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研究的是学生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在新课程条件下,大家将会注意到教育理念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需要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切实实践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必需和必要的。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缺乏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在平时进课堂听课时,如果我们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状况,就不难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读书时的面部麻木,神情恍惚。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能调动他们的读书欲望。在小学阶段,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使用多种手段(课件、音像、图片、课文主题图等)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阅读、感知、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如在教学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优美散文《珍珠鸟》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1)读句子:“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2)出示主题图:“我”伏案写作时,它(珍珠鸟)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扭头看它,它不但不怕,而且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3)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怕人的鸟,但为什么会有插图的情景?(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积极,发言踊跃。
这是一项别出心裁的阅读指导,老师抓住课文的主题图,与文句进行对比,培养读书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二、养成读书品质
指导学生具有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不是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一种被吸引的创造。
又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时,他抓住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能不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启发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揣摩,深入体味,从中理解珍珠鸟的活动情况。有一组同学通过合作探究,精心提炼,得出一系列动词:①小鸟只在四周到活动渐渐扩大活动范围,“飞”——“落”——“撞”——“跳”;②小鸟与“我”逐步接近,直到人鸟相亲的过程,选用了“落”(在书桌上)——“蹦”(到杯子上)——“喝”(茶)——“瞧”(“我”的反映)——“跑”(到稿纸上)——“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扒”(在“我”肩上睡着了)——“咂”(着嘴巴)……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随文点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找寻、品评,真切感受这些动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进而作出反应。
三、提升读书品位
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发现、构建的意义,甚至于创造的意义。
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课文,把课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进行阅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分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这番话还真的起了作用。“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这时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一学习重点上来了。
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感悟时,闭目深思,有的闭上眼睛,仿佛正在感受小飞蛾的挣扎,有的已进入医生的角色,把握着自己的脉搏,静听着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声此起彼伏,有的声情并茂,有的窃窃私语……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我’没有捏死小飞蛾,说明‘我’有爱心,假如‘我’没有爱心,小飞蛾挣扎也没用。”
有的说:“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切生命都有强烈的救生欲望,即使小飞蛾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希望也会在临死之前极力挣扎。”
是啊!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
有的说:“文中的‘可以……也可以……’强调了两种人生态度,我还能造句呢:我可以用力把小飞蛾捏死,也可以松手让它飞走。”
……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看孩子们,小手林立,有的伸长了手臂,有的干脆站起来,等待发言。
班长马小玉站了起来:“小瓜苗‘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它又‘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不会,不会。”平时不爱发表的肖彬同学突然发话,“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多难得啊,尤为可喜的是他那合情合理的解释真令人信服。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拍手叫好……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三个事例联系起来,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整堂课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有总结。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更重要的是訓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教师科学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展开充分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课材,悟出对生活的体验;既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从更深层面去理解课文内容,去评价课文里的事物,从中获取不止于文本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认真与文本对话,主动参与讨论和评价的习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通过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缺乏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在平时进课堂听课时,如果我们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状况,就不难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读书时的面部麻木,神情恍惚。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能调动他们的读书欲望。在小学阶段,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使用多种手段(课件、音像、图片、课文主题图等)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阅读、感知、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如在教学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优美散文《珍珠鸟》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1)读句子:“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2)出示主题图:“我”伏案写作时,它(珍珠鸟)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扭头看它,它不但不怕,而且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3)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怕人的鸟,但为什么会有插图的情景?(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积极,发言踊跃。
这是一项别出心裁的阅读指导,老师抓住课文的主题图,与文句进行对比,培养读书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二、养成读书品质
指导学生具有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不是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一种被吸引的创造。
又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时,他抓住重点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能不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启发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揣摩,深入体味,从中理解珍珠鸟的活动情况。有一组同学通过合作探究,精心提炼,得出一系列动词:①小鸟只在四周到活动渐渐扩大活动范围,“飞”——“落”——“撞”——“跳”;②小鸟与“我”逐步接近,直到人鸟相亲的过程,选用了“落”(在书桌上)——“蹦”(到杯子上)——“喝”(茶)——“瞧”(“我”的反映)——“跑”(到稿纸上)——“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扒”(在“我”肩上睡着了)——“咂”(着嘴巴)……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随文点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找寻、品评,真切感受这些动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进而作出反应。
三、提升读书品位
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发现、构建的意义,甚至于创造的意义。
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课文,把课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进行阅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分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这番话还真的起了作用。“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这时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一学习重点上来了。
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感悟时,闭目深思,有的闭上眼睛,仿佛正在感受小飞蛾的挣扎,有的已进入医生的角色,把握着自己的脉搏,静听着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声此起彼伏,有的声情并茂,有的窃窃私语……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我’没有捏死小飞蛾,说明‘我’有爱心,假如‘我’没有爱心,小飞蛾挣扎也没用。”
有的说:“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切生命都有强烈的救生欲望,即使小飞蛾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希望也会在临死之前极力挣扎。”
是啊!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
有的说:“文中的‘可以……也可以……’强调了两种人生态度,我还能造句呢:我可以用力把小飞蛾捏死,也可以松手让它飞走。”
……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看孩子们,小手林立,有的伸长了手臂,有的干脆站起来,等待发言。
班长马小玉站了起来:“小瓜苗‘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它又‘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不会,不会。”平时不爱发表的肖彬同学突然发话,“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多难得啊,尤为可喜的是他那合情合理的解释真令人信服。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拍手叫好……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三个事例联系起来,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整堂课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有总结。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更重要的是訓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教师科学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展开充分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课材,悟出对生活的体验;既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从更深层面去理解课文内容,去评价课文里的事物,从中获取不止于文本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认真与文本对话,主动参与讨论和评价的习惯,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通过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