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商何朝育一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你什麼時候再到溫州去?」捐獻1.3億元(人民幣,下同)鉅資造福桑梓的溫籍愛國台胞何朝育先生於2011年8月10日17時38分在其台北家中安詳地於睡夢中去世,享年93歲,他在彌留之際仍牽掛著家鄉並這樣問兒子何紀豪。噩耗傳來,溫州各界紛紛舉行悼念活動,唁電如雪花般不斷飄向台灣。
何朝育一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少年謀生 倍嘗艱辛
何朝育1916年6月26日出生於溫州市甌海區三垟鄉池底村,雖然祖輩是當地的望族,但是父親的早逝,使何朝育不得不過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擔,倍嘗人世的艱辛。
14歲喪父,大哥英年早逝,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操持整個家。為分擔母親的辛勞,父親去世後不久,何朝育即到錢莊學生意,少年謀生,倍嘗艱辛。當時何朝育跑經銷,到上海、寧波進貨,然後帶來溫州賣。有一次,在何朝育經過雁蕩山的時候,因遭遇強盜,全身都給強盜扒光了,只剩一件褲子回來,這給他留下非常慘痛的回憶。
放過牛、砍過柴、賣過香煙、當過船員、還在錢莊裏學過生意、藥店裏當過學徒,小小的年紀,他已經體味到世態的炎涼。
定居台灣 艱苦創業
何朝育在跑單幫積累第一桶金後,憑著自己的勤勞、誠懇,逐漸博得週邊人的認可,生意也越做越大。何朝育靠著累積的資金與他人共同創辦起「正大襪廠」。
為拓展生意,在抗戰期間,何朝育便與二哥將襪子等針織品帶到台灣銷售。1949年,何朝育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黃美英、大女兒何蝶坐著溫州到台灣的最後一班交通船前往台灣接替二哥,不料這一別,竟與母親成為永訣,時隔40多年才踏上那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
其實,在台灣創業之初,日子依然很艱難。黃美英後來回憶說,他們去台定居後,何朝育要去香港購買暗扣及棉絨布,去菲律賓買尼龍伸縮的男女襪子及小孩毛衣。「那時台灣沒有這種產品,所以利潤很好。」靠著這一小包一小包計畫配給的「洋紗」,正大針織廠開始了生產製造——用5台人工手搖機織成女長襪。何朝育親自動手攪拌染襪,染好用模型烘乾,整理包裝,又自己當推銷員送到台北去賣,這樣在台灣積累了第一筆資金。
何朝育和妻子黃美英從家庭作坊起步,一點點發展起自己的事業。1963年,他們成立正大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廠,1967年又成立正大尼龍股份有限公司新店廠,1975年再設立淡水分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躋身於台灣百大企業之列。他們還創辦了台灣私立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兒子何紀豪便是畢業於此校的航運管理系,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是他的同班同學。事業蒸蒸日上的何朝育一度成為台灣化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人物,被溫籍旅台鄉親稱為「四大豪門」之一。
但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行業競爭加劇、勞工工資上漲等諸多因素,正大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危機。何朝育雖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善於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多年在商界的摸爬滾打讓他眼光敏銳、反應快捷,1994年,他抓住時機迅速轉型,當機立斷停止製造,在北投原廠區投資建設「正大大廈」,出租和吸引高科技產業公司入駐,自己則跳脫出來從事物業管理。
傾盡心血 造福桑梓
何朝育當年踏上溫州到台灣的最後一班輪船時,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40多年的光陰。水鄉的石板橋,河岸邊的大榕樹,榕樹後的關帝廟,常常走進他的夢中,而含辛茹苦的老母親更讓他魂牽夢縈……然而老母親已於1973年85歲時謝世。
1991年11月,隨著兩岸長期隔絕堅冰的融化,已過古稀之年的何朝育先生攜妻女,終於踏上了歸鄉的路。此行他們的目的很明確:給家鄉建成不久的溫州大學捐建一座圖書館。
母親健在的時候,何朝育將辛苦所得報答母恩;母親去逝了,他選擇了將一生創業的積蓄報答鄉情。那時,身為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名譽理事長的何朝育及黃美英多半靠台北溫州同鄉會印行的《溫州會刊》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發展。1990年和1991年的兩期會刊連續刊登了時任溫州大學校長魏萼清所寫的《溫州大學簡介》,希望初具規模的溫州大學得到海內外同胞的資助,以及溫大希建圖書館的消息,懇請鄉親大力支持。這些內容,讓時刻牽掛著家鄉的何朝育夫婦記掛在心,「一個人一個人的捐錢要捐到什麼時候呢?不如我們獨立承擔吧?」
夫妻倆商量著以黃美英的名義捐4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後來追加到628萬元,在溫大建一座圖書館。因為當時兩岸關係,來往不便,前期事項均是委託在香港經商的侄女婿和溫州有關方面商談。
回到家鄉的何朝育,先是一一尋訪了兒時的記憶。接下來的日子何朝育夫婦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家鄉的慈善事業。夫婦倆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走,迫不及待地安排一個個捐資專案。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他們決定將捐資重點落在醫療和教育等公益事業上,為家鄉百姓造福。當年,除溫州大學育英圖書館外,他們還捐資1200萬元港幣建成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及其配套設施,捐資1500萬港幣建設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並給這幾個單位捐助了轎車、豐田救護車以及圖書等。
此後8年間,何朝育夫婦年年來到溫州,有時甚至一年兩次。一個個以他們二人名字聯合命名的「育英」系列專案——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溫州醫學院育英學術館、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育英門診樓、溫州市醫學院附屬二院育英門診綜合大樓、溫州市育英老年康復中心、蒲州育英學校等,相繼奠基、落成、開放。
1999年,當得知甌北鎮箬嶴底村因特大暴雨成為當時4個重災區之一,何朝育夫婦立即捐獻了100萬元用於災民安置房建設,當地村民稱這個新村為「育英新村」,並在新村入口處立一牌坊,作永久紀念。
2001年,當得知溫州醫學院6名眼視光學博士研究生將赴美學習深造,費用較高時,還是何朝育夫婦又慨然出資100萬元,啟動了溫州和美國聯合開展的「眼視光學碩士/博士聯讀專案」……
可能與很多的企業家相比,何朝育並不是最有錢的。他常說自己就像是站在球場外看打球的人,使不上什麼勁,就鼓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支持。
慈善種子 生根發芽
近20年來,何朝育夫婦捐贈的專案均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裏都發揮了巨大的效能。年事已高的何朝育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了,但依然時刻惦記著溫州,經常打電話詢問各個育英專案的運轉情況。他說,我要叫兒孫們都能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根都在溫州。
作為兒子何紀豪,深受父輩的影響,也早已把慈善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2011年上半年,何紀豪已經3次來到溫州。1月,溫州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他帶著父母捐贈的550萬元人民幣,注入了第一筆資金;5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美國微笑聯盟基金會開展「幸福微笑」活動,幫助唇齶裂兒童免費實施修復手術,在浙江的首站即落地溫州,全靠何紀豪從中牽線搭橋,並捐贈10萬美金全程資助。為此事,他兩度趕赴溫州。
何紀豪稱自己不論在家族事業上還是對溫州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持上,均是「子承父業」。慈善的種子經由父輩的辛勤播撒與培育,已經生根發芽並將繁茂生長!
「你什麼時候再到溫州去?」捐獻1.3億元(人民幣,下同)鉅資造福桑梓的溫籍愛國台胞何朝育先生於2011年8月10日17時38分在其台北家中安詳地於睡夢中去世,享年93歲,他在彌留之際仍牽掛著家鄉並這樣問兒子何紀豪。噩耗傳來,溫州各界紛紛舉行悼念活動,唁電如雪花般不斷飄向台灣。
何朝育一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少年謀生 倍嘗艱辛
何朝育1916年6月26日出生於溫州市甌海區三垟鄉池底村,雖然祖輩是當地的望族,但是父親的早逝,使何朝育不得不過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擔,倍嘗人世的艱辛。
14歲喪父,大哥英年早逝,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操持整個家。為分擔母親的辛勞,父親去世後不久,何朝育即到錢莊學生意,少年謀生,倍嘗艱辛。當時何朝育跑經銷,到上海、寧波進貨,然後帶來溫州賣。有一次,在何朝育經過雁蕩山的時候,因遭遇強盜,全身都給強盜扒光了,只剩一件褲子回來,這給他留下非常慘痛的回憶。
放過牛、砍過柴、賣過香煙、當過船員、還在錢莊裏學過生意、藥店裏當過學徒,小小的年紀,他已經體味到世態的炎涼。
定居台灣 艱苦創業
何朝育在跑單幫積累第一桶金後,憑著自己的勤勞、誠懇,逐漸博得週邊人的認可,生意也越做越大。何朝育靠著累積的資金與他人共同創辦起「正大襪廠」。
為拓展生意,在抗戰期間,何朝育便與二哥將襪子等針織品帶到台灣銷售。1949年,何朝育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黃美英、大女兒何蝶坐著溫州到台灣的最後一班交通船前往台灣接替二哥,不料這一別,竟與母親成為永訣,時隔40多年才踏上那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
其實,在台灣創業之初,日子依然很艱難。黃美英後來回憶說,他們去台定居後,何朝育要去香港購買暗扣及棉絨布,去菲律賓買尼龍伸縮的男女襪子及小孩毛衣。「那時台灣沒有這種產品,所以利潤很好。」靠著這一小包一小包計畫配給的「洋紗」,正大針織廠開始了生產製造——用5台人工手搖機織成女長襪。何朝育親自動手攪拌染襪,染好用模型烘乾,整理包裝,又自己當推銷員送到台北去賣,這樣在台灣積累了第一筆資金。
何朝育和妻子黃美英從家庭作坊起步,一點點發展起自己的事業。1963年,他們成立正大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廠,1967年又成立正大尼龍股份有限公司新店廠,1975年再設立淡水分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躋身於台灣百大企業之列。他們還創辦了台灣私立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兒子何紀豪便是畢業於此校的航運管理系,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是他的同班同學。事業蒸蒸日上的何朝育一度成為台灣化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人物,被溫籍旅台鄉親稱為「四大豪門」之一。
但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行業競爭加劇、勞工工資上漲等諸多因素,正大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危機。何朝育雖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善於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多年在商界的摸爬滾打讓他眼光敏銳、反應快捷,1994年,他抓住時機迅速轉型,當機立斷停止製造,在北投原廠區投資建設「正大大廈」,出租和吸引高科技產業公司入駐,自己則跳脫出來從事物業管理。
傾盡心血 造福桑梓
何朝育當年踏上溫州到台灣的最後一班輪船時,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40多年的光陰。水鄉的石板橋,河岸邊的大榕樹,榕樹後的關帝廟,常常走進他的夢中,而含辛茹苦的老母親更讓他魂牽夢縈……然而老母親已於1973年85歲時謝世。
1991年11月,隨著兩岸長期隔絕堅冰的融化,已過古稀之年的何朝育先生攜妻女,終於踏上了歸鄉的路。此行他們的目的很明確:給家鄉建成不久的溫州大學捐建一座圖書館。
母親健在的時候,何朝育將辛苦所得報答母恩;母親去逝了,他選擇了將一生創業的積蓄報答鄉情。那時,身為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名譽理事長的何朝育及黃美英多半靠台北溫州同鄉會印行的《溫州會刊》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發展。1990年和1991年的兩期會刊連續刊登了時任溫州大學校長魏萼清所寫的《溫州大學簡介》,希望初具規模的溫州大學得到海內外同胞的資助,以及溫大希建圖書館的消息,懇請鄉親大力支持。這些內容,讓時刻牽掛著家鄉的何朝育夫婦記掛在心,「一個人一個人的捐錢要捐到什麼時候呢?不如我們獨立承擔吧?」
夫妻倆商量著以黃美英的名義捐4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後來追加到628萬元,在溫大建一座圖書館。因為當時兩岸關係,來往不便,前期事項均是委託在香港經商的侄女婿和溫州有關方面商談。
回到家鄉的何朝育,先是一一尋訪了兒時的記憶。接下來的日子何朝育夫婦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家鄉的慈善事業。夫婦倆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走,迫不及待地安排一個個捐資專案。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他們決定將捐資重點落在醫療和教育等公益事業上,為家鄉百姓造福。當年,除溫州大學育英圖書館外,他們還捐資1200萬元港幣建成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及其配套設施,捐資1500萬港幣建設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並給這幾個單位捐助了轎車、豐田救護車以及圖書等。
此後8年間,何朝育夫婦年年來到溫州,有時甚至一年兩次。一個個以他們二人名字聯合命名的「育英」系列專案——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溫州醫學院育英學術館、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育英門診樓、溫州市醫學院附屬二院育英門診綜合大樓、溫州市育英老年康復中心、蒲州育英學校等,相繼奠基、落成、開放。
1999年,當得知甌北鎮箬嶴底村因特大暴雨成為當時4個重災區之一,何朝育夫婦立即捐獻了100萬元用於災民安置房建設,當地村民稱這個新村為「育英新村」,並在新村入口處立一牌坊,作永久紀念。
2001年,當得知溫州醫學院6名眼視光學博士研究生將赴美學習深造,費用較高時,還是何朝育夫婦又慨然出資100萬元,啟動了溫州和美國聯合開展的「眼視光學碩士/博士聯讀專案」……
可能與很多的企業家相比,何朝育並不是最有錢的。他常說自己就像是站在球場外看打球的人,使不上什麼勁,就鼓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支持。
慈善種子 生根發芽
近20年來,何朝育夫婦捐贈的專案均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裏都發揮了巨大的效能。年事已高的何朝育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了,但依然時刻惦記著溫州,經常打電話詢問各個育英專案的運轉情況。他說,我要叫兒孫們都能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根都在溫州。
作為兒子何紀豪,深受父輩的影響,也早已把慈善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2011年上半年,何紀豪已經3次來到溫州。1月,溫州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他帶著父母捐贈的550萬元人民幣,注入了第一筆資金;5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美國微笑聯盟基金會開展「幸福微笑」活動,幫助唇齶裂兒童免費實施修復手術,在浙江的首站即落地溫州,全靠何紀豪從中牽線搭橋,並捐贈10萬美金全程資助。為此事,他兩度趕赴溫州。
何紀豪稱自己不論在家族事業上還是對溫州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持上,均是「子承父業」。慈善的種子經由父輩的辛勤播撒與培育,已經生根發芽並將繁茂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