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经二百多年、十六任皇帝的明朝,既有太祖、成祖的明君典范,也有仁宗、孝宗的励精图治。皇权治国需将才辅佐,“胡惟庸”后罢丞相、撤中书,内阁之职应运而生。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阁臣以其特殊地位和身份影响着有明一代的政治画卷。其历史形象和内阁的权力演变是了解明代历史的一条重要脉络。
关键词:内阁;明代;阁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意在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中书省与尚书省的裁撤,事务由六部分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建立皇权中心的目标。君主忌惮丞相擅权,起初阁臣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后来“成祖继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③。内阁初具政务,但职能品阶未具实效。自“仁宗而后……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④永乐之后,内阁之制稳定,并且以其特殊地位影响着朝政以及国家事务的演变,而阁臣的权力特点及其政治形象也成为明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脉。
一、内阁大臣的进取途径
阁臣身份特殊,但起初多以科举入仕。杨荣“乡试第一,会试第三,廷对第二甲……初建內阁” 杨荣居高位,仍以科举为入仕门径。朱元璋时期,“侍左右,备顾问”。后朱棣执政,多有意识地吸收阁臣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⑤。掌握“票拟”后,内阁成为明代重要的辅政系统。一般,在朝官员入阁需要原内阁成员举荐,再由皇帝定夺。引荐何人入阁就成为朝臣关注的重点。在明朝内阁官僚之中,关系错综,仅凭才华举荐,如夏言推荐徐阶,可谓寥寥。其他举荐标准,诸如推荐同乡,如永乐年间,解缙、胡广、杨士奇等五人皆为江西人,又以胡广、杨荣等四人均为建文二年同榜进士⑥。此外还有因师徒关系、同事关系等举荐进入内阁。不同的成员之间因权力交织呈现出复杂局面。
殿阁大学士的选拔方式以特简和会推两种为主。明初,内阁初具形态,皇帝亲自擢升大臣进入内阁,这就是“特简”。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集在明朝中后期,选拔内阁成员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会推”,由九卿会同六科十三道廷推阁臣。除此之外,在特殊时期曾适用“枚卜⑦”这一方式,即以占卜选录。在权力更迭以及与司礼监的争夺中,内阁衍生领导角色--首辅。
二、内阁成员的政治任务
早期内阁成员品阶较低,在朝堂中不处于中心地位,阁权高低取决于皇帝个人能力的强弱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相比有法定行政地位的丞相,内阁始终未成为实际的行政机关。其活动仅为讲经筵、修书、拟奏、撰拟勅告文书等。《明会典》记载的内阁职权多国家礼仪、宗室文化教育、人才选拔方面,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则是关于国家事务的参议处理方面。
在内阁成立初期,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最中心的目的是弱化权臣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加强皇权统治,阁臣没有过高的行政地位。此阶段内阁辅佐皇权的方式相对简单,百官呈递奏章后,由内阁大臣翻阅,给出建议,贴在奏章上,做“票拟”,皇帝用朱虹字做批示,称“批红”,获得皇帝批准后,内阁大臣再下发给各部门进行处理。因而内阁的功能就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此时对于政务的处理还是只有参议之职。至内阁发展的中后期,参政形式随其实权的扩大而有所变化。皇帝在决策政务之前多与阁臣进行商议,其承担幕僚之职,并实际拥有监理六部的权力。张居正主张改革也要求内阁统领六科 。如此内阁大学士对于朝政有了更大的决策权,甚至可以直接控制。到了明朝后期,虽皇帝懒政,但在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作用下,仍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场面,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三、内阁的权力特点
内阁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权力深受皇帝信赖程度的影响。从前文提及阁臣的选拔制度就可以看出皇帝意识的决定性,这也与内阁产生的初衷是相符合的。内阁大臣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辅政人员,在皇帝提出疑问或征询观点时,多数是出于对阁臣的信任向其询问,如仁宗时期,杨士奇得皇帝信赖,其逐步被提拔为少保、少傅,后又兼任兵部尚书,开启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政务的先例,不久之后成为内阁首辅,地位扶摇而上。正是由于阁臣在进入内阁时就基于皇帝的信任,所以受重用提拔也表现出“阁权”与“皇权”的统一性。
内阁的第二个特点--无确切的行政地位。经历张居正等人的改革,内阁仍未形成法定机构,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票拟”,但实际是基于皇权的分化,这也是由其“票拟”权行使的方法所决定的。
内阁与朝政各方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内阁权力呈现出多维关系的特点。明朝的宦官集团的壮大,六部对自身权力的维护,都察院、六科各方的监察职能及最主要的是君主意识强化的诉求,都使得内阁并未因参议政事而擅权专政,反而各方制衡之下,明代的政治构架一体多元化。
综上,明代政权中阁臣扮演的政治角色尽管实质上没有成为明代法定的行政地位,但以幕僚身份、票拟权参议政事,甚至在其权力顶峰时能够参与决策国家事务。一方面是皇帝的信任所成就的,成为内阁成员的首要条件就是获得君主的信赖。另外与阁臣自身的文化学识与眼界胸怀紧密相关。科举入仕的路径确保入仕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保证自身的胸襟和抱负,也有自己的热忱与见解,为黎民百姓奉献更是读书人的初心。所以君主勤政与阁臣博学,二者是明代繁荣的要因。仁宗“君臣同体,相与至诚,必有嘉谋嘉猷,辅朕不逮,庶副倚重贤人君子之意。”宣宗“君臣一体,犹元首之有股肱。”⑧阁臣以其特殊的政治形象和权力书寫着有明一代的政治画卷。
参考文献
1.〔明〕焦竑 .国朝献徵录卷十二·内阁一〔M〕. 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2.〔明〕张居正.张居正奏疏集(上) 议省祷事疏〔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06.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M〕.中华书局,1974: 1733,1734.
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零九·表第十宰辅年表(一)〔M〕.中华书局,1974: 3305.
5.刘芳. 论明朝的两大辅政系统——内阁与宦官〔J〕. 师范学院学报,2006(4):08.
6.江心力.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形成因素析论〔J〕.史学集刊,1996(3) :14.
7.陶佳城.浅谈明朝内阁制度(J).法制博览,2017(12):50.
8.田澍.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J〕.西北师大学报,1994(1) : 95.
作者简介:赵云萌(1997)女 汉族 河南省洛阳市 研究生在读,中国古典文献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关键词:内阁;明代;阁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意在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中书省与尚书省的裁撤,事务由六部分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建立皇权中心的目标。君主忌惮丞相擅权,起初阁臣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后来“成祖继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③。内阁初具政务,但职能品阶未具实效。自“仁宗而后……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④永乐之后,内阁之制稳定,并且以其特殊地位影响着朝政以及国家事务的演变,而阁臣的权力特点及其政治形象也成为明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脉。
一、内阁大臣的进取途径
阁臣身份特殊,但起初多以科举入仕。杨荣“乡试第一,会试第三,廷对第二甲……初建內阁” 杨荣居高位,仍以科举为入仕门径。朱元璋时期,“侍左右,备顾问”。后朱棣执政,多有意识地吸收阁臣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⑤。掌握“票拟”后,内阁成为明代重要的辅政系统。一般,在朝官员入阁需要原内阁成员举荐,再由皇帝定夺。引荐何人入阁就成为朝臣关注的重点。在明朝内阁官僚之中,关系错综,仅凭才华举荐,如夏言推荐徐阶,可谓寥寥。其他举荐标准,诸如推荐同乡,如永乐年间,解缙、胡广、杨士奇等五人皆为江西人,又以胡广、杨荣等四人均为建文二年同榜进士⑥。此外还有因师徒关系、同事关系等举荐进入内阁。不同的成员之间因权力交织呈现出复杂局面。
殿阁大学士的选拔方式以特简和会推两种为主。明初,内阁初具形态,皇帝亲自擢升大臣进入内阁,这就是“特简”。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集在明朝中后期,选拔内阁成员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会推”,由九卿会同六科十三道廷推阁臣。除此之外,在特殊时期曾适用“枚卜⑦”这一方式,即以占卜选录。在权力更迭以及与司礼监的争夺中,内阁衍生领导角色--首辅。
二、内阁成员的政治任务
早期内阁成员品阶较低,在朝堂中不处于中心地位,阁权高低取决于皇帝个人能力的强弱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相比有法定行政地位的丞相,内阁始终未成为实际的行政机关。其活动仅为讲经筵、修书、拟奏、撰拟勅告文书等。《明会典》记载的内阁职权多国家礼仪、宗室文化教育、人才选拔方面,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则是关于国家事务的参议处理方面。
在内阁成立初期,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最中心的目的是弱化权臣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加强皇权统治,阁臣没有过高的行政地位。此阶段内阁辅佐皇权的方式相对简单,百官呈递奏章后,由内阁大臣翻阅,给出建议,贴在奏章上,做“票拟”,皇帝用朱虹字做批示,称“批红”,获得皇帝批准后,内阁大臣再下发给各部门进行处理。因而内阁的功能就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此时对于政务的处理还是只有参议之职。至内阁发展的中后期,参政形式随其实权的扩大而有所变化。皇帝在决策政务之前多与阁臣进行商议,其承担幕僚之职,并实际拥有监理六部的权力。张居正主张改革也要求内阁统领六科 。如此内阁大学士对于朝政有了更大的决策权,甚至可以直接控制。到了明朝后期,虽皇帝懒政,但在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作用下,仍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场面,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三、内阁的权力特点
内阁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权力深受皇帝信赖程度的影响。从前文提及阁臣的选拔制度就可以看出皇帝意识的决定性,这也与内阁产生的初衷是相符合的。内阁大臣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辅政人员,在皇帝提出疑问或征询观点时,多数是出于对阁臣的信任向其询问,如仁宗时期,杨士奇得皇帝信赖,其逐步被提拔为少保、少傅,后又兼任兵部尚书,开启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政务的先例,不久之后成为内阁首辅,地位扶摇而上。正是由于阁臣在进入内阁时就基于皇帝的信任,所以受重用提拔也表现出“阁权”与“皇权”的统一性。
内阁的第二个特点--无确切的行政地位。经历张居正等人的改革,内阁仍未形成法定机构,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票拟”,但实际是基于皇权的分化,这也是由其“票拟”权行使的方法所决定的。
内阁与朝政各方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内阁权力呈现出多维关系的特点。明朝的宦官集团的壮大,六部对自身权力的维护,都察院、六科各方的监察职能及最主要的是君主意识强化的诉求,都使得内阁并未因参议政事而擅权专政,反而各方制衡之下,明代的政治构架一体多元化。
综上,明代政权中阁臣扮演的政治角色尽管实质上没有成为明代法定的行政地位,但以幕僚身份、票拟权参议政事,甚至在其权力顶峰时能够参与决策国家事务。一方面是皇帝的信任所成就的,成为内阁成员的首要条件就是获得君主的信赖。另外与阁臣自身的文化学识与眼界胸怀紧密相关。科举入仕的路径确保入仕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保证自身的胸襟和抱负,也有自己的热忱与见解,为黎民百姓奉献更是读书人的初心。所以君主勤政与阁臣博学,二者是明代繁荣的要因。仁宗“君臣同体,相与至诚,必有嘉谋嘉猷,辅朕不逮,庶副倚重贤人君子之意。”宣宗“君臣一体,犹元首之有股肱。”⑧阁臣以其特殊的政治形象和权力书寫着有明一代的政治画卷。
参考文献
1.〔明〕焦竑 .国朝献徵录卷十二·内阁一〔M〕. 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2.〔明〕张居正.张居正奏疏集(上) 议省祷事疏〔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06.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M〕.中华书局,1974: 1733,1734.
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零九·表第十宰辅年表(一)〔M〕.中华书局,1974: 3305.
5.刘芳. 论明朝的两大辅政系统——内阁与宦官〔J〕. 师范学院学报,2006(4):08.
6.江心力.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形成因素析论〔J〕.史学集刊,1996(3) :14.
7.陶佳城.浅谈明朝内阁制度(J).法制博览,2017(12):50.
8.田澍.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J〕.西北师大学报,1994(1) : 95.
作者简介:赵云萌(1997)女 汉族 河南省洛阳市 研究生在读,中国古典文献学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