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理论界曾就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应试教育一直把学生看成盛装知识的“筐”,教师不断用“偏、难、繁”的内容强行“灌”学生,力求使学生“全面”接受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老师的灌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主体;主体性(即人的独立性、自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自身存在和发挥正是在其主体能力活动下的体现和进步。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会促进其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可有多种途径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一,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计划、实施、管理、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经验,自觉预习和复习,有效安排时间,检查学习效果;发现问题,调整计划;自我评价等。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了解大纲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针对实际,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监督实施。同时,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状况,“量其力之所能至”,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不时介绍一些数学学习成功者的文章和经验,供学生学习,指导他们吸取成功者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改善学习习性,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采取的步骤方法。它包括观点、注意、记忆、想象、类比、推理和判断等。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注意观察、主动理解、复述记忆、有效的推理和猜测,善于进行分析、概括、演绎和归纳,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并能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对概念的学习,力求让学生去抽象口述、归纳,改变了教师对概念讲解一言堂的做法,强调教学“双边性”,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共同活动;对可以迁移的知识,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师生共同探讨正比例函数后,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大胆让学生去类比,通过类比学习获取知识,使学生不仅进行外部操作活动(作图、收集信息等),而且使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整理信息找差异、归纳知识等)能在求知过程中被激活,体现教学的“双部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
总之,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教学重心由教师的“灌”变为学生主动的“获取”,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能针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提供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比如我设计了每节课课前答疑制度,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针对学习提出一个疑问或解答一个其他同学的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生自主选答,教师为参与者,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发现错误,出现问题,大家讨论、分析出现错误原因,找出避免错误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把问题解决在每一个阶段,力求让基础差的学生不再遭受来自失败的打击,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课堂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观点、讲解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能保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补救的方法,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和主体意识。
三、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积极开展各种数学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展现才能。比如:利用数学墙报,有针对性地普及数学史知识、介绍名人和小知识、学生提供问题求解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和问题的探求,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我利用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创造性地设计了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由学生分组分头完成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调查、统计、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数学,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数学学科知识和其他知识得以渗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应对社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评价对象,以考试的分数为评价标准。数学教学则成为“应试教育”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特别是在“升学率”的无比重压之下,师生都“听话地”集结于“分数”麾下,天下唯“分数”论英雄,致使人们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题海”大战。
《标准》“评价”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学习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结果,更重视他们学习的过程;要总结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不难看出,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多角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突出主体性和全面性,即把形成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的内容除了双基知识和解题技能外,还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德。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形式,可以是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甚至社会家庭的评价和主观、客观测试等,使展现个性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可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成绩的不足,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还可对教学的教学起反馈作用,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 崔允漷 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胡炯涛 著《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6。
5、宋宁娜 著《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会促进其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可有多种途径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一,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计划、实施、管理、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经验,自觉预习和复习,有效安排时间,检查学习效果;发现问题,调整计划;自我评价等。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了解大纲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针对实际,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监督实施。同时,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状况,“量其力之所能至”,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不时介绍一些数学学习成功者的文章和经验,供学生学习,指导他们吸取成功者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改善学习习性,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采取的步骤方法。它包括观点、注意、记忆、想象、类比、推理和判断等。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注意观察、主动理解、复述记忆、有效的推理和猜测,善于进行分析、概括、演绎和归纳,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并能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对概念的学习,力求让学生去抽象口述、归纳,改变了教师对概念讲解一言堂的做法,强调教学“双边性”,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共同活动;对可以迁移的知识,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师生共同探讨正比例函数后,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大胆让学生去类比,通过类比学习获取知识,使学生不仅进行外部操作活动(作图、收集信息等),而且使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整理信息找差异、归纳知识等)能在求知过程中被激活,体现教学的“双部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
总之,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教学重心由教师的“灌”变为学生主动的“获取”,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能针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提供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比如我设计了每节课课前答疑制度,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针对学习提出一个疑问或解答一个其他同学的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生自主选答,教师为参与者,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发现错误,出现问题,大家讨论、分析出现错误原因,找出避免错误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把问题解决在每一个阶段,力求让基础差的学生不再遭受来自失败的打击,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课堂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观点、讲解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能保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补救的方法,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和主体意识。
三、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积极开展各种数学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展现才能。比如:利用数学墙报,有针对性地普及数学史知识、介绍名人和小知识、学生提供问题求解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和问题的探求,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我利用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创造性地设计了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由学生分组分头完成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调查、统计、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数学,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数学学科知识和其他知识得以渗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应对社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评价对象,以考试的分数为评价标准。数学教学则成为“应试教育”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特别是在“升学率”的无比重压之下,师生都“听话地”集结于“分数”麾下,天下唯“分数”论英雄,致使人们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题海”大战。
《标准》“评价”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学习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结果,更重视他们学习的过程;要总结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不难看出,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多角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突出主体性和全面性,即把形成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的内容除了双基知识和解题技能外,还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德。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形式,可以是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甚至社会家庭的评价和主观、客观测试等,使展现个性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可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能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成绩的不足,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还可对教学的教学起反馈作用,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 崔允漷 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胡炯涛 著《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6。
5、宋宁娜 著《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