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推拿治疗颈椎病口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椎病口干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予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党参方)加减治疗。2组均为7d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近期疗效,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统计远期疗效。结果 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44.8%;远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37.9%。治疗组近、远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治疗颈椎病口干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口干症;一指禅推法;?法;拿法;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拔伸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频繁应用,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颈椎病的表现多种多样,除了颈部局部的不适之外,还可涉及身体各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有口干的表现,此类口干症与颈椎病相关,分型多属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但这类口干症在临床常常被忽视,相关的报导也不多。本文针对颈椎病口干症运用推拿治疗30例观察其疗效,并与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党参方)加减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为2015年6月-2018年7月上海市寶山区罗店医院伤科及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岁~60岁,平均(51.90±5.47)岁;病程2月~5年,平均(19.35±14.04)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1岁~59岁,平均(51.50±5.62)岁;病程3月~5年,平均(19.30±13.8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 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口干。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60岁,知情并同意者。
1.2.3 排除标准 ①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等脊髓病变患者;②肿瘤患者;③结核、脑梗塞、哮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精神病患者;④干燥综合症、糖尿病、药源性口干症,涎腺炎症;⑤出汗、腹泻、发热引起的口干;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骨质增生及重度骨质疏松者;⑦手法部位皮肤有严重破损者。
1.2.4 脱落标准 因搬迁无法完成治疗及随访者;因故不能坚持治疗及随访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一指禅推法、?法、拿法、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拔伸法治疗。
①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颈项部,手法频率120-160次/分钟,时间约2-3分钟;
②予?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肌肉,手法频率120-160次/分钟,时间约2-3分钟;
③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穴(开笼放鸟),时间约2-3分钟;
④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嘱患者颈项部放松,医者用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托患者对侧的下颏,让患者低头,嘱其闭口屈颈,当拇指感觉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保持这一幅度,再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随后将头缓慢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快速做一有控制增大幅度的扳动,当听到弹响声,拇指下棘突弹跳感[2],表示复位成功。同法操作另外一侧。
⑤予颈椎肘托拔伸法。医者一手扶枕后部,另一侧上肢肘弯部套住下颏,手掌扶对侧头顶。两手臂用力向上慢慢拔伸约1-2分钟[2]。
7d治疗1次,治疗4次。
1.3.2 对照组 予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党参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主方组成:生地黄9 g 当归9 g 桃仁9 g 红花9 g 枳壳9 g 赤芍9 g 柴胡6 g 甘草6 g 桔梗9 g 川芎9 g 牛膝9 g 党参9 g 麦冬9 g 五味子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250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28天。
1.3.3 疗程 2组均为7天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近期疗效,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统计远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 [1]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治愈:包含口干等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包含口干等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包含口干等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因搬离本区无法完成治疗,脱落1例。
2.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远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例出现恶心,胃脘不适,经随症加减用药后恶心,胃脘不适症状改善,完成观察。
3 典型病例
患者吕某,女,50岁。因自觉口中唾液减少一年,伴颈项板滞不舒、头晕头痛、时有脸颊潮红、心烦于2016.1.8来罗店医院门诊就诊。颈椎CT(见图1、图2)示:上颈椎生理弧度消失,下颈椎生理弧度存在,颈4-5椎间盘向后突出,毗邻硬膜囊轻度受压,骨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CT诊断:颈4-5椎间盘突出。否认肿瘤、糖尿病、干燥综合症、脑梗塞、涎腺炎症等病史。查体:颈部前屈、左右旋转略受限,C2-5棘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霍夫曼征(-),四肢肌力正常。诊断为颈椎病(交感型)。予一指禅推法、?法、拿法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一手拇指顶按住第4颈椎棘突旁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复位一次。最后施予颈椎肘托拔伸法。手法操作结束,患者顿感唾液从口中流出,眼目清晰。后经推拿手法3次,患者口干、颈项不舒、头晕头痛症状消失。嘱患者平时避免长时间低头,多抬头,注意颈部保暖。3个月后随访,患者口干,颈项不舒、头晕头痛症状未再发生。
3 讨 论
口干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有些反复出现,甚至非常顽固,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睡眠。口干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引起口干症的原因较多,如肿瘤、结核、干燥综合症、糖尿病、脑梗塞、涎腺炎症、哮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发热、汗出、腹泻、服用药物、精神心理因素等等[3-4]。本文所探讨的口干症是由颈椎病所致,这类口干症往往被临床忽视,多见于颈椎病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从生理解剖而言,唾液主要由舌下腺、腮腺、下颌下腺分泌[5],分泌中枢在延髓等处,传出神经主要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经生理反应分泌大量稀薄唾液;颈上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分泌少量粘稠唾液[6]。舌咽神经和面神经均和颈上节的神经相汇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7]。当颈交感神经受骨赘、肌肉痉挛、炎症介质刺激,紧张性异常增高[2],副交感神经受抑制,累及唾液腺时,由于腺体分泌唾液减少,从而出现干渴。
颈椎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通道,可谓“要冲”、“枢纽”。《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中记载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夹咽,连舌本”;手少阴心经“上夹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素问·骨空论》中记载任脉“至咽喉”[8]。冲脉“上达咽喉,环绕口唇”[8]。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亦经过颈项部[8]。由此可见,颈部经脉汇聚,颈、肩、口、舌、咽均可累及,与颈椎病的表现也极其相符,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9],脾肾两经也均循行过颈、咽、舌,可见颈椎病与口干症关系甚大。颈椎“筋出槽、骨错缝”引起经络闭塞,津液无以上承濡养,故见口干口渴,通过推拿手法的“拨乱反正”可使骨节间之错落和缝,百脉皆通,血气相和,津液充沛。一指禅推法、?法、拿法的运用一方面使颈项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肌肉放松,揉筋以和软,另一方面让患者自我感觉也放松,消除患者对手法的恐惧感,有助于颈椎扳法的操作成功。颈椎扳法是中医推拿治疗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治疗颈椎病口干症中的重要环节,技术上需要“稳、准、巧、快”[2]。颈椎扳法能整复错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2],舒经活血,从而减轻交感神经的刺激或压迫达到改善口干的症状。虽然扳法对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熟练掌握角度、力量控制,刚柔相济,“巧力寸劲”[2],不可生硬粗暴,要避免医源性损伤,不可强求弹响声,在行扳法之前须让颈椎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避免造成韧带、肌肉、关节囊等损伤,嘱患者闭口,以防止颞颌关节受伤。颈椎扳法达到错缝纠正时大部分患者有“喀”的弹响声,扳法施行后以无颈项部不适,无全身不适,眼目清晰,颈部活动自如为效。同时应注意颈椎扳法的禁忌症:脊柱外伤;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骨质增生;严重骨质疏松;骨关节结核;骨肿瘤[2]。最后施以颈椎肘托拔伸法以其拔伸牵引之力,使颈椎得以扶正。通过推拿可改善颈部神经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炎症水肿压迫,使“短路”的线路得以疏通。颈部汇聚百脉,如同一个“龙头”海纳百川,通过扳法可使之开闸放水,让唾液如“涌泉”般涌出,滋润口腔。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86-387
[2]严隽陶,王道全,房敏,等.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8,118,131,84,117.
[3]刘鑫,周京琳. 口干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41(5):571-574.
[4]吴圆琴,付纪,宋韬,等.口干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12):762-764.
[5]严振国,聂绪发,白丽敏,等.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2003:100.
[6]施雪筠,张志雄,王德山,等.生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2.
[7]龙小斯,彭汉光,付怀丹,等.口干症临床疗效与颈椎病的关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5,11(2):113-114.
[8]石学敏,王玲玲,梁繁荣,等.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118.
[9]孙广仁,童瑶,陈文垲,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6,98.
关键词:颈椎病口干症;一指禅推法;?法;拿法;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拔伸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频繁应用,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颈椎病的表现多种多样,除了颈部局部的不适之外,还可涉及身体各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有口干的表现,此类口干症与颈椎病相关,分型多属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但这类口干症在临床常常被忽视,相关的报导也不多。本文针对颈椎病口干症运用推拿治疗30例观察其疗效,并与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党参方)加减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为2015年6月-2018年7月上海市寶山区罗店医院伤科及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岁~60岁,平均(51.90±5.47)岁;病程2月~5年,平均(19.35±14.04)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1岁~59岁,平均(51.50±5.62)岁;病程3月~5年,平均(19.30±13.8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 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口干。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60岁,知情并同意者。
1.2.3 排除标准 ①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等脊髓病变患者;②肿瘤患者;③结核、脑梗塞、哮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精神病患者;④干燥综合症、糖尿病、药源性口干症,涎腺炎症;⑤出汗、腹泻、发热引起的口干;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骨质增生及重度骨质疏松者;⑦手法部位皮肤有严重破损者。
1.2.4 脱落标准 因搬迁无法完成治疗及随访者;因故不能坚持治疗及随访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一指禅推法、?法、拿法、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拔伸法治疗。
①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颈项部,手法频率120-160次/分钟,时间约2-3分钟;
②予?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肌肉,手法频率120-160次/分钟,时间约2-3分钟;
③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穴(开笼放鸟),时间约2-3分钟;
④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嘱患者颈项部放松,医者用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托患者对侧的下颏,让患者低头,嘱其闭口屈颈,当拇指感觉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保持这一幅度,再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随后将头缓慢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快速做一有控制增大幅度的扳动,当听到弹响声,拇指下棘突弹跳感[2],表示复位成功。同法操作另外一侧。
⑤予颈椎肘托拔伸法。医者一手扶枕后部,另一侧上肢肘弯部套住下颏,手掌扶对侧头顶。两手臂用力向上慢慢拔伸约1-2分钟[2]。
7d治疗1次,治疗4次。
1.3.2 对照组 予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党参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主方组成:生地黄9 g 当归9 g 桃仁9 g 红花9 g 枳壳9 g 赤芍9 g 柴胡6 g 甘草6 g 桔梗9 g 川芎9 g 牛膝9 g 党参9 g 麦冬9 g 五味子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250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28天。
1.3.3 疗程 2组均为7天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近期疗效,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统计远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 [1]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治愈:包含口干等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包含口干等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包含口干等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因搬离本区无法完成治疗,脱落1例。
2.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远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例出现恶心,胃脘不适,经随症加减用药后恶心,胃脘不适症状改善,完成观察。
3 典型病例
患者吕某,女,50岁。因自觉口中唾液减少一年,伴颈项板滞不舒、头晕头痛、时有脸颊潮红、心烦于2016.1.8来罗店医院门诊就诊。颈椎CT(见图1、图2)示:上颈椎生理弧度消失,下颈椎生理弧度存在,颈4-5椎间盘向后突出,毗邻硬膜囊轻度受压,骨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CT诊断:颈4-5椎间盘突出。否认肿瘤、糖尿病、干燥综合症、脑梗塞、涎腺炎症等病史。查体:颈部前屈、左右旋转略受限,C2-5棘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霍夫曼征(-),四肢肌力正常。诊断为颈椎病(交感型)。予一指禅推法、?法、拿法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一手拇指顶按住第4颈椎棘突旁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复位一次。最后施予颈椎肘托拔伸法。手法操作结束,患者顿感唾液从口中流出,眼目清晰。后经推拿手法3次,患者口干、颈项不舒、头晕头痛症状消失。嘱患者平时避免长时间低头,多抬头,注意颈部保暖。3个月后随访,患者口干,颈项不舒、头晕头痛症状未再发生。
3 讨 论
口干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有些反复出现,甚至非常顽固,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睡眠。口干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引起口干症的原因较多,如肿瘤、结核、干燥综合症、糖尿病、脑梗塞、涎腺炎症、哮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发热、汗出、腹泻、服用药物、精神心理因素等等[3-4]。本文所探讨的口干症是由颈椎病所致,这类口干症往往被临床忽视,多见于颈椎病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从生理解剖而言,唾液主要由舌下腺、腮腺、下颌下腺分泌[5],分泌中枢在延髓等处,传出神经主要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经生理反应分泌大量稀薄唾液;颈上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分泌少量粘稠唾液[6]。舌咽神经和面神经均和颈上节的神经相汇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7]。当颈交感神经受骨赘、肌肉痉挛、炎症介质刺激,紧张性异常增高[2],副交感神经受抑制,累及唾液腺时,由于腺体分泌唾液减少,从而出现干渴。
颈椎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通道,可谓“要冲”、“枢纽”。《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中记载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夹咽,连舌本”;手少阴心经“上夹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下膈”;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素问·骨空论》中记载任脉“至咽喉”[8]。冲脉“上达咽喉,环绕口唇”[8]。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亦经过颈项部[8]。由此可见,颈部经脉汇聚,颈、肩、口、舌、咽均可累及,与颈椎病的表现也极其相符,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9],脾肾两经也均循行过颈、咽、舌,可见颈椎病与口干症关系甚大。颈椎“筋出槽、骨错缝”引起经络闭塞,津液无以上承濡养,故见口干口渴,通过推拿手法的“拨乱反正”可使骨节间之错落和缝,百脉皆通,血气相和,津液充沛。一指禅推法、?法、拿法的运用一方面使颈项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肌肉放松,揉筋以和软,另一方面让患者自我感觉也放松,消除患者对手法的恐惧感,有助于颈椎扳法的操作成功。颈椎扳法是中医推拿治疗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治疗颈椎病口干症中的重要环节,技术上需要“稳、准、巧、快”[2]。颈椎扳法能整复错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2],舒经活血,从而减轻交感神经的刺激或压迫达到改善口干的症状。虽然扳法对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熟练掌握角度、力量控制,刚柔相济,“巧力寸劲”[2],不可生硬粗暴,要避免医源性损伤,不可强求弹响声,在行扳法之前须让颈椎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避免造成韧带、肌肉、关节囊等损伤,嘱患者闭口,以防止颞颌关节受伤。颈椎扳法达到错缝纠正时大部分患者有“喀”的弹响声,扳法施行后以无颈项部不适,无全身不适,眼目清晰,颈部活动自如为效。同时应注意颈椎扳法的禁忌症:脊柱外伤;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骨质增生;严重骨质疏松;骨关节结核;骨肿瘤[2]。最后施以颈椎肘托拔伸法以其拔伸牵引之力,使颈椎得以扶正。通过推拿可改善颈部神经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炎症水肿压迫,使“短路”的线路得以疏通。颈部汇聚百脉,如同一个“龙头”海纳百川,通过扳法可使之开闸放水,让唾液如“涌泉”般涌出,滋润口腔。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86-387
[2]严隽陶,王道全,房敏,等.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8,118,131,84,117.
[3]刘鑫,周京琳. 口干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41(5):571-574.
[4]吴圆琴,付纪,宋韬,等.口干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12):762-764.
[5]严振国,聂绪发,白丽敏,等.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2003:100.
[6]施雪筠,张志雄,王德山,等.生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2.
[7]龙小斯,彭汉光,付怀丹,等.口干症临床疗效与颈椎病的关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5,11(2):113-114.
[8]石学敏,王玲玲,梁繁荣,等.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118.
[9]孙广仁,童瑶,陈文垲,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