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舟山村绿荫中,你总能听到青瓦白墙的屋舍里传来“嗤嗤嗤”的声音,那是核雕人家最美的合奏音,让我就此沉醉。
光福镇位于太湖之滨,是一座嵌入湖中的半岛。历代文人墨客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吟咏此处景致,“光福”之名由此而来。
来光福一是为探梅胜地“香雪海”,每至隆冬时节,梅花香溢邓尉山,“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可以媲美日本北海道的缤纷樱花;二是司徒庙内四株大柏树——“清、奇、古、怪”,它们形姿奇特,已有1900余岁,历劫不磨,誉为天下奇观;还有光福的雕刻,在收藏界自古以来就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名声。尤其是光福舟山村的核雕,可以说是名扬天下。只要是玩核雕的人,就不会不知道这个太湖边上的核雕村。
处处核雕人
朋友是核雕玩家,从北京远道而来,邀我陪他去舟山村请一串核雕《十八罗汉》。“北方玩家不说买核雕,而要说请。”一路上,朋友滔滔不绝,给我扫盲。“中国的核雕主要有南北两个流派,北派以河北廊坊为代表,主要是以雕钻为工具进行雕刻,手法粗犷、产量较高,内容比较传统。而南派主要以苏州光福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未经抛光的作品可清晰辨出雕刻刀痕,技法不仅细腻,而且题材不断创新和丰富,非常受玩家的青睐。”
此前,我未曾亲眼见过核雕,但是回想起中学课本中的那篇《核舟记》,立刻对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期待。
舟山村紧邻太湖度假区,湖水环绕,绿树成荫,村口的湖岸边停泊着三五条小渔舟,青瓦白墙的房屋散落在林荫中。
还未近屋舍,远远就听见“嗤嗤嗤”的声音,朋友欣喜地加快了脚步,闻声而至,只见朝着大路的门窗都开着,一个老伯坐在窗前的操作台边,正用一把锉刀将一颗拇指指头大小的橄榄核琢磨成核珠。他的操作台极为简易,一张小桌子上摆放着几把刻刀和一张用旧的砂子,还放着一块木板,木板的一头抵着墙壁。老伯用一只手将橄榄核抵着木板的这头进行雕刻打磨,木头上一道道缺口诉说着岁月悄悄爬过的痕迹。
朋友说明寻核雕手串的来意,老伯停下手里的活,从抽屉里取出自己做的东西,一颗颗光滑如玉的橄榄核珠被串成了长长短短的手串。我从他手里接过一串,用手指轻拨珠子,光滑而质朴的触感。
不过,这个老伯只做普通的核珠串,不是朋友要找的核雕。我们告辞出来,继续前行,朋友说:“核雕这活儿,也是吃青春饭的。人一上岁数,眼就花了,手就开始抖了,雕不了好东西了。不过,年轻的时候手艺不精,经验又不足,也做不出高难度的作品。三四十岁才是创作的黄金时期。”
巧夺天工的技艺来自生活
很快我们就找到一户人家,院门墙上写着“内有核雕”。主人顾金方正在院子里悠闲地一边品茗,一边赏玩核雕。看起来40多岁的样子,却告诉我们自己已53岁了,从事了30多年的核雕工艺。
“年轻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埋头做活,心急着提高技艺,希望早日创作出好的作品。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先要泡上一壶茶,待到日上三竿,阳光最好的时候,才坐到窗边聚精会神地雕琢三两个小时。午饭后,睡个午觉,下午去湖边钓钓鱼。”他边说边起身进屋去拿他的作品出来让我们欣赏。
小小的橄榄核,被他塑造成了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宾客满座的小舟、羽裳飘逸的仙女……“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中的这番描述,一点儿都没夸张。
一枚《姑苏客船》核舟令朋友爱不释手。船舱、舟楫、茶壶、香炉无不在方寸之上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船客扶老携幼,观景的、聊天的、逗小孩的……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我们仔细数了数上面的人物,共有39个,朋友兴奋地直呼“大开眼界”!他惊叹道:“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那枚核舟也只雕了8个人啊!”
这是顾金方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他向我们介绍,一般的橄榄核最长也不过4.8厘米左右,而这颗橄榄核达到5.4厘米,这样的长度极为少见,他是从成千上万颗橄榄核中千挑万选出来的。这件作品有客人出价3万元,他都没舍得卖。他说,他与妻子金云玲同舟共济钻研核雕艺术,这件作品是他们为了纪念25年银婚而共同创作的。
朋友既被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所打动,也被他们相濡以沫的幸福婚姻所感染,他诚挚地向夫妻俩订购了一枚核舟。
最后又在一个年轻小伙子周春毅那里请了一串《十八罗汉》。周春毅虽是个80后小伙子,但是他出身核雕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明,技艺很快就出类拔萃,由他首创的双面罗汉头题材开创了罗汉头以手串形式表现的先河。
请到《十八罗汉》手串的朋友神采奕奕,他一会儿把手串取下来,紧握在手心里,一会儿又戴上看看,爱不释手的喜悦心情不溢言表。他说:“核雕最大的乐趣就是把玩。这是一个从明朝就开始流行的文人雅趣。作品在手中一点点变滑润,这个过程让人很享受。”
不辞长作舟山人
一个屋舍的小院中,一个小伙子将一袋袋橄榄核从货车上卸下来,搬进了屋。
“你才从广东回来吧!”朋友与他攀谈起来,“是啊,去守了两个多月,才收到这几口袋货。”从他们的摆谈中了解到舟山虽是有名的核雕之乡,但是却无一棵橄榄树,每年橄榄成熟时,一批原料商便蜂拥至广东一带采购质地硬而又细腻的“乌杭”品种。
由于近几年的核雕市场十分火爆,橄榄核原料市场也变得紧俏起来。“现在的情况是橄榄花刚谢,我们就已经守在树下了。”据这位姓王的小伙子介绍,舟山村有2000多人从事核雕业。2009年,舟山村的核雕产业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除了有像他这样专门从事原料采购的人,还有专门负责去外地推销的经纪人。从橄榄核收购、加工、雕刻、到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舟山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为什么一个不产橄榄核的地方,却具有如此浓郁的核雕之风?
在湖边垂钓的核雕老艺人周水官为我们解答了疑惑。舟山村,虽以山名,但周围并没有山。这个村坐落在光福与胥口交界的地方,地域偏僻,但是距离太湖很近。在2500多年前,这里为吴王阖闾所置“造舟之所”,舟山之名,正是由此得来。随着吴国的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舟山人不能再造“大舟、战船”,不知何时,开始雕刻“核舟”以为生计和闲趣。现代舟山核雕的开路人是殷根福,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将精心雕刻的核雕串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店内出售,掀起了一股玩核雕的风潮,也带动了舟山人从事核雕的热浪。
1970年,舟山村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工艺品厂,将一批核雕艺人集中起来进行创作,主要以出口为主。后来国际市场受阻,工艺品厂解散,核雕艺人们纷纷自立门户,在家中创作。2002年,国内玩核雕的热潮再次来袭。舟山核雕又一次被玩家热捧,而今,舟山村每天都会迎来慕名前来订购核雕的商贩和玩家。
无论是车前冷落人马稀,还是门庭若市,舟山人都恪守着心底的那份宁静,他们一如既往地呆在简易的操作台前日日雕琢着,日光在他们的手中留下温度,他们把那份温度传递给了一枚枚小小的橄榄核。
山清水秀、风韵古朴的舟山村在夕阳映照下格外静谧和优美。我心间不禁冒出一个念头:留在太湖边,做个舟山人该多好。
光福镇位于太湖之滨,是一座嵌入湖中的半岛。历代文人墨客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吟咏此处景致,“光福”之名由此而来。
来光福一是为探梅胜地“香雪海”,每至隆冬时节,梅花香溢邓尉山,“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意境可以媲美日本北海道的缤纷樱花;二是司徒庙内四株大柏树——“清、奇、古、怪”,它们形姿奇特,已有1900余岁,历劫不磨,誉为天下奇观;还有光福的雕刻,在收藏界自古以来就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名声。尤其是光福舟山村的核雕,可以说是名扬天下。只要是玩核雕的人,就不会不知道这个太湖边上的核雕村。
处处核雕人
朋友是核雕玩家,从北京远道而来,邀我陪他去舟山村请一串核雕《十八罗汉》。“北方玩家不说买核雕,而要说请。”一路上,朋友滔滔不绝,给我扫盲。“中国的核雕主要有南北两个流派,北派以河北廊坊为代表,主要是以雕钻为工具进行雕刻,手法粗犷、产量较高,内容比较传统。而南派主要以苏州光福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未经抛光的作品可清晰辨出雕刻刀痕,技法不仅细腻,而且题材不断创新和丰富,非常受玩家的青睐。”
此前,我未曾亲眼见过核雕,但是回想起中学课本中的那篇《核舟记》,立刻对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期待。
舟山村紧邻太湖度假区,湖水环绕,绿树成荫,村口的湖岸边停泊着三五条小渔舟,青瓦白墙的房屋散落在林荫中。
还未近屋舍,远远就听见“嗤嗤嗤”的声音,朋友欣喜地加快了脚步,闻声而至,只见朝着大路的门窗都开着,一个老伯坐在窗前的操作台边,正用一把锉刀将一颗拇指指头大小的橄榄核琢磨成核珠。他的操作台极为简易,一张小桌子上摆放着几把刻刀和一张用旧的砂子,还放着一块木板,木板的一头抵着墙壁。老伯用一只手将橄榄核抵着木板的这头进行雕刻打磨,木头上一道道缺口诉说着岁月悄悄爬过的痕迹。
朋友说明寻核雕手串的来意,老伯停下手里的活,从抽屉里取出自己做的东西,一颗颗光滑如玉的橄榄核珠被串成了长长短短的手串。我从他手里接过一串,用手指轻拨珠子,光滑而质朴的触感。
不过,这个老伯只做普通的核珠串,不是朋友要找的核雕。我们告辞出来,继续前行,朋友说:“核雕这活儿,也是吃青春饭的。人一上岁数,眼就花了,手就开始抖了,雕不了好东西了。不过,年轻的时候手艺不精,经验又不足,也做不出高难度的作品。三四十岁才是创作的黄金时期。”
巧夺天工的技艺来自生活
很快我们就找到一户人家,院门墙上写着“内有核雕”。主人顾金方正在院子里悠闲地一边品茗,一边赏玩核雕。看起来40多岁的样子,却告诉我们自己已53岁了,从事了30多年的核雕工艺。
“年轻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埋头做活,心急着提高技艺,希望早日创作出好的作品。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先要泡上一壶茶,待到日上三竿,阳光最好的时候,才坐到窗边聚精会神地雕琢三两个小时。午饭后,睡个午觉,下午去湖边钓钓鱼。”他边说边起身进屋去拿他的作品出来让我们欣赏。
小小的橄榄核,被他塑造成了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宾客满座的小舟、羽裳飘逸的仙女……“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中的这番描述,一点儿都没夸张。
一枚《姑苏客船》核舟令朋友爱不释手。船舱、舟楫、茶壶、香炉无不在方寸之上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船客扶老携幼,观景的、聊天的、逗小孩的……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我们仔细数了数上面的人物,共有39个,朋友兴奋地直呼“大开眼界”!他惊叹道:“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那枚核舟也只雕了8个人啊!”
这是顾金方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他向我们介绍,一般的橄榄核最长也不过4.8厘米左右,而这颗橄榄核达到5.4厘米,这样的长度极为少见,他是从成千上万颗橄榄核中千挑万选出来的。这件作品有客人出价3万元,他都没舍得卖。他说,他与妻子金云玲同舟共济钻研核雕艺术,这件作品是他们为了纪念25年银婚而共同创作的。
朋友既被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所打动,也被他们相濡以沫的幸福婚姻所感染,他诚挚地向夫妻俩订购了一枚核舟。
最后又在一个年轻小伙子周春毅那里请了一串《十八罗汉》。周春毅虽是个80后小伙子,但是他出身核雕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明,技艺很快就出类拔萃,由他首创的双面罗汉头题材开创了罗汉头以手串形式表现的先河。
请到《十八罗汉》手串的朋友神采奕奕,他一会儿把手串取下来,紧握在手心里,一会儿又戴上看看,爱不释手的喜悦心情不溢言表。他说:“核雕最大的乐趣就是把玩。这是一个从明朝就开始流行的文人雅趣。作品在手中一点点变滑润,这个过程让人很享受。”
不辞长作舟山人
一个屋舍的小院中,一个小伙子将一袋袋橄榄核从货车上卸下来,搬进了屋。
“你才从广东回来吧!”朋友与他攀谈起来,“是啊,去守了两个多月,才收到这几口袋货。”从他们的摆谈中了解到舟山虽是有名的核雕之乡,但是却无一棵橄榄树,每年橄榄成熟时,一批原料商便蜂拥至广东一带采购质地硬而又细腻的“乌杭”品种。
由于近几年的核雕市场十分火爆,橄榄核原料市场也变得紧俏起来。“现在的情况是橄榄花刚谢,我们就已经守在树下了。”据这位姓王的小伙子介绍,舟山村有2000多人从事核雕业。2009年,舟山村的核雕产业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除了有像他这样专门从事原料采购的人,还有专门负责去外地推销的经纪人。从橄榄核收购、加工、雕刻、到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舟山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为什么一个不产橄榄核的地方,却具有如此浓郁的核雕之风?
在湖边垂钓的核雕老艺人周水官为我们解答了疑惑。舟山村,虽以山名,但周围并没有山。这个村坐落在光福与胥口交界的地方,地域偏僻,但是距离太湖很近。在2500多年前,这里为吴王阖闾所置“造舟之所”,舟山之名,正是由此得来。随着吴国的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舟山人不能再造“大舟、战船”,不知何时,开始雕刻“核舟”以为生计和闲趣。现代舟山核雕的开路人是殷根福,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将精心雕刻的核雕串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店内出售,掀起了一股玩核雕的风潮,也带动了舟山人从事核雕的热浪。
1970年,舟山村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工艺品厂,将一批核雕艺人集中起来进行创作,主要以出口为主。后来国际市场受阻,工艺品厂解散,核雕艺人们纷纷自立门户,在家中创作。2002年,国内玩核雕的热潮再次来袭。舟山核雕又一次被玩家热捧,而今,舟山村每天都会迎来慕名前来订购核雕的商贩和玩家。
无论是车前冷落人马稀,还是门庭若市,舟山人都恪守着心底的那份宁静,他们一如既往地呆在简易的操作台前日日雕琢着,日光在他们的手中留下温度,他们把那份温度传递给了一枚枚小小的橄榄核。
山清水秀、风韵古朴的舟山村在夕阳映照下格外静谧和优美。我心间不禁冒出一个念头:留在太湖边,做个舟山人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