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代青年。中学政治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副重担。要培养广大青年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而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程;人格;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5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确,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民族的振兴无不与教育所培养的合格人才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因此,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养成必然依赖于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劳动者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工程。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行为方式、对生活的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学生的成才无疑起到影响一生的重要作用,加之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正如同一棵“易弯也易直”的小树。所以,笔者提出这一话题,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习惯通常指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判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角度来说,它分为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习惯属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从习惯的形成过程来说,它是一个人行为方式在长期自觉和不自觉地不断重复的结果,因此,它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而是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所谓“习惯成自然”。比如说,谁都知道,乱扔果皮纸屑是不讲卫生的行为,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明知故犯,原因是习惯了。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注重行为训练,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最终形成整个人生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认识转化为行为,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无效的知。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的任务。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政治教学中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教育思想,也贯穿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同时坚持了政治思想与实践行动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抓好三个点:
一、抓住“知识点”,培养学生乐于“多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政治课本是必须“读”的。要求学生书声琅琅的读,以加深记忆和理解。读的时候,要做到“口而颂,心而唯”;有的地方“独观大略”,即浏览一遍;有的则要“甚解”,把书读懂。特别是对课文前的“提示”、“第一注释”,课文下边的注释,还有一些条文、案例等,要仔细阅读,以了解文中要旨。
近年来,政治中考模式及命题模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开卷考试命题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灵活而不唯一,增大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但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永远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学生要熟读、精读教材,要能够把各课或一册中相关概念、原理、观点梳理出来,并按相互关系进行排序,形成知识体系,牢记在脑中。这样,在考试时,答题所需的知识点,便可准确无误、信手拈来。否则,考试中紧张的翻书、抄书,只能是事倍功半。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是精辟之论。学生只要养成“多读”的习惯,就能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政治开卷考试时,则会左右逢源,下笔有神。
二、用好“空白点”,培养学生勤于“批注”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明白批注目的,是为了增强对概念、条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看课文后将查工具书寻找到的答案,以及课文中重要的注释、名词解释、政治常识,批注在课文中,或批注在课文天头上,把自己思考、归纳的要点、常识、法律条文,分别批注在课文的各个部位,力求耀眼、醒目。在政治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空白处,记好课堂笔记,以利于以后的课堂复习和开卷考试。如在课本的“天头”、“地尾”和左右两边记录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社会热点、易混淆的知识点、答题要点、答题方法、记忆要点、记忆技巧,所学知识中能与之相互联系形成板块的知识点、重要的心得体会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中的材料、漫画、名言等的旁边,记上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说明等。
三、关注“焦热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在政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启发他们质疑问难。目前政治开卷考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等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平时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当重要。在政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不要囿于书本及教师讲解,敢于在真理面前向教师挑战问难,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一言堂,要群言堂。只有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反复辩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认识,才会有开创精神。在政治教学中,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课本重点内容相结合的焦点、热点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安全和统一、成才与创业精神、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神舟飞船”与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都能很有效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是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好习惯逐渐形成,要全面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是完全可能的。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城区二初中 474150)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程;人格;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5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确,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民族的振兴无不与教育所培养的合格人才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因此,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养成必然依赖于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劳动者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工程。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行为方式、对生活的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学生的成才无疑起到影响一生的重要作用,加之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正如同一棵“易弯也易直”的小树。所以,笔者提出这一话题,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习惯通常指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判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角度来说,它分为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习惯属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从习惯的形成过程来说,它是一个人行为方式在长期自觉和不自觉地不断重复的结果,因此,它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而是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所谓“习惯成自然”。比如说,谁都知道,乱扔果皮纸屑是不讲卫生的行为,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明知故犯,原因是习惯了。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注重行为训练,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最终形成整个人生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认识转化为行为,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无效的知。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的任务。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政治教学中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教育思想,也贯穿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同时坚持了政治思想与实践行动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抓好三个点:
一、抓住“知识点”,培养学生乐于“多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政治课本是必须“读”的。要求学生书声琅琅的读,以加深记忆和理解。读的时候,要做到“口而颂,心而唯”;有的地方“独观大略”,即浏览一遍;有的则要“甚解”,把书读懂。特别是对课文前的“提示”、“第一注释”,课文下边的注释,还有一些条文、案例等,要仔细阅读,以了解文中要旨。
近年来,政治中考模式及命题模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开卷考试命题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灵活而不唯一,增大了学生答题的难度。但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永远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学生要熟读、精读教材,要能够把各课或一册中相关概念、原理、观点梳理出来,并按相互关系进行排序,形成知识体系,牢记在脑中。这样,在考试时,答题所需的知识点,便可准确无误、信手拈来。否则,考试中紧张的翻书、抄书,只能是事倍功半。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是精辟之论。学生只要养成“多读”的习惯,就能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政治开卷考试时,则会左右逢源,下笔有神。
二、用好“空白点”,培养学生勤于“批注”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明白批注目的,是为了增强对概念、条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看课文后将查工具书寻找到的答案,以及课文中重要的注释、名词解释、政治常识,批注在课文中,或批注在课文天头上,把自己思考、归纳的要点、常识、法律条文,分别批注在课文的各个部位,力求耀眼、醒目。在政治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本中的空白处,记好课堂笔记,以利于以后的课堂复习和开卷考试。如在课本的“天头”、“地尾”和左右两边记录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社会热点、易混淆的知识点、答题要点、答题方法、记忆要点、记忆技巧,所学知识中能与之相互联系形成板块的知识点、重要的心得体会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中的材料、漫画、名言等的旁边,记上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说明等。
三、关注“焦热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在政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启发他们质疑问难。目前政治开卷考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等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平时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当重要。在政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不要囿于书本及教师讲解,敢于在真理面前向教师挑战问难,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一言堂,要群言堂。只有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反复辩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认识,才会有开创精神。在政治教学中,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课本重点内容相结合的焦点、热点内容。如: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安全和统一、成才与创业精神、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神舟飞船”与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都能很有效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是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好习惯逐渐形成,要全面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是完全可能的。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城区二初中 47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