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MS技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标志物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LC-MS技术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寻找CAG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发病机制.方法:采用MNNG联合氨水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诱导CAG大鼠模型,利用LC-MS技术对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合PCA、PLS-D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共筛选出24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利用MetPA得出12条差异代谢通路,CAG大鼠主要参与鞘脂代谢通路.结论:鞘脂代谢通路中的二氢鞘氨醇和神经鞘氨醇可能是CAG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集隋唐以前中医学之大成,书中关于疫病防治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从丰富疫病病种、重视脏腑辨证、预防为主、创制新方、辨证施针、饮食调护、关怀患者7个方面对孙思邈疫病学术思想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疫病的综合防治扩宽思路.
“土壅木郁”是脾病及肝的一种病理过程,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反应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相关.文章通过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病理状态“土壅”的关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中医学“土壅木郁”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对该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与科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提示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
推荐意见的形成是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应用指南的关键过程,而如何应用证据分级形成推荐意见的方法则成为了其中的核心环节.随着证据分级体系的发展与不断完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已逐渐由分散转为统一.文章介绍了GRADE分级系统的特点,并阐述了结合《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自身特点选取及应用GRADE的思路,为循证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思路和方法.
目的:初步探讨冬凌草甲素靶向Sema4D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Sema4D慢病毒和阴性对照病毒的A549细胞株.实验分4组:稳定过表达Sema4D的A549细胞为过表达组,加入3.125μg/mL冬凌草甲素干预的稳定过表达细胞为给药组,稳定过表达阴性对照病毒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慢病毒的A549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实时细胞分析系统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Sema4D、Ple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