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探讨傣药和拉祜族药的药用资源、炮制及制剂特点,促进民族药的合理保护与開发利用。文章对目前傣族和拉祜族传统药物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整理分析。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并归纳总结傣药、拉祜族药的药用资源、炮制和制剂研究应用。结果:初步总结出我国傣药、拉祜族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我国傣药、拉祜族药的药用资源、炮制及制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傣药;拉祜族药;药用资源;炮制;制剂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4-0078-06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thnic medicine.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Dai and Lahu. Methods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were collected, sorted,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are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Keywords:Dai Medicine; Lahu Medicin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Preparation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在多个国家,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1]。该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傣医药学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与疾病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核心具有地域特点的傣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沿岸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全省50%以上的拉祜族人口均在澜沧县,此外,北起大理、楚雄、东至沪西、弥勒,南至西双版纳、金平县均有散居拉祜族。我国迁出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2]。拉祜族人民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在拉祜族人民的发展过程中,拉祜族医药充当了维持本族人民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工具。
1 药用资源
1.1 傣药资源 按基源计傣药有1111种,其中植物药1010种、动物药91种、矿物药10种[3]。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地区、临沧地区和金沙江、红河沿岸,还有部分分布于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4]。据目前文献统计,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药用植物有735种,从科属水平上划分,有144科513属。种类大于20个物种的有:豆科(57)、大戟科(35)、菊科(33)、姜科(25)、茜草科(25)[5]。傣药植物大多为草本和灌木,绝大部分以根及根茎部位入药,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傣药中属于凉性、苦味、入水塔类植物药所占比例最大。傣药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其次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骨伤科疾病、风湿性疾病、泌尿系感染、妇科疾病、肝病、月子病、毒虫猛兽咬伤等疾病[1]。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临床需求量增大等原因,造成部分傣药资源遭到破坏,而且傣药植物药用药部位常为根、根茎、树皮或全草,取材后植物几乎死亡以及动物药的获取均以死亡为代价,据此已有39个傣药植物药、17个傣药动物药列入保护名录[4]。所以,现在对傣药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迫在眉睫。目前傣药应用较广的有:倒心盾翅藤、紫色姜、肾茶、珠子草、榼藤子等。
1.1.1 倒心盾翅藤 傣药倒心盾翅藤来源于金虎尾科植物倒心盾翅藤的干燥藤茎,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据目前统计,倒心盾翅藤是傣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药材,其主要生长于云南的西南、南部至东南部各地,分布范围为东经97°48′~103°16′,北纬21°16′~24°29′。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为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腊县,普洱的西盟县、澜沧县和孟连县等。此药材的生长环境喜热,多分布于阳光充足、降雨充沛的云南热区,主要以散生为主,目前未见大面积群落。据文献报道,倒心盾翅藤的幼苗常生长于橡胶林缘,近年来由于橡胶树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大,因此对倒心盾翅藤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其资源遭到大规模破坏,需要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6]。 1.1.2 紫色姜 傣药紫色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姜属紫色姜的根茎,具有健胃消食、散寒止呕、行氣散瘀等功效,是傣药成药“双姜胃痛丸”的主药之一,需求量较大。紫色姜在云南南部或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有栽培,据文献调查,西双版纳所种植的紫色姜均为从野外引回培养,说明西双版纳有野生紫色姜的分布,但少见。野生紫色姜生长在西双版纳海拔为 1000~13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荫蔽环境的山区半山区里,在林下、路边、箐旁、荒坡处多见,同时也栽培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及柬埔寨、南亚等地区[7-8]。据目前文献资料显示,野生紫色姜的资源分布情况尚未完全清楚,其野生资源分布还待进一步探究。
1.1.3 珠子草 珠子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又名月下珠、小返魂、霸贝菜。 一年生草本,喜湿热,生长温度平均20 ℃,相对湿度75%以上,多生长于路侧、沟边、渠旁、荒滩等阴湿之地,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9]。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全草入药,是印度与我国的传统民间草药,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功效。
珠子草傣语称为芽害巴,入风、水塔,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能,黄疸肋痛、泻利水肿、小便不利的治疗。珠子草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花色苷、绿原酸、香豆素、黄酮、木脂素、酚酸、单宁、三萜、皂苷等多种类。现代药理学研究[10]显示, 珠子草具有抗乙肝病毒、降血糖、排泌尿系统结石、抗肿瘤、肝保护、降血脂、抑菌、止止痛、抗溃疡和胃保护作用、抗疟疾、肾保护作用等多种活性,其中发挥保肝作用的是木脂素类成分,发挥抗病毒作用是多酚类成分。
1.1.4 榼藤子 傣药榼藤子来源于豆科植物磕藤子的干燥成熟种子。榼藤子产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部等地。生于海拔600~1600 m的山涧或山坡混交林中,攀援于大乔木上,东半球热带地区广布且全株有毒[11]。微苦,凉;有小毒。具有健胃消食、补气补血、除风止痛、强筋硬骨之功,临床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脘腹疼痛,纳呆食少;风湿肢体关节痿软疼痛,性冷淡。在傣医临床应用中榼藤子仁入风、土、水、火塔,主要治疗风塔疾病,比如上行风、下行风、腹内风和肢体风,以治疗上行为长[12]。现代研究表明榼藤子主含榼藤酰胺、三萜皂苷、微量的生物碱、糖及脂肪油等,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改善胃肠功能等药理作用。
1.2 拉祜族药资源 据目前文献统计,我国拉祜族的药用植物有280种,从科属水平上划分,有101科,220属。主要分布于我国边疆及思茅地区,大多拉祜族药在全国均有种植,产量较丰富[2]。种类大于10个物种的有:菊科(19)、兰科(15)、豆科(14)、茜草科(12)、大戟科(11)、百合科(10)[4]。其中重要的属有:买麻藤科买麻藤属、小檗科小檗属、防己科千金藤属、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罂粟科紫金龙、山龙眼科豆腐渣树、番木瓜科番木瓜、蔷薇科樱桃属、蛇菰科蛇菰属、五加科人参属等[13]。常用的拉祜族药有:山菅兰、黑面神、藤子茶、那此鲁马兜、大白解等。
1.2.1 山菅兰 山菅兰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山菅兰属山菅兰的干燥根,具有拔毒化腐、消肿止痛等功效。生长于云南(漾濞、泸水以南)、四川(重庆、南川一带)、贵州东南部(榕江)、广西、广东南部(包括海南岛)、 江西南部、浙江沿海地区(乐清、杭州)、福建和台湾[14],同时也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15]。
1.2.2 藤子茶 藤子茶来源于葡萄科植物蛇葡萄属,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多分布于我国自西南、华南至东北的地区,国外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6]。
1.2.3 “那此鲁马兜” 拉祜族药“那此鲁马兜”来源于蝶形花科黎豆属大果油麻藤的药用茎,具有强筋壮骨、补血调经的作用,其种仁具温补作用。常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思茅市,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99°9′~102°19′北纬 20°02~24°50,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全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大果油麻藤生长在海拔为1 500~500 m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森林中,在翠云区、江城、普洱、澜沧、镇沅、景东、孟连、西盟、景谷等县较为集中分布[17]。据目前文献调查显示,其药用资源丰富。
1.2.4 大白解 拉祜族药大白解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属管香兰[18],具有理气止痛、消食健脾、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生长于400~900 m的亚热带山沟阔叶林中,在国外锡金、不丹、印度地区也有分布[19]。
而且傣族和拉祜族具有一些通用的药材,例如:卫矛科美登木属美登木[20]。
2 炮制方法
2.1 炮制用材料 常用辅料分为两大类: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2.1.1 液体辅料
2.1.1.1 尿 常用儿童尿。用该辅料浸泡或浸润药材后捞出加工,可以增加药物功效。
2.1.1.2 醋 常用米醋。醋性温味苦,具有止血散瘀、理气止痛、矫正异味的作用。
2.1.1.3 酒 常用白酒或黄酒。其味甘性温,具有通络活血、散寒行药、矫正嗅味的作用。
2.1.1.4 蜜 常用炼制后的蜂蜜。其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解毒、调和药性等功效。
2.1.1.5 盐水 盐水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凉血、强筋骨、软坚散结、防腐、解毒、矫正嗅味的功效。
2.1.1.6 动植物油 猪油、鹅油、菜花油等作为炮制用辅料。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加功效等作用。
2.1.2 固体辅料
2.1.2.1 蛤粉 蛤蜊等贝壳锻制后研成的类白色粉末。其性寒味咸,具有利尿、清热、解暑功能。可以使药物增加清热化痰功效,降低滞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便于制剂。傣族应用蛤粉炒肉豆蔻可以增加其固涩止泻作用。 2.1.2.2 糖 常用红糖。有增加功效、缓和药性等作用。
2.2 傣药的炮制方法 傣药的炮制有100多种方法,主要有10种炮制方法,水洗法、酒泡法、盐炙法等。具体炮制过程是:洗净切片,晒干后在溶媒中研磨成混悬剂;泡入沸水中,以刚烫透为度, 晒干加蜂蜜少许与水拌匀,放于锅内炒至不粘手, 取出晾干;置火上烧焦后研细末;捡净晒干,放入锅内炒黄;取鲜品捣烂后包裹置火灰中加热,取出放至不烫手即可;放入冷水中浸泡搓洗, 随后放人沸水中浸烫晒干[21]。根据目前文献调查,现有文献记载具体炮制方法的傣药有:海芋、坡扣等。见表1。
2.3 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 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比较简便,主要是结合药物和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对于治疗外伤,大多采用研(末)、烧(热)、包(外敷)的方法。将植物药鲜品研磨成粉包裹于树叶中,再置于火塘热灰中加热药物,再将药物取出包于患处,或者用鲜品捣烂后外用敷于患处。根据整理目前文献显示,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记载较少,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 制剂
3.1 傣药制剂 傣药常用剂型有: 芬雅 (水磨剂)、雅喃(汤剂或煎剂)、雅牢(酒剂和酊剂)、雅喃满 (油膏剂)、雅鲁(丸剂)、雅捧(散剂)、雅咪(片剂)、雅姐喃京当腊(茶剂)、雅烘(气雾剂)、麦泡否(灸剂)、汁液剂等[22]。据查阅目前文献,傣药制剂有:傣药雅罕唉喃制剂、雅路哈巴布膏、傣药神药油、傣药喉舒宝含片、复方美登木制剂、傣药复方嘿盖贯袋泡剂、傣药方剂镇痛搽剂、傣药保肝颗粒制剂、傣药“ 埋嘎筛”等。见表2。
3.2 拉祜族药制剂 拉祜族药大多根据疾病特点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运用,目前关于拉祜族药制剂的文献比较欠缺,拉祜族药制剂的拓展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4 展望
傣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双版纳州,由于气候、人为、需求等影响因素,有较大部分药材已列入保护名录,有待保护和开发;拉祜族药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种类丰富,具体品种的开发利用有待研究。急需建立规模化人工种植和养殖体系,并完成各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从源头上提高药材的质量可控性和市场竞争力。
傣药炮制方法较多,一般都以减毒为目的炮制药材;拉祜族药大多外用或者直接以鲜品入药。炮制方法比较简单落后,有待利用先进技术改进和规范其炮制工艺,充分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傣药制剂种类繁多,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选择的制剂种类也随之改变,均为常用制剂;拉祜族药制剂目前研究较浅,文献记载不全面,有待深入调查研究。雅叫哈顿散、肾茶袋泡茶、龙血竭胶囊、七味磕藤子丸、珠子肝泰胶囊、双姜胃痛丸等,分别收载于药典、地标升国标品种目录中[23]。新技术应用于傣药研发中,如傣药无糖含片、雅路哈巴布剂研制成功,为傣药的现代化进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应加大资金投入进行该类制剂的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将宝贵的民族药资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张忠廉,李海涛,等.我国傣药资源的调查与整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16):3107-3112.
[2]张绍云.拉祜族植物药调查[J].中医药信息,1988(3):43-44.
[3]张梦娜.我国傣药资源研究开发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7):19-22.
[4]陈绿珍,岩罕书,郎萍,等.西双版纳地区濒危傣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原因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7(17):14-19.
[5]李瑶,李海涛,张忠廉,等. 西双版纳6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0(2):5034-5041.
[6]李海涛,彭朝忠,管燕红,等.傣药倒心盾翅藤资源调查[J].时珍国医国药, 2011,22(12):2999-3000.
[7]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36-537.
[8]里二,唐德英,李海涛,等.紫色姜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技术[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40(17):42-44.
[9]张忠廉,唐德英,张丽霞.珠子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1(10):2125-2129.
[10]李晓花,杨文玉,王剑.傣药“芽害巴” (珠子草) 化学成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9,15(2),59-63.
[11]李松,陈孝源.除风止痛的榼藤子[J].首都食品与药品,2016,23(23):63.
[12]赵应红,肖永庆,林艳芳,等.傣药麻巴(榼藤子)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6):52-56.
[13]张绍云.拉祜族植物药调查[J].中医药信息,1988(3):43-44.
[14]赵琪钟,侯安国,张俊雕.拉祜族常用药山菅兰的生药学及初步理化鉴别研究[J].中国药事,2017,31(11):1327-1330.
[1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十四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5-35.
[1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二册,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17]赵强,张绍云,李斯文.拉祜族药“那此鲁马兜”的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2):113-114.
[18]錢子刚,杨耀文,张洁,等.拉祜族药大白解原植物考证及其资源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2(10):89-90.
[19]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0]付开聪.傣族、拉祜族通用民间中草药滇南美登木资源应用与开发前景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0):29-30.
[21]麦国荣,廖瑞玲,岩罕单.傣药炮制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5):20-22.
[22]熊丽娟,胥筱云.浅谈傣药的制剂特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2):18-20.
[23]傣药、拉祜族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医药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0-94.
(收稿日期:2020-12-15 编辑:陶希睿)
【关键词】 傣药;拉祜族药;药用资源;炮制;制剂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4-0078-06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thnic medicine.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Dai and Lahu. Methods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were collected, sorted,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are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of Dai medicine and Lahu medicine in my country.
Keywords:Dai Medicine; Lahu Medicine; Medicinal Resources; Processing; Preparation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在多个国家,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1]。该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傣医药学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与疾病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核心具有地域特点的傣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沿岸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全省50%以上的拉祜族人口均在澜沧县,此外,北起大理、楚雄、东至沪西、弥勒,南至西双版纳、金平县均有散居拉祜族。我国迁出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2]。拉祜族人民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在拉祜族人民的发展过程中,拉祜族医药充当了维持本族人民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工具。
1 药用资源
1.1 傣药资源 按基源计傣药有1111种,其中植物药1010种、动物药91种、矿物药10种[3]。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地区、临沧地区和金沙江、红河沿岸,还有部分分布于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4]。据目前文献统计,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药用植物有735种,从科属水平上划分,有144科513属。种类大于20个物种的有:豆科(57)、大戟科(35)、菊科(33)、姜科(25)、茜草科(25)[5]。傣药植物大多为草本和灌木,绝大部分以根及根茎部位入药,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傣药中属于凉性、苦味、入水塔类植物药所占比例最大。傣药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其次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骨伤科疾病、风湿性疾病、泌尿系感染、妇科疾病、肝病、月子病、毒虫猛兽咬伤等疾病[1]。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临床需求量增大等原因,造成部分傣药资源遭到破坏,而且傣药植物药用药部位常为根、根茎、树皮或全草,取材后植物几乎死亡以及动物药的获取均以死亡为代价,据此已有39个傣药植物药、17个傣药动物药列入保护名录[4]。所以,现在对傣药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迫在眉睫。目前傣药应用较广的有:倒心盾翅藤、紫色姜、肾茶、珠子草、榼藤子等。
1.1.1 倒心盾翅藤 傣药倒心盾翅藤来源于金虎尾科植物倒心盾翅藤的干燥藤茎,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据目前统计,倒心盾翅藤是傣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药材,其主要生长于云南的西南、南部至东南部各地,分布范围为东经97°48′~103°16′,北纬21°16′~24°29′。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为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腊县,普洱的西盟县、澜沧县和孟连县等。此药材的生长环境喜热,多分布于阳光充足、降雨充沛的云南热区,主要以散生为主,目前未见大面积群落。据文献报道,倒心盾翅藤的幼苗常生长于橡胶林缘,近年来由于橡胶树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大,因此对倒心盾翅藤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其资源遭到大规模破坏,需要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6]。 1.1.2 紫色姜 傣药紫色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姜属紫色姜的根茎,具有健胃消食、散寒止呕、行氣散瘀等功效,是傣药成药“双姜胃痛丸”的主药之一,需求量较大。紫色姜在云南南部或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有栽培,据文献调查,西双版纳所种植的紫色姜均为从野外引回培养,说明西双版纳有野生紫色姜的分布,但少见。野生紫色姜生长在西双版纳海拔为 1000~13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荫蔽环境的山区半山区里,在林下、路边、箐旁、荒坡处多见,同时也栽培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及柬埔寨、南亚等地区[7-8]。据目前文献资料显示,野生紫色姜的资源分布情况尚未完全清楚,其野生资源分布还待进一步探究。
1.1.3 珠子草 珠子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又名月下珠、小返魂、霸贝菜。 一年生草本,喜湿热,生长温度平均20 ℃,相对湿度75%以上,多生长于路侧、沟边、渠旁、荒滩等阴湿之地,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9]。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全草入药,是印度与我国的传统民间草药,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功效。
珠子草傣语称为芽害巴,入风、水塔,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能,黄疸肋痛、泻利水肿、小便不利的治疗。珠子草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花色苷、绿原酸、香豆素、黄酮、木脂素、酚酸、单宁、三萜、皂苷等多种类。现代药理学研究[10]显示, 珠子草具有抗乙肝病毒、降血糖、排泌尿系统结石、抗肿瘤、肝保护、降血脂、抑菌、止止痛、抗溃疡和胃保护作用、抗疟疾、肾保护作用等多种活性,其中发挥保肝作用的是木脂素类成分,发挥抗病毒作用是多酚类成分。
1.1.4 榼藤子 傣药榼藤子来源于豆科植物磕藤子的干燥成熟种子。榼藤子产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部等地。生于海拔600~1600 m的山涧或山坡混交林中,攀援于大乔木上,东半球热带地区广布且全株有毒[11]。微苦,凉;有小毒。具有健胃消食、补气补血、除风止痛、强筋硬骨之功,临床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脘腹疼痛,纳呆食少;风湿肢体关节痿软疼痛,性冷淡。在傣医临床应用中榼藤子仁入风、土、水、火塔,主要治疗风塔疾病,比如上行风、下行风、腹内风和肢体风,以治疗上行为长[12]。现代研究表明榼藤子主含榼藤酰胺、三萜皂苷、微量的生物碱、糖及脂肪油等,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改善胃肠功能等药理作用。
1.2 拉祜族药资源 据目前文献统计,我国拉祜族的药用植物有280种,从科属水平上划分,有101科,220属。主要分布于我国边疆及思茅地区,大多拉祜族药在全国均有种植,产量较丰富[2]。种类大于10个物种的有:菊科(19)、兰科(15)、豆科(14)、茜草科(12)、大戟科(11)、百合科(10)[4]。其中重要的属有:买麻藤科买麻藤属、小檗科小檗属、防己科千金藤属、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罂粟科紫金龙、山龙眼科豆腐渣树、番木瓜科番木瓜、蔷薇科樱桃属、蛇菰科蛇菰属、五加科人参属等[13]。常用的拉祜族药有:山菅兰、黑面神、藤子茶、那此鲁马兜、大白解等。
1.2.1 山菅兰 山菅兰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山菅兰属山菅兰的干燥根,具有拔毒化腐、消肿止痛等功效。生长于云南(漾濞、泸水以南)、四川(重庆、南川一带)、贵州东南部(榕江)、广西、广东南部(包括海南岛)、 江西南部、浙江沿海地区(乐清、杭州)、福建和台湾[14],同时也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15]。
1.2.2 藤子茶 藤子茶来源于葡萄科植物蛇葡萄属,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多分布于我国自西南、华南至东北的地区,国外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6]。
1.2.3 “那此鲁马兜” 拉祜族药“那此鲁马兜”来源于蝶形花科黎豆属大果油麻藤的药用茎,具有强筋壮骨、补血调经的作用,其种仁具温补作用。常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思茅市,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99°9′~102°19′北纬 20°02~24°50,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全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大果油麻藤生长在海拔为1 500~500 m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森林中,在翠云区、江城、普洱、澜沧、镇沅、景东、孟连、西盟、景谷等县较为集中分布[17]。据目前文献调查显示,其药用资源丰富。
1.2.4 大白解 拉祜族药大白解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属管香兰[18],具有理气止痛、消食健脾、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生长于400~900 m的亚热带山沟阔叶林中,在国外锡金、不丹、印度地区也有分布[19]。
而且傣族和拉祜族具有一些通用的药材,例如:卫矛科美登木属美登木[20]。
2 炮制方法
2.1 炮制用材料 常用辅料分为两大类: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2.1.1 液体辅料
2.1.1.1 尿 常用儿童尿。用该辅料浸泡或浸润药材后捞出加工,可以增加药物功效。
2.1.1.2 醋 常用米醋。醋性温味苦,具有止血散瘀、理气止痛、矫正异味的作用。
2.1.1.3 酒 常用白酒或黄酒。其味甘性温,具有通络活血、散寒行药、矫正嗅味的作用。
2.1.1.4 蜜 常用炼制后的蜂蜜。其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解毒、调和药性等功效。
2.1.1.5 盐水 盐水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凉血、强筋骨、软坚散结、防腐、解毒、矫正嗅味的功效。
2.1.1.6 动植物油 猪油、鹅油、菜花油等作为炮制用辅料。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加功效等作用。
2.1.2 固体辅料
2.1.2.1 蛤粉 蛤蜊等贝壳锻制后研成的类白色粉末。其性寒味咸,具有利尿、清热、解暑功能。可以使药物增加清热化痰功效,降低滞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便于制剂。傣族应用蛤粉炒肉豆蔻可以增加其固涩止泻作用。 2.1.2.2 糖 常用红糖。有增加功效、缓和药性等作用。
2.2 傣药的炮制方法 傣药的炮制有100多种方法,主要有10种炮制方法,水洗法、酒泡法、盐炙法等。具体炮制过程是:洗净切片,晒干后在溶媒中研磨成混悬剂;泡入沸水中,以刚烫透为度, 晒干加蜂蜜少许与水拌匀,放于锅内炒至不粘手, 取出晾干;置火上烧焦后研细末;捡净晒干,放入锅内炒黄;取鲜品捣烂后包裹置火灰中加热,取出放至不烫手即可;放入冷水中浸泡搓洗, 随后放人沸水中浸烫晒干[21]。根据目前文献调查,现有文献记载具体炮制方法的傣药有:海芋、坡扣等。见表1。
2.3 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 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比较简便,主要是结合药物和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对于治疗外伤,大多采用研(末)、烧(热)、包(外敷)的方法。将植物药鲜品研磨成粉包裹于树叶中,再置于火塘热灰中加热药物,再将药物取出包于患处,或者用鲜品捣烂后外用敷于患处。根据整理目前文献显示,拉祜族药的炮制方法记载较少,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 制剂
3.1 傣药制剂 傣药常用剂型有: 芬雅 (水磨剂)、雅喃(汤剂或煎剂)、雅牢(酒剂和酊剂)、雅喃满 (油膏剂)、雅鲁(丸剂)、雅捧(散剂)、雅咪(片剂)、雅姐喃京当腊(茶剂)、雅烘(气雾剂)、麦泡否(灸剂)、汁液剂等[22]。据查阅目前文献,傣药制剂有:傣药雅罕唉喃制剂、雅路哈巴布膏、傣药神药油、傣药喉舒宝含片、复方美登木制剂、傣药复方嘿盖贯袋泡剂、傣药方剂镇痛搽剂、傣药保肝颗粒制剂、傣药“ 埋嘎筛”等。见表2。
3.2 拉祜族药制剂 拉祜族药大多根据疾病特点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运用,目前关于拉祜族药制剂的文献比较欠缺,拉祜族药制剂的拓展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4 展望
傣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双版纳州,由于气候、人为、需求等影响因素,有较大部分药材已列入保护名录,有待保护和开发;拉祜族药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种类丰富,具体品种的开发利用有待研究。急需建立规模化人工种植和养殖体系,并完成各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从源头上提高药材的质量可控性和市场竞争力。
傣药炮制方法较多,一般都以减毒为目的炮制药材;拉祜族药大多外用或者直接以鲜品入药。炮制方法比较简单落后,有待利用先进技术改进和规范其炮制工艺,充分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傣药制剂种类繁多,根据用药目的的不同选择的制剂种类也随之改变,均为常用制剂;拉祜族药制剂目前研究较浅,文献记载不全面,有待深入调查研究。雅叫哈顿散、肾茶袋泡茶、龙血竭胶囊、七味磕藤子丸、珠子肝泰胶囊、双姜胃痛丸等,分别收载于药典、地标升国标品种目录中[23]。新技术应用于傣药研发中,如傣药无糖含片、雅路哈巴布剂研制成功,为傣药的现代化进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应加大资金投入进行该类制剂的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将宝贵的民族药资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张忠廉,李海涛,等.我国傣药资源的调查与整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16):3107-3112.
[2]张绍云.拉祜族植物药调查[J].中医药信息,1988(3):43-44.
[3]张梦娜.我国傣药资源研究开发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7):19-22.
[4]陈绿珍,岩罕书,郎萍,等.西双版纳地区濒危傣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原因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7(17):14-19.
[5]李瑶,李海涛,张忠廉,等. 西双版纳6个主要世居少数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0(2):5034-5041.
[6]李海涛,彭朝忠,管燕红,等.傣药倒心盾翅藤资源调查[J].时珍国医国药, 2011,22(12):2999-3000.
[7]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36-537.
[8]里二,唐德英,李海涛,等.紫色姜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技术[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40(17):42-44.
[9]张忠廉,唐德英,张丽霞.珠子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1(10):2125-2129.
[10]李晓花,杨文玉,王剑.傣药“芽害巴” (珠子草) 化学成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9,15(2),59-63.
[11]李松,陈孝源.除风止痛的榼藤子[J].首都食品与药品,2016,23(23):63.
[12]赵应红,肖永庆,林艳芳,等.傣药麻巴(榼藤子)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6):52-56.
[13]张绍云.拉祜族植物药调查[J].中医药信息,1988(3):43-44.
[14]赵琪钟,侯安国,张俊雕.拉祜族常用药山菅兰的生药学及初步理化鉴别研究[J].中国药事,2017,31(11):1327-1330.
[1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十四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5-35.
[1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二册,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17]赵强,张绍云,李斯文.拉祜族药“那此鲁马兜”的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2):113-114.
[18]錢子刚,杨耀文,张洁,等.拉祜族药大白解原植物考证及其资源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2(10):89-90.
[19]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0]付开聪.傣族、拉祜族通用民间中草药滇南美登木资源应用与开发前景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0):29-30.
[21]麦国荣,廖瑞玲,岩罕单.傣药炮制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5):20-22.
[22]熊丽娟,胥筱云.浅谈傣药的制剂特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2):18-20.
[23]傣药、拉祜族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医药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0-94.
(收稿日期:2020-12-15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