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为所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但是一章节完后,怎样把整个知识串在一起,联系起来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更何况教完三年的内容再回过头来总复习,那更是决定一个教师成败的时候了,所以本文从初三总复习 “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及策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三 总复习 再发现 方法 策略
总复习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承担着进行人才素质教育的使命。如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既培养能力,又提高素质,是初三总复习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总复习的关键在于更新复习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优化总复习的教学模式。
一、“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再发现”教学模式是指在初三数学总复习时,通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让学生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并掌握新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人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整个初中数学内容从新的高度和深度进行“再学习”。
“再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1、“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
“再发现”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和学生听、练、记忆知识的传统复习模式。它不仅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对发现新规律有启发作用的实践内容,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把握探索方向。这样,教师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也总是处于引导学习方法、启迪思维方法、解决认识疑难的地位。由于实践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练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巩固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
“再发现”教学模式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认为只有学生具备了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进而更好地运用知识。相反,如果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势必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故而总复习的效果也不可能提高。这也就是说,巩固知识的最佳选择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能力是来源于知识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这个辩证关系。因此,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知识作为载体,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对实践过程和结论的仔细研究,发现并概括出新方法、新规律,从而增强其理解、记忆的能力,使知识更加扎实,更加系统,提高其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探讨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3、学习活动与主动探索的统一
初三数学总复习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了阅读、讨论、练习、作业等多种形式。从“再发现”教学模式的实质来考察,它把所要复习的系统知识设计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程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完成程序的整个过程,突出激励学习动机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关键,也就是把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信息等活动,尽可能地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活动。
二、“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及策略
用信息理论的思想方法来考察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教学过程。在信息论观点指导下的“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为:备课→实践→形成→应用。
1、备课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备课。教师备课是指教师在研究整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实践内容,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实践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又存放着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的某些信息。实践内容富有概括性和启发性,应注重于揭示知识内容和教材的本质属性上,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比教材更深层的问题。
2、实践:
实践是指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实践内容,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初步加工。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观察、讨论、练习、评析问题等。通过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智能的转化。对实践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和结果的初步加工,学生获取了指定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看到了横向知识的异同,纵向知识的联系,同类知识的共性;清楚了一些较全面的数学知识原理,明确了围绕某些知识点可能出现的不同认识,对阅读题、讨论题、计算题、证明题等重要题型形成了该类题型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产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感觉,促使学生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由定性描述到定量思考,采用揭示事物本质的带有综合性的或定量的形式,整理归纳知识,作深入的“心理加工”,提出“为什么是这样”、“它们在本质上有何联系”等较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领会到教师设计实践内容的用心和意图。
3、形成
学生对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比较、分析,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针对实际问题,选择调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重组,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思维活动,还进一步沟通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并使“知识链”之间相互交错,扩大成“知识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横方向发展,认识结构向实际延伸,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综合提高,并形成知识体系。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结论,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诱导,着重引导学生对横向知识对比其本质特点,对纵向知识进行本质性联系,对类同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偏离方向,达到挖掘出知识点之间“成链”,“成网”的依据,归纳、凝练出潜在规律的教学目的。
4、应用
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的,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考虑到知识容量、知识结合点及思维灵活性的习题,让学生再实践,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此项实践较前者有所不同,前者是学生凭回忆的知识,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有明确的数学原理和知识规律作指导,是从本质上来认识数学问题的,学生理解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准确性、周密性、深刻性和灵敏性会很快提高。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具体问题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形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
总之,将“再发现”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总复习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今权作抛砖引玉,诚请各位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林崇德:《学习与方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初三 总复习 再发现 方法 策略
总复习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承担着进行人才素质教育的使命。如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既培养能力,又提高素质,是初三总复习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总复习的关键在于更新复习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优化总复习的教学模式。
一、“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再发现”教学模式是指在初三数学总复习时,通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让学生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并掌握新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人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整个初中数学内容从新的高度和深度进行“再学习”。
“再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1、“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
“再发现”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和学生听、练、记忆知识的传统复习模式。它不仅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对发现新规律有启发作用的实践内容,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把握探索方向。这样,教师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也总是处于引导学习方法、启迪思维方法、解决认识疑难的地位。由于实践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练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巩固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
“再发现”教学模式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认为只有学生具备了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进而更好地运用知识。相反,如果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势必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故而总复习的效果也不可能提高。这也就是说,巩固知识的最佳选择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能力是来源于知识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这个辩证关系。因此,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知识作为载体,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对实践过程和结论的仔细研究,发现并概括出新方法、新规律,从而增强其理解、记忆的能力,使知识更加扎实,更加系统,提高其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探讨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3、学习活动与主动探索的统一
初三数学总复习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了阅读、讨论、练习、作业等多种形式。从“再发现”教学模式的实质来考察,它把所要复习的系统知识设计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程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完成程序的整个过程,突出激励学习动机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关键,也就是把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信息等活动,尽可能地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活动。
二、“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及策略
用信息理论的思想方法来考察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教学过程。在信息论观点指导下的“再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为:备课→实践→形成→应用。
1、备课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备课。教师备课是指教师在研究整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实践内容,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实践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又存放着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的某些信息。实践内容富有概括性和启发性,应注重于揭示知识内容和教材的本质属性上,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比教材更深层的问题。
2、实践:
实践是指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实践内容,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初步加工。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观察、讨论、练习、评析问题等。通过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智能的转化。对实践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和结果的初步加工,学生获取了指定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看到了横向知识的异同,纵向知识的联系,同类知识的共性;清楚了一些较全面的数学知识原理,明确了围绕某些知识点可能出现的不同认识,对阅读题、讨论题、计算题、证明题等重要题型形成了该类题型的基本模式。使学生产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感觉,促使学生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由定性描述到定量思考,采用揭示事物本质的带有综合性的或定量的形式,整理归纳知识,作深入的“心理加工”,提出“为什么是这样”、“它们在本质上有何联系”等较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领会到教师设计实践内容的用心和意图。
3、形成
学生对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比较、分析,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针对实际问题,选择调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重组,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思维活动,还进一步沟通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并使“知识链”之间相互交错,扩大成“知识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横方向发展,认识结构向实际延伸,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综合提高,并形成知识体系。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结论,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诱导,着重引导学生对横向知识对比其本质特点,对纵向知识进行本质性联系,对类同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偏离方向,达到挖掘出知识点之间“成链”,“成网”的依据,归纳、凝练出潜在规律的教学目的。
4、应用
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的,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考虑到知识容量、知识结合点及思维灵活性的习题,让学生再实践,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此项实践较前者有所不同,前者是学生凭回忆的知识,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有明确的数学原理和知识规律作指导,是从本质上来认识数学问题的,学生理解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准确性、周密性、深刻性和灵敏性会很快提高。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具体问题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形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
总之,将“再发现”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总复习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今权作抛砖引玉,诚请各位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林崇德:《学习与方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