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地理新课程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铺垫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用问题来考查和反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启迪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淮河”一节时,笔者设计如下问题:1)你能说说淮河的地理特征吗?2)谁来介绍一下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的历史?3)淮河成为害河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害”表现在哪两方面?4)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水利专家,你打算如何治理淮河?你打算怎么对待流经我们县城的乌江?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去网上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自我总结提炼问题的答案,并与小组成员一道相互交流、合作研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主题辩论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笔者设计小组主题辩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提出辩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全班分两大组,一组扮演北方人,另一组扮演南方人。学生在阅读材料、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每方有2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笔者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辩论结束后,笔者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使学生理解无论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各有特点,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样的辩论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运用了课外知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当教师的助手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设计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不仅课前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课后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使有限的小课堂变成无限的大课堂。比如讲“秦岭—淮河线”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课堂上,学生将收集的图片上传到教师QQ,笔者再进行加工制作成PPT课件,并以《大中国》配乐,让学生边唱边欣赏图片,作一次图上中国之行,让学生感受祖国各地不同的景观差异、地理差异。由于是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在,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快要结束本堂课教学的时候,笔者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位学生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北方的桥多是平坦的,而南方的桥多是拱形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立即分成小组,运用各种方式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问题
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讲授的时间,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来源不同,观点各异,当学生对某一有违事实的新观点感兴趣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要善于引导,用辨证的方法和胜于雄辩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观点的正误。
“倾听”与“指导”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提炼出自己思路的时候,需要教师在旁边耐心地、静静地倾听,用心分析观察:每个学生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又在关注着什么样的事物?他们如何将这些事实建立起联系,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是怎样通过自主探索和反思以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辩发生变化的?然后,在这种觀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援助方式。
实践证明,初中地理课堂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探索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尚须继续努力,精益求精。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铺垫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用问题来考查和反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启迪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淮河”一节时,笔者设计如下问题:1)你能说说淮河的地理特征吗?2)谁来介绍一下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的历史?3)淮河成为害河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害”表现在哪两方面?4)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水利专家,你打算如何治理淮河?你打算怎么对待流经我们县城的乌江?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去网上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自我总结提炼问题的答案,并与小组成员一道相互交流、合作研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主题辩论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笔者设计小组主题辩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提出辩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全班分两大组,一组扮演北方人,另一组扮演南方人。学生在阅读材料、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每方有2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笔者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辩论结束后,笔者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使学生理解无论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各有特点,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样的辩论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运用了课外知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当教师的助手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设计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不仅课前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课后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使有限的小课堂变成无限的大课堂。比如讲“秦岭—淮河线”时,笔者课前先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课堂上,学生将收集的图片上传到教师QQ,笔者再进行加工制作成PPT课件,并以《大中国》配乐,让学生边唱边欣赏图片,作一次图上中国之行,让学生感受祖国各地不同的景观差异、地理差异。由于是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在,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快要结束本堂课教学的时候,笔者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位学生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北方的桥多是平坦的,而南方的桥多是拱形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立即分成小组,运用各种方式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问题
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讲授的时间,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来源不同,观点各异,当学生对某一有违事实的新观点感兴趣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要善于引导,用辨证的方法和胜于雄辩的事实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观点的正误。
“倾听”与“指导”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提炼出自己思路的时候,需要教师在旁边耐心地、静静地倾听,用心分析观察:每个学生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又在关注着什么样的事物?他们如何将这些事实建立起联系,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是怎样通过自主探索和反思以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辩发生变化的?然后,在这种觀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援助方式。
实践证明,初中地理课堂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探索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尚须继续努力,精益求精。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