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在商业电影中逐渐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最近上映的一些青春电影中几乎都用一种怀旧叙述的策略缝合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鸿沟,这种怀旧手法的运用同时也反映出80后90后的集体孤独感。
关键词:青春;电影;孤独;匆匆那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0-01
关于青春电影,中国电影史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定。这与中国青春电影本身发展晚是有关系的。本文所要探讨的青春电影主要是指那些国产的跟青春有关的电影,特别是在描写青少年时期独有的成长经历和快乐忧伤的电影。其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正在上高中或者大学的青年或青少年。
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的青春电影浪潮中,笔者认为,《匆匆那年》是一部较为成功电影作品。在九夜茴原著以及网剧版的前期影响下,电影版《匆匆那年》被予以极大的期待和关注,致使电影的宣传片一上映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虽然电影存在很多让观众不满之处,但是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产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一、怀旧策略
“青春”曾是第六代电影人的一个重要的标签,摇滚乐、朋克、暴力、秽语、性、纹身等,都是他们最明显的话语标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烙印,所叙述的青春往往都是叛逆性、个体性和边缘性的。与之不同的是,当下的国产青春片,放弃先锋姿态,以商业市场为方向,采用怀旧的叙述策略来遮蔽自己的亚文化,不但缝合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鸿沟,还铸就了青春怀旧片的消费神话。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大部分做得比较成功,例如《匆匆那年》。
(一)故事情节的怀旧。
校园怀旧青春片中,少男少女们往往拥有着情比金坚的友情和刻骨难忘的爱情。《匆匆那年》中方茴和陈寻的爱情始于高中校园,老师和家长对于他们早恋极其反对,但二人仍一起克服面对,然而却抵不过在可以光明正大恋爱的大学校园里沈晓棠的介入和各种阴差阳错的际遇。正是要这样的刻骨铭心和青春有悔才值得让观众去怀念,正如主题曲中所说,“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在友情的情节上,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的相互陪伴与携手共进,通过在学生时代相对局限的空间——教室、宿舍、校园、篮球场、溜冰场等的相伴身影和布满名字的石膏等具象的符号表达。尽管在那场大学时期五人重聚的失落的世界杯之夜中,友情因为物是人非的爱情而如石膏般破碎,但在现实时空中赵烨婚礼中他们的再度聚首中重新找了回来。
(二)怀旧符号的运用。
怀旧表达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各种图解式符号的使用上。
从场景符号来看,各种青春校园的经典符号,在叙事系统中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匆匆那年》中,高中时代的升旗仪式、教室里的板报、篮球场、抗议晚自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等,大学校园的军训、食堂、宿舍、水房、阶梯自习室、上课代答到等等这一系列学生时代的场景都引起了观众对自己青春记忆的极大共鸣。在影片的结尾,还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各所大学门前不同年级同学的毕业照片,使全片的怀旧情绪在最后推上了一个高潮。
二、文化原因——集体孤独
这些怀旧情节与怀旧符号的运用,体现了80后青春记忆中一种特有的“集体孤独”。所谓“集体孤独”,是对这样一种状态的描述:这种孤独既是每个人自己的,又是集体共同的。这种孤独感真实而又刻骨铭心,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任性地放纵只是相对的、短暂的和一时的,孤独与才是绝对的、永恒的。“80后”作家的笔下终究逃不出他们的青春期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大批描写校园生活、成长经历的“致青春”作品中,大多数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
(一)时代的孤独。
这种孤独首先源于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更重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于时代的极速进步,城市化造成的城市生活空间加大,使孤独感极容易得到强化。一方面,城市中的人们虽然还处于“群居”状态,但现代化的住宅使得人的家园意识无形之中被消解。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陪伴者是父母、同学也属于“陌生人”,从而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和成长的经验。
在《匆匆那年》中,一直没有离开“80后”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国家大事,这种浓厚的社会背景,人们在大时代下的集体欢呼、膜拜一种共有的胜利,而与这热闹相比,每个人都有一种寂寞,也是一种共有的孤独,就像在这场爱情中,陈寻难以言明的失言和背叛,以及方茴内心不可逆转的偏执,影片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些矛盾的结合体。他们为这个时代的自由而兴奋和自豪,但却也在这种自由中迷失了自己,最后还是要为一种不因时代变迁而改换的道义约束而承受后果。
(二)情感的孤独。
从影片所展现的两大主题爱情和友情来看,也无不是孤独的流露。由于孤独,他们更加渴望亲倩,忠诚于友情,执著于爱情。但也是因为他们的孤独而变得过于自我,一旦出现突发的状况,他们很难做到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对忠诚,常常或是很容易就成为感情的背叛者,或使自己陷入矛盾两难之中,并对他人的情感和心灵造成重创。这也是在青春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打群架、各类小团体甚至是摇滚秽语的原因。
我们无法回避各个历史时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正如福柯认为:“重要的不是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话语,而是这一话语产生的时代。” 因此,将青春电影置于时代背景之下去关照和分析,从而发现其意义,因此,关注青春电影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知时代社会的变化和了解青年人的内心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下怀旧国产青春电影的盛行,就是一场中国青年人自己的孤独是盛宴。
参考文献:
[1]九夜茴.匆匆那年[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吴专.“80后”写作的孤独意识探析[J].理论学刊.2005
[3]朱爱莲.试析“如后”青春文学的主题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作者简介:杜坤遥(1990—),女,汉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关键词:青春;电影;孤独;匆匆那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0-01
关于青春电影,中国电影史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定。这与中国青春电影本身发展晚是有关系的。本文所要探讨的青春电影主要是指那些国产的跟青春有关的电影,特别是在描写青少年时期独有的成长经历和快乐忧伤的电影。其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正在上高中或者大学的青年或青少年。
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的青春电影浪潮中,笔者认为,《匆匆那年》是一部较为成功电影作品。在九夜茴原著以及网剧版的前期影响下,电影版《匆匆那年》被予以极大的期待和关注,致使电影的宣传片一上映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虽然电影存在很多让观众不满之处,但是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产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一、怀旧策略
“青春”曾是第六代电影人的一个重要的标签,摇滚乐、朋克、暴力、秽语、性、纹身等,都是他们最明显的话语标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烙印,所叙述的青春往往都是叛逆性、个体性和边缘性的。与之不同的是,当下的国产青春片,放弃先锋姿态,以商业市场为方向,采用怀旧的叙述策略来遮蔽自己的亚文化,不但缝合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鸿沟,还铸就了青春怀旧片的消费神话。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大部分做得比较成功,例如《匆匆那年》。
(一)故事情节的怀旧。
校园怀旧青春片中,少男少女们往往拥有着情比金坚的友情和刻骨难忘的爱情。《匆匆那年》中方茴和陈寻的爱情始于高中校园,老师和家长对于他们早恋极其反对,但二人仍一起克服面对,然而却抵不过在可以光明正大恋爱的大学校园里沈晓棠的介入和各种阴差阳错的际遇。正是要这样的刻骨铭心和青春有悔才值得让观众去怀念,正如主题曲中所说,“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在友情的情节上,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的相互陪伴与携手共进,通过在学生时代相对局限的空间——教室、宿舍、校园、篮球场、溜冰场等的相伴身影和布满名字的石膏等具象的符号表达。尽管在那场大学时期五人重聚的失落的世界杯之夜中,友情因为物是人非的爱情而如石膏般破碎,但在现实时空中赵烨婚礼中他们的再度聚首中重新找了回来。
(二)怀旧符号的运用。
怀旧表达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各种图解式符号的使用上。
从场景符号来看,各种青春校园的经典符号,在叙事系统中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匆匆那年》中,高中时代的升旗仪式、教室里的板报、篮球场、抗议晚自习、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等,大学校园的军训、食堂、宿舍、水房、阶梯自习室、上课代答到等等这一系列学生时代的场景都引起了观众对自己青春记忆的极大共鸣。在影片的结尾,还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各所大学门前不同年级同学的毕业照片,使全片的怀旧情绪在最后推上了一个高潮。
二、文化原因——集体孤独
这些怀旧情节与怀旧符号的运用,体现了80后青春记忆中一种特有的“集体孤独”。所谓“集体孤独”,是对这样一种状态的描述:这种孤独既是每个人自己的,又是集体共同的。这种孤独感真实而又刻骨铭心,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任性地放纵只是相对的、短暂的和一时的,孤独与才是绝对的、永恒的。“80后”作家的笔下终究逃不出他们的青春期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大批描写校园生活、成长经历的“致青春”作品中,大多数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
(一)时代的孤独。
这种孤独首先源于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更重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于时代的极速进步,城市化造成的城市生活空间加大,使孤独感极容易得到强化。一方面,城市中的人们虽然还处于“群居”状态,但现代化的住宅使得人的家园意识无形之中被消解。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陪伴者是父母、同学也属于“陌生人”,从而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和成长的经验。
在《匆匆那年》中,一直没有离开“80后”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国家大事,这种浓厚的社会背景,人们在大时代下的集体欢呼、膜拜一种共有的胜利,而与这热闹相比,每个人都有一种寂寞,也是一种共有的孤独,就像在这场爱情中,陈寻难以言明的失言和背叛,以及方茴内心不可逆转的偏执,影片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些矛盾的结合体。他们为这个时代的自由而兴奋和自豪,但却也在这种自由中迷失了自己,最后还是要为一种不因时代变迁而改换的道义约束而承受后果。
(二)情感的孤独。
从影片所展现的两大主题爱情和友情来看,也无不是孤独的流露。由于孤独,他们更加渴望亲倩,忠诚于友情,执著于爱情。但也是因为他们的孤独而变得过于自我,一旦出现突发的状况,他们很难做到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对忠诚,常常或是很容易就成为感情的背叛者,或使自己陷入矛盾两难之中,并对他人的情感和心灵造成重创。这也是在青春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打群架、各类小团体甚至是摇滚秽语的原因。
我们无法回避各个历史时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正如福柯认为:“重要的不是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话语,而是这一话语产生的时代。” 因此,将青春电影置于时代背景之下去关照和分析,从而发现其意义,因此,关注青春电影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知时代社会的变化和了解青年人的内心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下怀旧国产青春电影的盛行,就是一场中国青年人自己的孤独是盛宴。
参考文献:
[1]九夜茴.匆匆那年[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吴专.“80后”写作的孤独意识探析[J].理论学刊.2005
[3]朱爱莲.试析“如后”青春文学的主题表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作者简介:杜坤遥(1990—),女,汉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