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藝術品拍賣會熱鬧非凡,可在成交額的步步增高背後,卻充斥贗品爭議、醜聞不斷的步步驚心。這個野蠻生長的新興市場,正是在「混亂」和「無法無天」的支撐下欣欣向榮,而支撐這個繁榮並且在未來必將更加繁榮的市場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製假、造勢、拍假、假鑒、護假的完整鏈條。
在社會熱錢以及通脹預期的巨大壓力下,2011年的藝術品秋季拍賣會成交額創歷史新高。大陸幾大藝術品拍賣行中,保利迫近62億元(人民幣,下同),嘉德超過53億元,瀚海將近25億元,匡時超過20億元。
藝術品拍賣會熱鬧非凡,可在成交額的步步增高背後,卻充斥贗品爭議、醜聞不斷的步步驚心。在「徐悲鴻習作」被指為贗品之前,剛剛爆出「金縷玉衣」造假風波,一個商人找來一堆玉片請人串成衣服,接著就被一群大陸最權威的文物專家們鑒定為價值24億的文物;而2011年6月,一幅被廣泛質疑的《松柏高立圖》,以齊白石畫作的名義拍出4.25億天價,如此高價的重要理由是:這是齊白石為蔣介石的賀壽之作。一邊是利益熏心的造假者精心製造、贗品層出不窮,另一邊則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所謂「收藏家」、實質的投機者在對藝術品市場公開唱多。「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曾是某電影中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台詞,如今卻正在大陸的藝術品市場真實上演著。
這是一個文化缺失而導致心靈扭曲的「燒錢」時代。圈內的多名從業者、研究者均表示,目前的文物字畫拍賣市場,可以用「亂象叢生」、「無法無天」兩個詞精確形容。而支撐這個繁榮並且在未來必將更加繁榮市場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製假(製造贗品)、造勢(宣傳炒作)、拍假(拍賣贗品)、假鑒(出具虛假鑒定書)、護假(為贗品辯護)的完整鏈條。
水深莫測的藝術品市場
一幅被業內普遍認為「水準不高」的、27年前的普通美院學生的課堂習作,竟被指為「徐悲鴻習作」,還拍出七千萬元的高價。難怪牟建平、吳樹等大陸知名藝術市場研究者稱2010年為大陸藝術市場的「資本元年」。
所有的這些案例實際上只是藝術品市場的冰山一角,有人稱這些行為就是這個行業的「地溝油」。做局、洗錢、假拍、拍假,在如今的藝術品市場上已經成了資本逐利的潛規則,同時,欺詐、炒作、洗錢也一起上陣。1993年拍賣書畫藝術品時,即使是最大的拍賣行,推出的《拍賣圖錄》也就是一本,頂多兩本。現在的一場拍賣會,提供的《拍賣圖錄》往往有幾十本,成箱裝。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滿天飛,就連乾隆《石渠寶笈》記載的原本都有大量假畫,再加上後人造的假,現在一些人又編出許多「皇家收藏」、海外回流的故事,誘騙投資者收藏。甚至有人公開聲言「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並大肆炫耀藝術品是靠金錢左右的,在市場上他把哪一幅畫推得價格高,它就是藝術品。
不願造假者被逼破產
收藏市場的業內人士,對外界所謂的「造假者」,往往持有正面評價。「歷史文物非常稀少,並且都有自己的壽命,高質量的仿品(文物界所謂的高仿),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和還原文物自身攜帶的各種資訊。」北京博玩文物鑒定中心總經理張金發說,關鍵是,怎麼樣防止這些「新貨」(即高仿)被作為「老貨」在市場上流通。然而事實卻是:在過去的兩年裏,他所認識的多個有責任、有水準的高仿製作者,因為不願意自己的作品被作為真品走進拍賣行,而被市場遺棄,紛紛破產。
此外,市場上引起糾紛的、最特殊的一類「造假者」,是藝術家本人。或出於「毀棄少作」的習慣,或因為利益因素,一些在世的藝術家的許多「人情畫」、「贈畫」等,都會陷入真偽之爭。
但業內人士均認為,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流傳的大部分贗品,都來自於以營利為目的的造假。吳樹說「除開幾個大點的拍賣公司以外,一般小拍賣公司的拍品,能有50%的真貨那就是天地良心了。」而牟建平則更為悲觀,根據他的觀點,真品和贗品在交易市場的比例,大概是二比八。
一個好故事很關鍵
贗品被包裝以後將步入流通環節,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造勢。「故事」、名家鑒定、圖冊宣傳必不可少,造勢的目的是提高贗品的身價即可信度。
「故事」被圈內稱作噱頭。即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贗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歷史資訊容量,從而提高身價。吳樹說,製造「噱頭」,是這個行業的傳統。即使真品,某些時候也會為了提高身價而「講故事」。
有了故事提升身價,再加上名家的鑒定、題跋確保其可信度後,宣傳的工作便開始展開。
知假拍假 不用負責
大陸的藝術品拍賣,肇始於1995年前後。在過去的16年裏,不斷傳出各種醜聞以及爭議。其中受詬病最多的,便是其享有的拍賣法61條所規定的免責條款。簡言之,在拍賣公司聲稱不對拍品的真實性負責以後,如果買家事後發現所購者為贗品,則拍賣行不負責買家的經濟損失。
據了解,目前拍賣行作為中介,其利潤,在於買家和賣家分別支付的約12%的手續費。這意味著拍價一億元的一件作品,拍賣行可獲利2400萬。
「但文物、藝術品終歸是稀缺資源,哪有那麼多的真品拿到拍賣行去出售?」牟建平說。在他看來,一面是高額利潤,一面卻受限於真品稀缺,加之有免責條款,這是拍賣行知假拍假的真正動因。
「因為免責條款,一些拍賣行甚至拿自己購買的假貨再去拍賣。」吳樹說,甚至有拍賣行直接去景德鎮大批量購買現代瓷器,作為古瓷拍賣。連一些拍賣行公開承諾是真品的拍賣,也有造假。
說真的就是真的
「原本應該作為行業基礎的鑒定體系,幾乎成了整個行業最混亂的環節。」相關人士指出。
在銷售環節,鑒定專家是判定真偽的「法官」;在維權環節,鑒定專家的意見是買家挽回損失必不可少的證據。但近年數個醜聞下來,這個隊伍,包括最頂級的泰山北斗,幾近全軍覆沒。
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作為大陸玉器行業的權威,直接參與造假。而中國收藏家協會前秘書長王文祥、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前主任楊富緒、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史樹青,僅在裝著「金縷玉衣」的玻璃櫃子外走了一趟,便鑒定為真,並給「文物」估價24億元人民幣。
「許多鑒定師拿著工資,週末出來走穴。給錢就敢簽字。一方面是責任心,另一方面是沒有系統的文物理論,大陸也沒有鑒定標準。」
「擊鼓傳花」的騙局
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出奇的低,這已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但這些年卻鮮見買家維權。「大家都玩擊鼓傳花呢!買家轉身就變成了護假者。」牟建平說,「我花了錢了,我是假的也不吭聲了,然後大家都捲入這個騙局,維護這個騙局,你騙我,我再騙他。」
在其他商品領域,打假者和購買者是天生的同盟軍,但文物藝術品領域,有「不打假」的傳統。打假,意味著這件藏品,要爛在買家的手裏。「現在,賺錢是第一位的。真假不要緊,只要能流通。」牟建平說。
一邊是拍賣市場險象環生,一邊是藝術重復和千篇一律的作品層出不窮,但還是有大量資金洶湧殺入。就和證券市場差不多,誰都明白賺錢的人只有那麼少數幾個,可還是遏制不住新資金一年又一年往裏面沖。
不能完全把藝術品當作商品來運營,更要提醒收藏愛好者、投資者,要提防投機者的動機和用意。一些市場的投機者,就是想方設法製造各種「天價局」,惡意炒作,引導資金的流入,把最後一棒交給最後一個「傻子」。藝術品是通過價格(錢)去買回來的,但買回來的不僅僅是價格,而是價值——藝術的價值。也只有認識到藝術品的價值,才談得上藝術品收藏的意義。一件藝術品的價格和它的價值往往不是劃等號的,藝術家也不是「封號」和名氣說了算,還是要憑作品說了算。
在社會熱錢以及通脹預期的巨大壓力下,2011年的藝術品秋季拍賣會成交額創歷史新高。大陸幾大藝術品拍賣行中,保利迫近62億元(人民幣,下同),嘉德超過53億元,瀚海將近25億元,匡時超過20億元。
藝術品拍賣會熱鬧非凡,可在成交額的步步增高背後,卻充斥贗品爭議、醜聞不斷的步步驚心。在「徐悲鴻習作」被指為贗品之前,剛剛爆出「金縷玉衣」造假風波,一個商人找來一堆玉片請人串成衣服,接著就被一群大陸最權威的文物專家們鑒定為價值24億的文物;而2011年6月,一幅被廣泛質疑的《松柏高立圖》,以齊白石畫作的名義拍出4.25億天價,如此高價的重要理由是:這是齊白石為蔣介石的賀壽之作。一邊是利益熏心的造假者精心製造、贗品層出不窮,另一邊則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所謂「收藏家」、實質的投機者在對藝術品市場公開唱多。「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曾是某電影中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台詞,如今卻正在大陸的藝術品市場真實上演著。
這是一個文化缺失而導致心靈扭曲的「燒錢」時代。圈內的多名從業者、研究者均表示,目前的文物字畫拍賣市場,可以用「亂象叢生」、「無法無天」兩個詞精確形容。而支撐這個繁榮並且在未來必將更加繁榮市場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製假(製造贗品)、造勢(宣傳炒作)、拍假(拍賣贗品)、假鑒(出具虛假鑒定書)、護假(為贗品辯護)的完整鏈條。
水深莫測的藝術品市場
一幅被業內普遍認為「水準不高」的、27年前的普通美院學生的課堂習作,竟被指為「徐悲鴻習作」,還拍出七千萬元的高價。難怪牟建平、吳樹等大陸知名藝術市場研究者稱2010年為大陸藝術市場的「資本元年」。
所有的這些案例實際上只是藝術品市場的冰山一角,有人稱這些行為就是這個行業的「地溝油」。做局、洗錢、假拍、拍假,在如今的藝術品市場上已經成了資本逐利的潛規則,同時,欺詐、炒作、洗錢也一起上陣。1993年拍賣書畫藝術品時,即使是最大的拍賣行,推出的《拍賣圖錄》也就是一本,頂多兩本。現在的一場拍賣會,提供的《拍賣圖錄》往往有幾十本,成箱裝。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滿天飛,就連乾隆《石渠寶笈》記載的原本都有大量假畫,再加上後人造的假,現在一些人又編出許多「皇家收藏」、海外回流的故事,誘騙投資者收藏。甚至有人公開聲言「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並大肆炫耀藝術品是靠金錢左右的,在市場上他把哪一幅畫推得價格高,它就是藝術品。
不願造假者被逼破產
收藏市場的業內人士,對外界所謂的「造假者」,往往持有正面評價。「歷史文物非常稀少,並且都有自己的壽命,高質量的仿品(文物界所謂的高仿),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和還原文物自身攜帶的各種資訊。」北京博玩文物鑒定中心總經理張金發說,關鍵是,怎麼樣防止這些「新貨」(即高仿)被作為「老貨」在市場上流通。然而事實卻是:在過去的兩年裏,他所認識的多個有責任、有水準的高仿製作者,因為不願意自己的作品被作為真品走進拍賣行,而被市場遺棄,紛紛破產。
此外,市場上引起糾紛的、最特殊的一類「造假者」,是藝術家本人。或出於「毀棄少作」的習慣,或因為利益因素,一些在世的藝術家的許多「人情畫」、「贈畫」等,都會陷入真偽之爭。
但業內人士均認為,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流傳的大部分贗品,都來自於以營利為目的的造假。吳樹說「除開幾個大點的拍賣公司以外,一般小拍賣公司的拍品,能有50%的真貨那就是天地良心了。」而牟建平則更為悲觀,根據他的觀點,真品和贗品在交易市場的比例,大概是二比八。
一個好故事很關鍵
贗品被包裝以後將步入流通環節,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造勢。「故事」、名家鑒定、圖冊宣傳必不可少,造勢的目的是提高贗品的身價即可信度。
「故事」被圈內稱作噱頭。即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贗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歷史資訊容量,從而提高身價。吳樹說,製造「噱頭」,是這個行業的傳統。即使真品,某些時候也會為了提高身價而「講故事」。
有了故事提升身價,再加上名家的鑒定、題跋確保其可信度後,宣傳的工作便開始展開。
知假拍假 不用負責
大陸的藝術品拍賣,肇始於1995年前後。在過去的16年裏,不斷傳出各種醜聞以及爭議。其中受詬病最多的,便是其享有的拍賣法61條所規定的免責條款。簡言之,在拍賣公司聲稱不對拍品的真實性負責以後,如果買家事後發現所購者為贗品,則拍賣行不負責買家的經濟損失。
據了解,目前拍賣行作為中介,其利潤,在於買家和賣家分別支付的約12%的手續費。這意味著拍價一億元的一件作品,拍賣行可獲利2400萬。
「但文物、藝術品終歸是稀缺資源,哪有那麼多的真品拿到拍賣行去出售?」牟建平說。在他看來,一面是高額利潤,一面卻受限於真品稀缺,加之有免責條款,這是拍賣行知假拍假的真正動因。
「因為免責條款,一些拍賣行甚至拿自己購買的假貨再去拍賣。」吳樹說,甚至有拍賣行直接去景德鎮大批量購買現代瓷器,作為古瓷拍賣。連一些拍賣行公開承諾是真品的拍賣,也有造假。
說真的就是真的
「原本應該作為行業基礎的鑒定體系,幾乎成了整個行業最混亂的環節。」相關人士指出。
在銷售環節,鑒定專家是判定真偽的「法官」;在維權環節,鑒定專家的意見是買家挽回損失必不可少的證據。但近年數個醜聞下來,這個隊伍,包括最頂級的泰山北斗,幾近全軍覆沒。
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作為大陸玉器行業的權威,直接參與造假。而中國收藏家協會前秘書長王文祥、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前主任楊富緒、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史樹青,僅在裝著「金縷玉衣」的玻璃櫃子外走了一趟,便鑒定為真,並給「文物」估價24億元人民幣。
「許多鑒定師拿著工資,週末出來走穴。給錢就敢簽字。一方面是責任心,另一方面是沒有系統的文物理論,大陸也沒有鑒定標準。」
「擊鼓傳花」的騙局
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出奇的低,這已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但這些年卻鮮見買家維權。「大家都玩擊鼓傳花呢!買家轉身就變成了護假者。」牟建平說,「我花了錢了,我是假的也不吭聲了,然後大家都捲入這個騙局,維護這個騙局,你騙我,我再騙他。」
在其他商品領域,打假者和購買者是天生的同盟軍,但文物藝術品領域,有「不打假」的傳統。打假,意味著這件藏品,要爛在買家的手裏。「現在,賺錢是第一位的。真假不要緊,只要能流通。」牟建平說。
一邊是拍賣市場險象環生,一邊是藝術重復和千篇一律的作品層出不窮,但還是有大量資金洶湧殺入。就和證券市場差不多,誰都明白賺錢的人只有那麼少數幾個,可還是遏制不住新資金一年又一年往裏面沖。
不能完全把藝術品當作商品來運營,更要提醒收藏愛好者、投資者,要提防投機者的動機和用意。一些市場的投機者,就是想方設法製造各種「天價局」,惡意炒作,引導資金的流入,把最後一棒交給最後一個「傻子」。藝術品是通過價格(錢)去買回來的,但買回來的不僅僅是價格,而是價值——藝術的價值。也只有認識到藝術品的價值,才談得上藝術品收藏的意義。一件藝術品的價格和它的價值往往不是劃等號的,藝術家也不是「封號」和名氣說了算,還是要憑作品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