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清晨,我们走进湖州水乡古镇双林,虽说没了“机声鸦轧,晓夜不休”的热闹,但巍然屹立的双林三桥和丝行棣、旧绢巷、墨浪河、织漩漾、纱机山的地名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的繁华。时光变迁,不知双林绫绢这朵曾绚烂绽放的“丝织工艺之花”,如今妍态几何?
转侧看花花不定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与普通丝织物不同,绫绢并不用于服装,因为它的缩水率和中国书画用的宣纸基本一致,装裱字画时画面不打皱,不起翘,显得坚挺优雅,所以成为字画的“服装”。古人看来,字画“服装”当然比人的服装更高贵,所以绫绢将绸缎压下去,居绫罗绸缎首位。
刚到双林,就发现街上脚踏三轮车鲜艳的篷布上都印着“江南古镇绫绢之乡”的字样,而用“绢”字命名的巷道也不少,不由得产生疑问:绫绢与丝绸类似,丝绸遍布江南,绫绢为何独在双林形成规模?那些与绫绢有关的地名是因为产业的原因吗?为何丝绸世人皆知,而绫绢却如此黯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双林寻绫绢之行。
我们来到古镇中央的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绫绢生产企业。沙孟海题写的“双林绫绢”四个大字显得有些陈旧,远远听见车间机器转动的声音。这间由原双林绫绢厂倒闭重组的企业,在2008年着实风光了一番。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国家决定将故宫中的部分国宝级字画拓印成礼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嘉宾。双林绫绢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拓印材料的首选。
双林绫绢企业有十来家,或许因为多年传承,或许因为某些坚持,云鹤不同于其他厂家—再创新,始终以织造传统绫绢为主。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他们成为国礼专用绫绢,更被选为制作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奖状、火炬传递图面料,写入奥运历史,风头一时无二。
厂房外,两根木凳撑起一根根竹竿,竿上缠了一层白布,一簇簇纺好的丝线搭在竹竿上,状如瀑布,蔚为壮观。织就的绫绢或挂,或卷,静立仓库,等待采绢的客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色彩斑斓的绫绢,果如宣传所讲:轻如蝉翼、薄如晨雾、灿如彩霞,自然而然想起白居易的赞美:“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走进车间,织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机架上丝线根根分明,如同云雾般游走在织机上。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总经理,双林绫绢技艺传承人郑小华向我们介绍绫绢的制作步骤:做绫绢先要泡丝,使它柔软,然后晾干,厂房外那一簇簇丝线就正在晾晒。然后是翻丝、纤经、放纤、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八大道、二十余道小工序。“上机织造之前,工人需要准备好经向和纬向的丝线,经向需要翻丝和整经两道工序,纬向需要络丝、并丝、卷纬三道工序,当所有经纬线都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机器织造了。”
“石元宝”独门绝技
自古以来,全国生产绫绢的地方并不少,为何只有双林绫绢受文人与朝廷青睐,独享荣光呢?显然,它是有独门秘笈的。
双林绫绢傲视群雄的秘密在于提花织机。云锦是大花楼织机,绫绢则是小花楼织机,且用的是斜身式机架,其叠助木的打筘力量比水平式要轻。因为织造绫绢的丝非常细,要减弱叠助木的冲力,才不会使它断裂。《天工开物》说:“以其丝细微,防遇叠助之力。”
织花机的设计相当精妙,机架中部的叠助木,其打纬力是切向的分力,且能调节大小,这样就能一机多用,以增加织物的品种,可以织出轻花绫、重花绫、阔锦绫、阔花绫等14个品种。为了在绫绢上织出波浪、梅花等花纹,又在织机上多加了综框和踏板,一个人边踏边织,可织出竹菊、冰梅、云鹤、双凤、锦龙、带子凤、龙凤呈祥等70多个花色。
今日所用织花机,都是从传统织花机而来,不过换了动力。然而,双林绫绢傲视群雄的独门绝技却并不在此。
郑小华将我们带到一个内部小型博物馆,来到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面前。这块元宝—般的石头,是云鹤双林绫绢的镇厂之宝——石元宝,重达800斤。这个笨重的石家伙,才是双林绫绢的独门绝技。“我们一直坚守传统,注重挖掘传统手工工艺,用了几十多年的时间,才使得沉睡已久的‘石元宝’重返绫绢舞台。”桑蚕丝粗细不匀,织好的绫绢一定要通过砑光这道工序。双林绫绢的砑光技术,就是用石元宝对绫绢进行反复压磨,以此砑光,最后使得绫绢表层特别光滑,亮度变高,甚至可以达到缎子的效果。
“这个技术,特别有保存价值。”说罢,郑小华请了一位师傅上去,为我们演示“踩元宝”。先把一个类似“双杠”的木架放在元宝两侧,再将一卷织好的绫放在元宝脚下,师傅直接跳上去,两手挽于“双杠”上,两脚分踏元宝两端,师傅双脚一弯一曲,石元宝左右摇晃,压在绫卷上,如此反复,绫卷随石元宝左右翻滚。
这个800斤重的石家伙怎么变得如此灵活?“踩元宝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正在踩元宝的师傅蒋简雄,是双林现在唯一还能踩得动石元宝的人。不一会儿,他的额头已经冒出汗珠,此刻室温不过几℃。“一般踩两个小时,才能踩出20米左右,也是非常累的。”谈到技巧,他先是摇摇头,想了想才说,“技巧也就是人和元宝合一,元宝动,人也要动,不然800斤的元宝就要倒下来。”人与元宝合一,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不知道是多少年的苦功?
蒋简雄今年已经50岁,对于后继无人也不无遗憾。“一听说800斤,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都觉得很危险。”况且要学很久,还很累,这是他没有说出口的话。
几度抛梭织得成
双林位于湖州西北处,地处太湖文明、古运河文明、吴越文明融合之中,又位于杭嘉湖水网地带,历来盛产桑蚕,缫丝业相当发达,除了缔造出惊人的苏杭丝绸外,还送来一份丝绸业奇葩——双林绫绢。
根据钱山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碳化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已有4700多年历史。绫绢最初是被当衣服穿的,因为薄如蝉翼,还可以在上面写字,王献之就以白练书写,史书上有“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
唐代起,绫绢就被列为贡品远销日本。宋代书画兴起,画绢普及,装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双林绫绢从此时开始,成为装裱材料。其产出也非常旺盛,织造与印染,出产与贩卖已履行业余分工。东林“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动,每晨入市,肩相摩也,贸易颇丰。” 到元代,西林设庄收绢,形成绢巷,染绢的皂房,就设在耕坞桥一带,因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河由此得名,双林从此别称“墨浪”。到明清,绫绢被宫廷选中,成为圣旨和大臣奏折专用面料,从事绫绢行业的人也极多,随绫绢发展聚市,双林逐步形成以绫绢得名的老、旧、新三代绢巷。
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奄奄一息,双林绫绢厂于1058年组建,让绫绢生产从几千年的脚踏手拉、单家独户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步转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自织自染的绫绢厂家。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暗淡,改革开放的光彩,一度出口美国、西德、西北亚各国的双林绫绢,如同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一般,又因跟不上时代而面临困境。
从事绫绢多年的郑小华接过老厂,为做好“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他走访了许多老艺人、老工人,请他们传授织造技艺的操作过程和技巧,培养新一代绫绢织造艺人。经营多年,步履艰辛自不必说。即便销量过百万,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毛利不过一成。“如果把从事这一行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产业,收益可能会好些。”郑小华严肃道。问及为何不转行,他笑:“丢不开。”多年从事这一行,对绫绢不仅仅是感情,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何时借得春花插满头?
2008年,对于双林绫绢来说,是一个坎。从前都在想,能坚持到哪一天,北京奥运会的订单带回希望也带来无数思考:原来绫绢还有很大的市场,那么应该如何去坚持工艺?是传统还是创新?能不能做产品?
对此,郑小华制定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开设原始手工工艺制作作坊,研发古花绫、古耿绢等。第二步是接受产品定制,为画社、古书出版社等量身定制产品。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手工缫丝技术的纯蚕丝为原料精制而成,并经过“踩元宝”传统工艺处理,砑光后的绫绢柔软润滑、光彩照人,仿佛又回到几百年前的绝世风华,受到修补古旧字画行业、古书出版行业的追捧。
这些举措,使得云鹤双林绫绢产生“蝶变”,除却品种、花形、色泽、产量都有极大增进,也拥有了“云鹤”、“汉贡”两枚注册商标,绫绢的销售范围更是拓宽了不少。“这几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天津杨柳青等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馆,还有北京故宫和上海、南京的博物馆,销量还是很不错。”
2009年,双林绫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如今,双林有绫绢厂十余家,2012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苏州民间工艺厂、杭州西泠印社等都极力推崇双林绫绢的工艺。
然而,绫绢的生存状况却并不是那么美好。首先是利润太低,就算将绫绢做成产品,仍卖不上太高的价格,市场过于狭窄而高端,普及率不够。市场极大的包装行业,极少会用到绫绢,而且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绫绢博物馆来展示它的前世今生……无论产业还是技艺保护都还差得很远。
不过,因为双林绫绢的特殊性,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时,已将它纳入项目。这朵古老的“丝织工艺之花”不娇贵,却绚丽,不繁盛,却盎然,不重彩,却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柔软和英姿,或者它并不是那么想要香满人间,独在某个山谷绽放,犹如幽兰,保持自己的姿势,香远益清。
转侧看花花不定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与普通丝织物不同,绫绢并不用于服装,因为它的缩水率和中国书画用的宣纸基本一致,装裱字画时画面不打皱,不起翘,显得坚挺优雅,所以成为字画的“服装”。古人看来,字画“服装”当然比人的服装更高贵,所以绫绢将绸缎压下去,居绫罗绸缎首位。
刚到双林,就发现街上脚踏三轮车鲜艳的篷布上都印着“江南古镇绫绢之乡”的字样,而用“绢”字命名的巷道也不少,不由得产生疑问:绫绢与丝绸类似,丝绸遍布江南,绫绢为何独在双林形成规模?那些与绫绢有关的地名是因为产业的原因吗?为何丝绸世人皆知,而绫绢却如此黯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双林寻绫绢之行。
我们来到古镇中央的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绫绢生产企业。沙孟海题写的“双林绫绢”四个大字显得有些陈旧,远远听见车间机器转动的声音。这间由原双林绫绢厂倒闭重组的企业,在2008年着实风光了一番。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国家决定将故宫中的部分国宝级字画拓印成礼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嘉宾。双林绫绢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拓印材料的首选。
双林绫绢企业有十来家,或许因为多年传承,或许因为某些坚持,云鹤不同于其他厂家—再创新,始终以织造传统绫绢为主。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他们成为国礼专用绫绢,更被选为制作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奖状、火炬传递图面料,写入奥运历史,风头一时无二。
厂房外,两根木凳撑起一根根竹竿,竿上缠了一层白布,一簇簇纺好的丝线搭在竹竿上,状如瀑布,蔚为壮观。织就的绫绢或挂,或卷,静立仓库,等待采绢的客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色彩斑斓的绫绢,果如宣传所讲:轻如蝉翼、薄如晨雾、灿如彩霞,自然而然想起白居易的赞美:“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走进车间,织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机架上丝线根根分明,如同云雾般游走在织机上。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总经理,双林绫绢技艺传承人郑小华向我们介绍绫绢的制作步骤:做绫绢先要泡丝,使它柔软,然后晾干,厂房外那一簇簇丝线就正在晾晒。然后是翻丝、纤经、放纤、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八大道、二十余道小工序。“上机织造之前,工人需要准备好经向和纬向的丝线,经向需要翻丝和整经两道工序,纬向需要络丝、并丝、卷纬三道工序,当所有经纬线都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机器织造了。”
“石元宝”独门绝技
自古以来,全国生产绫绢的地方并不少,为何只有双林绫绢受文人与朝廷青睐,独享荣光呢?显然,它是有独门秘笈的。
双林绫绢傲视群雄的秘密在于提花织机。云锦是大花楼织机,绫绢则是小花楼织机,且用的是斜身式机架,其叠助木的打筘力量比水平式要轻。因为织造绫绢的丝非常细,要减弱叠助木的冲力,才不会使它断裂。《天工开物》说:“以其丝细微,防遇叠助之力。”
织花机的设计相当精妙,机架中部的叠助木,其打纬力是切向的分力,且能调节大小,这样就能一机多用,以增加织物的品种,可以织出轻花绫、重花绫、阔锦绫、阔花绫等14个品种。为了在绫绢上织出波浪、梅花等花纹,又在织机上多加了综框和踏板,一个人边踏边织,可织出竹菊、冰梅、云鹤、双凤、锦龙、带子凤、龙凤呈祥等70多个花色。
今日所用织花机,都是从传统织花机而来,不过换了动力。然而,双林绫绢傲视群雄的独门绝技却并不在此。
郑小华将我们带到一个内部小型博物馆,来到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面前。这块元宝—般的石头,是云鹤双林绫绢的镇厂之宝——石元宝,重达800斤。这个笨重的石家伙,才是双林绫绢的独门绝技。“我们一直坚守传统,注重挖掘传统手工工艺,用了几十多年的时间,才使得沉睡已久的‘石元宝’重返绫绢舞台。”桑蚕丝粗细不匀,织好的绫绢一定要通过砑光这道工序。双林绫绢的砑光技术,就是用石元宝对绫绢进行反复压磨,以此砑光,最后使得绫绢表层特别光滑,亮度变高,甚至可以达到缎子的效果。
“这个技术,特别有保存价值。”说罢,郑小华请了一位师傅上去,为我们演示“踩元宝”。先把一个类似“双杠”的木架放在元宝两侧,再将一卷织好的绫放在元宝脚下,师傅直接跳上去,两手挽于“双杠”上,两脚分踏元宝两端,师傅双脚一弯一曲,石元宝左右摇晃,压在绫卷上,如此反复,绫卷随石元宝左右翻滚。
这个800斤重的石家伙怎么变得如此灵活?“踩元宝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正在踩元宝的师傅蒋简雄,是双林现在唯一还能踩得动石元宝的人。不一会儿,他的额头已经冒出汗珠,此刻室温不过几℃。“一般踩两个小时,才能踩出20米左右,也是非常累的。”谈到技巧,他先是摇摇头,想了想才说,“技巧也就是人和元宝合一,元宝动,人也要动,不然800斤的元宝就要倒下来。”人与元宝合一,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不知道是多少年的苦功?
蒋简雄今年已经50岁,对于后继无人也不无遗憾。“一听说800斤,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都觉得很危险。”况且要学很久,还很累,这是他没有说出口的话。
几度抛梭织得成
双林位于湖州西北处,地处太湖文明、古运河文明、吴越文明融合之中,又位于杭嘉湖水网地带,历来盛产桑蚕,缫丝业相当发达,除了缔造出惊人的苏杭丝绸外,还送来一份丝绸业奇葩——双林绫绢。
根据钱山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碳化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已有4700多年历史。绫绢最初是被当衣服穿的,因为薄如蝉翼,还可以在上面写字,王献之就以白练书写,史书上有“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
唐代起,绫绢就被列为贡品远销日本。宋代书画兴起,画绢普及,装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双林绫绢从此时开始,成为装裱材料。其产出也非常旺盛,织造与印染,出产与贩卖已履行业余分工。东林“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动,每晨入市,肩相摩也,贸易颇丰。” 到元代,西林设庄收绢,形成绢巷,染绢的皂房,就设在耕坞桥一带,因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河由此得名,双林从此别称“墨浪”。到明清,绫绢被宫廷选中,成为圣旨和大臣奏折专用面料,从事绫绢行业的人也极多,随绫绢发展聚市,双林逐步形成以绫绢得名的老、旧、新三代绢巷。
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奄奄一息,双林绫绢厂于1058年组建,让绫绢生产从几千年的脚踏手拉、单家独户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步转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当时全国唯一自织自染的绫绢厂家。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暗淡,改革开放的光彩,一度出口美国、西德、西北亚各国的双林绫绢,如同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一般,又因跟不上时代而面临困境。
从事绫绢多年的郑小华接过老厂,为做好“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他走访了许多老艺人、老工人,请他们传授织造技艺的操作过程和技巧,培养新一代绫绢织造艺人。经营多年,步履艰辛自不必说。即便销量过百万,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毛利不过一成。“如果把从事这一行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产业,收益可能会好些。”郑小华严肃道。问及为何不转行,他笑:“丢不开。”多年从事这一行,对绫绢不仅仅是感情,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何时借得春花插满头?
2008年,对于双林绫绢来说,是一个坎。从前都在想,能坚持到哪一天,北京奥运会的订单带回希望也带来无数思考:原来绫绢还有很大的市场,那么应该如何去坚持工艺?是传统还是创新?能不能做产品?
对此,郑小华制定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开设原始手工工艺制作作坊,研发古花绫、古耿绢等。第二步是接受产品定制,为画社、古书出版社等量身定制产品。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手工缫丝技术的纯蚕丝为原料精制而成,并经过“踩元宝”传统工艺处理,砑光后的绫绢柔软润滑、光彩照人,仿佛又回到几百年前的绝世风华,受到修补古旧字画行业、古书出版行业的追捧。
这些举措,使得云鹤双林绫绢产生“蝶变”,除却品种、花形、色泽、产量都有极大增进,也拥有了“云鹤”、“汉贡”两枚注册商标,绫绢的销售范围更是拓宽了不少。“这几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天津杨柳青等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馆,还有北京故宫和上海、南京的博物馆,销量还是很不错。”
2009年,双林绫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如今,双林有绫绢厂十余家,2012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苏州民间工艺厂、杭州西泠印社等都极力推崇双林绫绢的工艺。
然而,绫绢的生存状况却并不是那么美好。首先是利润太低,就算将绫绢做成产品,仍卖不上太高的价格,市场过于狭窄而高端,普及率不够。市场极大的包装行业,极少会用到绫绢,而且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绫绢博物馆来展示它的前世今生……无论产业还是技艺保护都还差得很远。
不过,因为双林绫绢的特殊性,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时,已将它纳入项目。这朵古老的“丝织工艺之花”不娇贵,却绚丽,不繁盛,却盎然,不重彩,却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柔软和英姿,或者它并不是那么想要香满人间,独在某个山谷绽放,犹如幽兰,保持自己的姿势,香远益清。