆“顺风车”,应注重思政课堂内容、形式、教学工作队伍的美感建设,注重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2]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6(56).
  [3]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2015-07-05(05).
  [7]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N].人民日报,2017-01-20(05).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23):6-11.
  [9]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征下,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的引导也变得尤为重要。项目组结合黄淮学院创新创意课程开设的现状,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基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提出创新创意课程与专业实践平台相结合的创新创意实践教学方法,并以搬货机器人项目的实现过程为例对CDIO模式教学过程进行实践,为专业的发展与学生创新意识的统一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意;机械电子
期刊
[摘 要]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的简介翻译为例,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企业简介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目的,比较中英简介在語言、文体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指出企业简介的翻译应以目标读者为导向,译者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符合文化规范和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企业简介;功能翻译理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动力。教育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专业得到不断发展。广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外驱力和协调创新等存在不足。需要高校、政府和中小学共同创新建构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包括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和中小学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协调创新;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开创了“1+2+N”型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并完善平台管理制度,探索适应全日制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教改方案。经过3年试行,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操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激发了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使校企合
期刊
[摘 要]问题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  [关键词]问题意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教育质量的概念和标准逐渐科学规范,其中“学习性投入”的理论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清华大学从美国引入并转化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就是以此为理念并在国内逐渐成熟的大型调研项目之一。广东G校是广东在校本科生规模最大的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客观科学地检验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是否带动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参与项目并利用项目数据构建模型,通过梳理调研数据
期刊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能突显独立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专业教学改革之路可以从材控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特色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严把课程质量、开展多方位教学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上,应指导与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个性化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名校兴起,国内高校也有不少试点案例,这些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计划。为了对比、分析和改进,可以研究国外一些知名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然后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班为例,对其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并调研其培养成效。创新班办学基本上是成功的,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关键
期刊
[摘 要]随着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既有“窄口径”方向的需求,也有“宽口径”方向的需求。即使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可以是“窄口径”和“宽口径”两种模式并存,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发展,两种模式都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环节,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以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应
期刊
[摘 要]田野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这一研究方法已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在经济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学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田野实验的可谓凤毛麟角。教师将田野实验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和介入实际生活,用事实和证据验证经济学原理,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技能。  [关键词]田野实验;课堂教学;经济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