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均等对魅力学校建设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话语,在注意到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同时,充分研究和理解西方国家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科尔曼于1966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对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史进行了梳理,这对我们“魅力学校建设”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关注教育公平,促进魅力学校建设。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学校建设
  教育机会均等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翘首以盼的,但是教育机会真的能够实现均等吗?到底有哪些因素对教育机会均等产生影响?这要从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变来探讨,只有明确了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我们才能尽可能的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一、“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出现及其演变
  A: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史前史:前工业化时期
  科尔曼提出了一个假设: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前提源于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之间的流动与比较,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机会均等的观念。因此,在阶层和职业不流动的前工业化时期,各人囿于自己的家庭职工,不关心别人的生计和状况,自然没有均不均等的想法。即在前工业化阶段,不可能产生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
  B: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个演变阶段:所有儿童在同样的学校接受同等的教育
  19世纪初叶,公共教育在欧美问世。公共教育蕴含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个观念,即为所有儿童提供同等的普通教育机会。科尔曼特别重视美国的公共教育运动所产生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他概括说,这一观念包括几个要素:
  1、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它构成了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口。
  2、为所有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
  3、部分处于一定目的,部分由于人口密度低,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
  4、由于地方税收提供了创办学校的资源,故而在给定地区范围内提供均等机会。
  5、上述观念的核心要义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的一视同仁的普通教育,在科尔曼看来,它构成了第一阶段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基础,并最终对所有工业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实质影响,其具体体现就是各国陆续颁布义务教育法。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二个演变阶段: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职业前景,机会均等必须向每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
  20世纪初,中学作为美国中等教育机构也大量建立起来,普及教育的观念开始朝中等教育发展。而当时中等学校的课程标准主要是适合升学的古典课程,统一的古典课程对不想读大学的学生不公平。而这批学生在1918年占了学生总量的大多数,其中又以移民子弟居多。这种只服务于少数人的为上大学做准备的课程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不均等”被看成是由于采用了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课程。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课程适合于学校的大多数人的需要。因此,新型中等学校课程在人们看来是向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途径。第二阶段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内涵不再是为所有儿童提供相同的普通课程,而是为不同类型的儿童提供不同的课程。
  (三)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三个演变阶段:教育机会均等依赖于学校教育的效果
  在1896年著名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对此案的裁决标志着“隔离但平等”原则的成立。实际上,这否定了第一阶段机会均等观念中的一个假设:即教育机会均等依赖于是否上同样学校的机会。人们对种族隔离学校的批评是,即使种族隔离学校具备同样的设备、发放同样的教师薪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不存在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其实质在于,这类种族隔离学校有着(或可能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注重教學效果的机会均等观念开始形成。
  (四)教育机会均等的第四个演变阶段:以种族合校来界说均等
  在1954年著名的布朗诉堪萨州托皮卡地方教育委员会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否决了1896年以来所确定的“隔离但平等”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调查证明,白人学校与黑人学校在建筑、课程、教师工资和资格以及其他有形条件方面都是平等的,但仅仅根据种族的原因把儿童隔离开,却造成了不均等的教育效果,有色人种因此低人一等,最終导致了有色人种弱势地位这种明显的社会后果,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排斥的机制。
  (五)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五个演变阶段:教育结果的均等
  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一文中专门介绍了“科尔曼报告”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正是在梳理上述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因素:
  1社区对学校的投入,如每个学生的费用、校舍、图书馆、教师素质等;
  2学校的种族构成;
  3学校的各种无形的特点以及可以直接归因与社区对学校投入的某些因素。无形的特点包括教师的德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水平等等;
  4学校对背景相同和能力相同的个体所产生的教育结果;
  5学校对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能力的个人产生的教育结果。
  前三种要素主要涉及教育的投入,这类要素涵盖了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传统理解;后两种涉及教育的产出,这类要素涉及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新观念。科尔曼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背景,其次是教师素质,最不重要的是设备条件和课程。由此,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关系到两组影响的相对强度:一致性的学校影响与差别性的校外影响的相对强度决定了教育制度在提供机会均等的上的有效性。那么,从这一观点来看,完全的机会均等只有当全部差别性校外影响消失时才能实现。所以,由于存在着差别性校外影响,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无限的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这样教育机会均等观就演变为一种近似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这种近似性不仅是由教育投入的均等决定的,而且还是由学校的影响与校外的差别性影响的相对强度决定的。换言之,产出的均等不完全由资源投入的均等决定,还由这些资源对学业成就产生的效力决定。   二、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特殊性
  人类社会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尽管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但它在诸多方面对于中国的相关问题机具启发意义。但是,在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遗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到中国问题自身的特殊性:例如,从决定教育公平的社会因素来看,我们在西方教育公平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的进程中可以发现种族问题的核心重要性,然后是阶层、性别等问题;而中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首要问题一直是城乡问题,然后才是区域、阶层、性别、民族等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把中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诊断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三、关于魅力学校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没有完全的教育机会均等,只有近似的教育机会均等。事实上,一致性的学校影响与差别性的校外影响的相对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性。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消除差别性的校外影响,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一致性的学校影响来实现教育结果的尽可能的均等。那么我们要怎样提高一致性的学校影响呢?
  在科尔曼的报告中已经指出了,在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背景,其次是教师素质,最不重要的是设备条件和课程。在这里最重要的社會背景因素也就是差别性的校外影响,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教师素质以及条件设备和课程都是我们能够把握的校内影响。学校教育的力量体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他们“期望的未来”;学校教育的魅力体现在教育结果上,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取得学业成就。要建设这样的“魅力学校”,必须从教师的素质上着手,提高教学效果;从学校的管抓起,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还要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对待学生,真正实现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不能因个人偏好而差别的对待学生。这是保证学生受教育公平的基础。
  (二)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努力创建良好教学氛围。
  虽然在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诸要素中,学校条件设备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学校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良好的教学设备确实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良好的学校环境更有助于对学生道德素质的熏陶。
  (三)有效实施补偿教育,致力于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校追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家长和学生追其个人成就的获得。由于儿童在智商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在未入学之前已经形成,甚至在儿童入学后,家庭等差别性的校外影响依然起着作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业成就差别有所缩小,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专门的措施,来弥补儿童赖以成长的环境的不足,并补偿儿童可能在家庭中形成的不足。在这里,由于进行补偿教育,对一些条件不好,基础比较弱的孩子来说,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而这对另外一些中上层家庭的孩子而言,可能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但是我们追求的是整体的提升,正是因为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在差别性的校外影响上,已经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教育资源。所以学校在平等的基础上多关注“处于劣势的儿童”,对他们进行“补偿教育”,正是在平衡校外影响和校内影响的相对强度。用这种所谓的“不平等”来实现更高程度的“平等”。
  综上所述,“魅力学校建设”要把着重点放在“一致性的校内影响”上,通过提高校内影响的相对强度,不断缩小孩子之间因差别性的校外影响所带来的差距,从而保障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最终实现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才是我们希望建设的“魅力学校”,这才是更好的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的方式,同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改善社会结构,最终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作者简介:王静伟(1989—),女,蒙古族,籍贯:河北承德,單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符合时代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然而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却存在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泛滥放大、脱离实际、与学生经验分离、流于形式等诸多误区。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
期刊
【摘要】: 古筝这种过去多为深宫大家闺秀演奏的高雅乐器,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常人在学习演奏。而一段时间来,儿童学古筝有顺应潮流,盲目学习的弊端。。而聊城市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代表古代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贯穿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十字枢纽。本文对聊城地区小学生业余学习古筝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进一步论述了古筝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发展现状。小学生学习古筝这一传统乐
期刊
【摘要】: 我国工商管理的教学目的在于为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培养管理人才与经营人才。因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突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具备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企事业单位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具备更高的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从简述工商管理的教学改革现状入手,研究加强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最后重点分析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工商
期刊
【摘要】: 数学从产生、发展至今, 已成为分支众多的学科, 复变函数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从柯西算起, 复变函数论已有170 多年的历史,它以其完美的理论与精湛的技巧成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推动着一些学科的发展, 并且常常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被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本文将从复变函数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开始谈起,探究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归一之美、技巧灵活之美与应用广泛之美。  
期刊
【摘要】: 即时通讯工具已成为当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作方式和手段。它的出现和运用,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状况进行了阐述,立足于已有的文献资料, 以即时通讯工具为环境和载体,从当前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即时通讯工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研究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小学教育,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关乎农村教育质量,影响我国教育公平体系建设。本文通过了解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给予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农村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近几年,随着教育改
期刊
【摘要】: 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由于流行唱法具有大众化、娱乐性的特点,因而流行唱法深受不同年龄段的人喜爱。在流行唱法日益普及的过程中,高校音乐学院的流行唱法逐渐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同时流行唱法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就当前流行唱法而言,音乐教师仍旧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本文就流行唱法教学重点与教学体系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也是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升知识、运用知识的的主要手段,因此实践教学在现代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中,实践教学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践教学与教学的主要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法对实践教学实施有效控制。针对于此,笔者结合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对我国的多角色情景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围绕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在多情景教
期刊
【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从而限制了其初中语文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中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语文写作教育;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学生的见闻不广,读的课外读物较少,写作时
期刊
【摘要】: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通过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对中国老龄化现状进行总结,从而对开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发展老年教育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龄化现状;老年教育意义;老年教育模式;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他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